“传统文化”的失败——部分历史的局限性

一个人能说的话有限,无法顾及方方面面,因此会呈现出倾向。教科书、科普读物、专业书也是如此,我们带着“偏见”去看它们,它们就会呈现出它们的“偏见”。
我们时常听到有关中国人失了传统文化的哀叹,然而我却不以为然。因为传统文化就是一个现代后诞生的堆积,它是某种语文书、历史书、古装戏和网络谣言的结合(这属于暴论了),是一个现代生活的迷思,一个无法靠近所以美丽的东西。

显然在现在一般的语境中,“文化”一直被当作一个褒义词,比如某个人有知识,别人会称赞他有文化,而在暴走族文化相关视频下面有人会说“一群小混混有什么文化”,即便这群小混混有一套自己的行事审美规律和社会影响。
如果将这个词作为褒义词,那么它所能容纳的也只有某种标准下的高级物,比如下面这个视频48秒提到的酒文化,拿古代文人的酒灌满了所有的酒坛,而其它人只能望酒兴叹了。

所谓的“传统文化”也诞生自同样的解读,无论是《论语》、二十四史、古诗词还是四大名著,都只是古代数千年历史堆积的一部分,当我们说:“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我们需要引用点古代的东西,虽然它和我们是分离的”。
人类并没有什么生下来的传承记忆,所有的一切只能通过影像、文字、图画和口述等方式传播,也因此很容易“忘记”之前的事情。当我们去故纸堆里面,去遗迹里面重新发现的时候,它早已经是一个外物,而不是天生的内容。幼时从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中获得那样一些后来被称作“传统文化”的感觉,比起纸面上挖掘来的传统文化,这里的传承反而是更有有背景有历史依据的。

“倡导恢复传统文化”在这里与过去要“和欧美接轨”几乎是同等的倡议,这里所谓的欧美也是同样虚伪的胡萝卜,只不过一个是故纸堆里讨饭吃,一个是最近的碎纸里面讨饭吃,区别在于政治的合法性。
前面我提到作为褒义词的文化只能容纳某种标准下的高级物,那些被舍弃的低级物又如何?那些普通大众的生活,被排除在文化这个词语之外,就像谈及艺术就高雅,这种封闭体系只能滋生心胸狭窄和精英主义,更多人的生活被代表、被遗弃、被忽视,因此我们在另一个层面也被代表、被遗弃、被忽视。那些失败的东西更是连提都不行,他们没有被正视,被一股脑地拒绝,将这些失败抛之脑后,比研究反思它们更简单。
在最近数十年出现的一点典型案例就是汉服,现代人所穿的汉服的确是重新发明的,即便它是依照着旧时形制,但也没有对应的昨日情境了,它出现在晚期商品经济的世界,它是被认定为历史文化的现代造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汉服有毒或者如何,关键在于所谓的“传承传统文化”与它是无关的,只有当人忘记了这一点,汉服才真正在21世纪扎下了根。
“传统文化”,又一个被摆在神龛中的偶像,只能被膜拜不能被喜爱的幻影,海市蜃楼是自己的幻影,光芒掩盖了形状。只有放弃模糊的印象,放弃那烁光,回到原典,回到普通,用自己的一切去把握现在的流动,才能获得平稳的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