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货币起源的两条路径

我们都知道,货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商品货币,一种是信用货币。
商品货币发源于商品交换中,是为了方便交换过程而产生的,这个过程已经由马克思详细地说明了,这里再简单地解释一遍:
首先,或是由于生产中出现了剩余,或是想要调剂生活,人们之间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这种交换想要成立,只需要双方都同意就可以;
然后,随着时间推移,偶然的交换会变成习惯:我生产一个物品,不是因为我想使用它,而是因为我想用它去换取别的东西。但是这里就出现了矛盾,一个长发的修鞋匠很难找到鞋破了的理发师。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一种商品就从商品世界中独立出来,它能与一切其他商品直接交换,因而能成为交换过程的中介,让买和卖割裂开来。长头发的修鞋匠只需要为随便一个鞋坏了的人修鞋,并向他索取这种特殊商品,然后用这种特殊商品去向理发师购买理发服务即可。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在这种过程中产生的货币,是商品货币,因为它本身说到底还是一种商品,跟任何其他商品一样,都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化身,只不过因为其特殊的自然性质,才会被从商品世界中排除出来,与其他商品相对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如果某一量的商品货币与某一量的商品交换,前者所包含的价值量就和后者相等,甚至可以说,商品货币未必是商品,未必是价值。在金本位的时代,人们在商品交换中会乐于接受钞票,这种钞票本身没有价值,人们之所以接受它,只是因为国家为它提供了担保,保证其所有者能用它兑换一定量的黄金。
信用货币同样起源于商品交换中,但这种交换是以赊销赊购的形式进行的。想象有两个部落,甲部落生产的周期是1年,而乙部落生产的周期是1个月。一开始,在给予甲部落产品时,乙部落会同时要求甲部落向自己交付一定量的产品;但在这种交换成为习惯,两个部落间建立起信任关系之后,也许乙部落会先一个月一个月地给予甲部落产品,在这期间不接受甲部落的任何东西,直到一整年结束之后才得到甲部落作为交换的东西。
现在来到资本主义社会中,道理还是一样的: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购买原料时,并不直接支付货币,而是给上游企业写一张票据,凭借这张票据,上游企业可以在未来的某一日期向下游企业索要钱款。
但是这里又出现了问题,上游企业凭什么相信这张票据有用呢?即使这两家企业已经合作很久,但谁知道下游企业会不会因为销路不畅,无法及时付款呢?于是这里银行就出现了,它对上游企业说,你不用担心,这张票据由我来发行,我来担保它的有效性,即使下游企业在我的户头里没有足够的存款,我也会足额支付给你。
可是,问题还没有解决,因为:一,银行的信用虽然比企业好,但也是有限的;二,大量不同银行票据流通在市场上,不方便结算、交易。所以,中央银行出现了,它说:各个商业银行,不准乱发票据了,我来发行一种全国通用的银行票据,它的承兑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
以上是货币起源的两条路径,但它们不是孤立的。个人认为,信用货币归根到底还是商品货币,它不是独立于商品货币,而是依赖于商品货币的。只需考虑下面这个情景:
从上面我们知道,信用货币的前身是商业票据。好的,现在A企业向B企业赊购了一批产品,并给B企业写了一张票据:凭此票据,在某某日,可要求A企业支付xx元。那么问题来了,这个xx元是如何确定的?很显然,这个xx元最终还是依赖于商品货币,依赖于这批产品背后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