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小史
提起焚香的历史,在我国已有数千年。最早可见的实物例证是上世纪80年代于上海青浦出土的良渚时期竹节带盖熏炉,其也因此被称为“第一炉”。早期用于焚香的香材,在种类选择上并不多,多以蕙草等草本植物为主。且据《天香传》所载,焚香活动在此时多和礼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汉朝之后,随着丝绸之路与佛教东传的进行。使得龙脑、沉香、苏合等树脂类香料一并传入,这极大丰富了我国的香材种类,也让传统的香文化有了长足发展的基础。南朝宋的范晔便写下了历史上第一部调和香料的专著——《和香方》。直至盛唐时期,礼乐、宗教、宫廷用香之风盛行。从诸多唐代墓葬、何家村窖藏、法门寺地宫等处的出土文物以及史料记载,均可找到相关例证。

时代的车轮经过晚唐五代至两宋时期,文人参与香事活动的事例大量出现。同时,宋代也是香文化的繁盛阶段。这时期的香文化,主要流行于洛阳、汴京、苏州、成都等地。香学专著也颇为丰富,诸如:《海药本草》《天香传》《洪氏香谱》《南藩香录》《陈氏香谱》等。除此之外,还有黄庭坚、陆游、苏轼、李清照等文人的香事文章与词赋记述。
入元之后,元明清三代的文人主要聚集于北京、南京和以苏州、杭州两地为主的江南地区进行香事活动。
元代倪瓒、顾瑛等文人的诗文里,便有不少香事记录。进入明清两代,香学著作亦是颇丰:除却有集明代以前的香学之大成者——《香乘》,还有《墨娥小录》《焚香七要》《遵生八笺》《非烟香法》《闲情偶寄》等。
明清两朝,松江地区的文人用香极盛。除刊印相关书籍之外,香炉器具的制作也是闻名天下。据《松江府志》的记载,晚明时期此地制作金属炉具的名匠有胡文明、唐俊卿、黄嫩轩等人,以及嘉定的竹雕香筒等香器名品。在清代,也出现了新的香炉具——光绪年间丁月湖所制印香炉,并著写刊行《印香炉图谱》。

传统的文人香事,有别于宗教和民俗用香,更多的是体现着文人情思和文人嗜好。自宋代以后,文人集会、燕居也多行焚香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