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名人官职变迁一览(群雄篇)
事先说明:因为一个人同时担任多个职务是很常见的,但官职的变迁往往不是同步进行的。例如夏侯惇,他在担任折冲校尉的时候就已经是陈留和济阴的太守了,升任建武将军后依旧兼领这两个太守。如果同时写的话,会出现“折冲校尉领陈留、济阴太守”、“建武将军领陈留、济阴太守”这种冗余的表述。因此,本档案对于一个人同时担任多个职务,不方便叙述的时候,会进行区分(把将军、校尉这种官职列为“军职”;丞相、司徒等列为“文职”;太守、州牧这种地方职务列为“地职”),并且会在最后列出他去世前的职务。
(1)曹操:
地职:洛阳北部尉-顿丘令-汝南相-东郡太守(未上任)-东郡太守-兖州牧-兖州牧领司隶校尉-冀州牧。
文职:议郎-录尚书事-司空录尚书事-丞相录尚书事。
武职:骑都尉-典军校尉-奋武将军(代理)-建德将军-镇东将军-大将军-车骑将军(代理)。
去世前职务:丞相领冀州牧录尚书事。
(2)刘备:
地职:安喜尉-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平原令(代理)-平原相-豫州刺史-徐州牧-豫州牧-豫、荆州牧-司隶校尉兼豫、荆州牧-司隶校尉兼豫、荆、益州牧-蜀汉皇帝。
军职:别部司马-镇东将军-左将军-大司马(代理)。
去世前职务:蜀汉皇帝。
(3)孙权:阳羡长-奉义校尉(代理)-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车骑将军(代理)领徐州牧-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假节)-大将军领荆州牧,都督荆、扬、交诸军事-孙吴皇帝。
(4)董卓:军司马-郎中-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戍己校尉-司徒缘-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东中郎将-破虏将军-前将军-并州牧-司空-太尉兼前将军-相国-太师。
(5)袁绍:
文职:郎官-侍御使。
地职:濮阳长-司隶校尉-渤海太守-冀州牧。
军职:中军校尉-车骑将军(自称)-太尉(未接受)-大将军。
去世前职务:大将军领冀州牧。
(6)袁术: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将军-左将军(假节)-仲氏皇帝。
(7)吕布:
文职:并州刺史主簿。
武职:骑都尉-中郎将-奋威将军(假节)仪同三司-平东将军(任命文件未抵达)-左将军。
地职:司隶校尉-徐州牧(自称)。
去世前职务:左将军领徐州牧。
(8)李傕:校尉-扬武将军-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假节)-大司马。
(9)郭汜:校尉--扬烈将军-后将军-车骑将军。
(10)樊稠:中郎将-安集将军-右将军。
(11)张济:中郎将-镇东将军-骠骑将军(假节)。
(12)孙坚:盐渎丞-盱眙丞-下邳丞-佐军司马-别部司马-议郎-长沙太守-中郎将(代理)领长沙太守-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
(13)孙策:怀义校尉-折冲校尉代理殄寇将军-殄寇将军-殄寇将军领会稽太守-骑都尉领会稽太守-明汉将军领会稽太守-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
(14)刘表:大将军缘属-北军中候-荆州刺史-镇安将军领荆州牧都督扬、交、益诸军事(假节)。
(15)刘焉:中郎-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监军使者领益州牧。
(16)刘璋:奉车都尉-监军使者领益州牧-振威将军领益州牧-振威将军-振威将军领益州牧(孙权任命)。
(17)刘虞:曹吏-东海郡吏-幽州刺史-甘陵相-宗正-幽州牧-太尉-大司马-太傅(任命文件未抵达)。
(18)韩馥:御史中丞-冀州牧-奋武将军。
(19)孔融:司徒缘属-大将军缘属-侍御使-司空缘属-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议郎-北海相-北海相领青州刺史-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
(20)刘繇:郎中-下邑长-司空缘属-侍御使-扬州刺史-振武将军领扬州牧。
(21)士燮:尚书郎-巫令-交趾太守-绥南中郎将领交趾太守都督交州七郡事务-安远将军-左将军-卫将军。
(22)田丰:侍御使-冀州别驾。
(23)沮授:历任2个县的令长-冀州别驾-骑都尉-冀州从事-监军兼奋威将军。
(24)袁谭:青州都督-车骑将军(自封)-青州刺史。
(25)袁熙:幽州刺史。
(26)公孙瓒:辽东属国长史-涿令-骑都尉-中郎将-降虏校尉领属国长史-奋武将军-前将军。
(27)审配:魏郡郡吏-冀州别驾。
(28)公孙度:尚书郎-冀州刺史-辽东太守-平州牧(自称)。
(29)徐荣:中郎将。
(30)公孙康:伍长-辽东太守-左将军领辽东太守-大司马(追赠)。
(31)公孙恭:辽东太守-车骑将军领辽东太守(假节)。
(32)公孙渊:扬烈将军领辽东太守。
(33)陶谦:尚书令-舒令-庐令-幽州刺史-议郎-扬武都尉-参车骑将军军事-徐州刺史-安东将军领徐州牧。
(34)张邈:骑都尉-陈留太守。
(35)张超:广陵太守。
(36)臧洪:童子郎-县长-广陵功曹-青州刺史-东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