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历史冷知识:从史前时代到现代的河北野生动物动物种类的变化:哺乳动物和鸟类
地理历史冷知识:从史前时代到现代的河北野生动物动物种类的变化:哺乳动物和鸟类
一、远古时代
新生代第三纪中国北方气候干旱炎热,河北大地植被以草原为主,有了食草动物。到第三纪的后期——上新世(距今1200-300万年)早期,河北有剑齿象、乳齿象、剑齿虎、无角犀、三趾马、长颈鹿、羚羊及原始鼢鼠等。上新世晚期在河北平原有嵌齿象、三趾马、鹿等。第四纪更新世中期以后,河北省境内有哺乳动物30多种,主要是韩氏刺猬、变种狼、中国貉、豺狗、马熊(棕熊)、獾、高山鼬、短吻鼬、中国纹猎狗、最晚剑齿虎(上剑齿虎)、豹、达乌尔鼠兔、蒙古旱獭、大丁氏鼢鼠、豪猪、梅氏犀、披毛犀、三门马、李氏野猪、更新世河麂、葛氏斑鹿、扁角肿骨鹿、德氏水牛、硕猕猴等。据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的动物化石,有哺乳类动物9目97种。在石家庄地区栾城县出土的动物化石表明,在距今18900±480年(在第四纪更新世晚期),河北野生动物有纳玛象、披毛犀、普氏野马、野马、普氏羚羊、骆驼、鹿、牛、水牛等。末次冰期结束后进入全新世,气候逐渐变暖,降雨量增加,自然地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曾生存在河北境内的披毛犀-纳马象动物群撤离河北。在低洼积水或沼泽地带,代之以牛和水牛动物群。在距今7000-8000年前大地回春,冰消雪融,海平面不断上升,河北平原为亚热带气候,有大量的犀牛和亚洲象。安新县三台乡出土距今7000年的鹿角化石和大量的核桃树干化石,证明在7000年前安新一带有森林和鹿。到距今4000-5000年前海进基本停止,河北平原的洼淀“星罗棋布”,生有大量碱蓬、芦苇、香蒲,麋鹿在泥泞沼泽中生活(麋鹿食芦苇、香蒲)。距今5000年左右(中全新世),河北省三河等平原县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有丰富的草场和大片的水域。动物有东北鼢鼠、梅花鹿、狍、梅氏四不象鹿等。
二、夏商至明清
距今3000-4000年夏商时期,先民已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五谷”已成为主要食物,并且已饲养家禽、家畜,但在昌平、平谷等地发掘的古代遗址器物证明,狩猎依然是获得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诗经·大雅·韩弈》记载北京附近“鹿鹿虞虞,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献其貔皮,赤豹黄罴”。说明此时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野生动物的种类多,数量大。《史记》中记载“幽都之山,上有元鸟、元蛇、元豹、元虎、元狐、蓬尾”,反映了河北省在周、秦、汉时期野生动物的情况。《唐书》记载:蔚州产豹皮、熊胆,兽类有虎、狼、狍、兔之类。唐代诗人李白52岁时游历到北京,他在一篇五言诗中记述外出打猎能够“一射两虎穿”,形容北京附近地区虎的数量之多。宋辽时期,路振奉宋王朝之命出使辽国,在燕京(今北京)接受宴请,他记述,餐桌上摆着骆、糜、熊、羊、豚、雉、兔制成的濡肉,牛、鹿、雁、鹜、熊、貉制作的腊肉,应有尽有,野味之丰盛令他惊叹不已。金代泰和八年(1208年)八月,“有虎至阳春门外,驾出射获之”。京城附近有虎出没,说明当时虎的数量是比较多的。元代《析津志辑佚》记载河北省动物“有狮、象、豹、彪、虎、安塔海、黄羊、骆驼、羚羊、獐、麂、麋、鹿、兔、野豕、獾、狼、豺”,还有九节狐、黑狸、青狸、花狸、麝。此外还有银鼠、青鼠、青貂鼠等。明代《蓟丘集》记载,北山“兽有虎、豹、奇狸、狼、野干、白驳、豪猪、兔、狍”。弘治九年(1496年)八月“有黑熊自都城莲池缘城上西直门,官军逐下,不能获,嗫死一人,伤一人”。明代,《永平府志》记载:永平舆边城近地多山多猴,一旦群猴移家,百十为队携持保抱遍山谷……。明武宗(1506年)正德大明府志记载:兽类有狐、狸、獾、貉。明世宗(1522年),嘉靖《赵州志》记载:“雕、虎、鹿旧时本州亦有”(说明在赵县也曾有虎、鹿等野生动物),“猫、虎、猱、兔惟临城、赞皇二县间有,俱出太行山中”;嘉靖《广平府志》记载:兽类有鹿、狍、麋、青羊、飞狐、飞鼠、虎、豹、熊、狼、獐、麝、野马、野骡、野牛、山羊、野猪、獾、獭、兔、狐、黄鼠、夜猴。河间府兽类有虎、猫、豺、狼、狐、貉、鹿、狍、獐、豹、熊、罴、獾、狸、野豕、黄羊、青羊、松鼠、地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九月十九日寅时(河间府)“有虎自东城入奔州衙纹街,窜入民间院宇,人受其伤,州牧率众击之”。清代《赞皇县志》记载:康熙年间,西山一带狼虎间或害人。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记载:顺天府产兽类有:鹿、獐、虎、狼、豹、獾、貉、地鼠、粪鼠、狐狸;顺德府(今邢台市)产兽类有:虎、鹿、狼、獐、狐、猫、獾、貉;广平府产兽类有:狐、獐、狍、狼、獾。乾隆十二年(1747年)《易州志》记载:兽类有鹿、獐、狍、野羊、田豕、豹、虎、狐、狼、獾、熊、猩、猬。同治十二年(1873年)《迁安县志》记载:“梁家山林木丛聚,熊虎为穴。”同治十三年(1874年)《灵寿县志》记载:兽类有狼、虎、豹、熊、獐、猴。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承德府志》记载:兽类有鹿、狍、麋(围场内多鹿狍,而少麋),橐驼、青羊、飞狐、飞鼠、虎、豹、熊、狼、獐、麝、野马、野赢、野牛、野猪、猪獾、狗獾、旱獭、田犬、狐、(草狐、沙狐)、貂、黄鼠、夜猴。光绪《围场厅志》中说:“围场树木繁盛,内多千年古松,木兰秋?所获禽兽不可亿计”。
三、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在东陵猎获一只黑虎,闻名于世”。民国6年(1917年),迁安县兽类有狼、狐、豹(金钱豹、土豹两种)、熊、狍、土猪、山鸡、獾、貉等,闻尚有虎。民国9年(1920年)《大中华直隶省地理志》记载:猛兽有虎、豹、狼、熊今皆若匿迹深山,不轻出扰民,因乡团渐多枪械,人民无复惧猛兽者;遵化县鹿儿岭昔多鹿今渐少;定县有为貉类;邢台县有狐、兔、狼、狸;南和县狼河两岸多狼;赤城狼、狐、獾、兔往往由口北窜入;龙关县(今赤城龙关镇)昔年猎得熊胆、麝香今日几绝。民国24年(1935年)《中国方志丛书》记载:阳原县产豹、扫雪、獾、狐。
四、新中国建立后
国家林业部多次组织有关单位专家学者和各省、市、自治区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普查,并对全国野生动物进行了区划。河北省在全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位于东北、蒙新、华北三个动物地理区域交界地带,三个区域的动物在河北省相互交错混处,加之华北平原无明显的“地理屏障”,部分东洋界种类也渗入河北,所以河北省的动物区系组成比较复杂。到1990年河北省共有陆栖脊椎动物520余种,约占全国动物种数的1/4,其中兽类近90种,占全国兽类种数的21.5%;产于河北省的陆栖脊椎动物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兽类有12种。河北省的近90种兽类,属于古北界种类的有50种,东洋界种类的有5-6种,其余30多种属于广布种。因河北省原有的森林已被破坏殆尽,自然森林植被保存过少,故森林兽类贫乏,并以啮齿动物占优势,计有39种,约占全省兽类的43%。其中属于在天然次生林、灌丛和疏林、草原地带生活的兽类有金钱豹、猕猴、岩松鼠、花鼠、沟牙鼯鼠、复齿鼯鼠、狼、熊、豹猫、黑线姬鼠、林姬鼠等。在50年代初期,各地山区均有狼的少量分布;以后经过捕猎现仅部分深山区县还有少量分布;熊分布在围场、隆化、兴隆等县,数量极少。1960年12月隆化县茅荆坝国营林场一工人被黑熊抓伤致死,被民兵围剿打死一只;在60年代,猕猴仅分布于承德兴隆县六里坪一带。1987年10月22日六里坪国营林场职工,发现有一只被打死的猕猴,至今再未见到猕猴的踪影;金钱豹分布于围场、赤城、兴隆、青龙、涞源、蔚县、平山、灵寿、获鹿、井陉等县,数量极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0年10月23日有一只金钱豹窜入获鹿县城。青羊主要分布在兴隆、宽城、平山等县,数量不多,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鼯鼠类有复齿鼯鼠、沟牙鼯鼠、兴隆鼯鼠、小飞鼠、橙足鼯鼠。复齿鼯鼠、沟牙鼯鼠、小飞鼠以柏树籽及叶为食,多栖息在长有松柏树的悬岩陡壁的石洞或岩缝中,其粪便为中药“五灵脂”,产量较大,现已有人饲养。属于在温带草原生活的动物,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坝上的高原地区,主要的有黄羊,1958年以前,遍布坝上草原,数量很多。1960-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过度猎杀,数量现已很少,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啮齿类动物主要有田鼠、达乌尔鼠兔、五趾跳鼠、子午沙鼠等,以黄鼠最多。平原地区的食肉兽有狐、狼、黄鼬、狗獾、猪獾、艾鼬、貉等,数量也已很少。狼、狐、貉在青龙等县还有。黄鼬数量较多,是河北省传统出口毛皮兽资源。
第二节 鸟 类
一、夏商至明清时期
在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的夏和商代就已开始饲养鸡、鸭。唐代诗人李白漫游到河北省曾有“转背落双鸢”的诗句,形容河北省鸟类数量之多。宋乾道四年(1168年)范成大出使金国后,在《石湖集》中曾记述琉璃河(今属北京房山区)“水极清,环林茂之,多鸳鸯,千百成群”的情况。元代《析津志辑佚》记载河北省鸟类有:海东青、白海青、青海青、黄鹰、白黄鹰、皂雕、鸦鹘、赤鹘、兔鹘、角鹰、白鹞、崖鹰、鱼鹰、铁鹞、木鹘鹞、崧儿、百雄、茸垛儿、天鹅、秃鹫、鹚老、地、白雉、朱鹭、钩嘴鹭鸶、山鸡、鸡、花头鸭、雉鸡、锦札鹧鸪、赤眼鹳、白颈鸦、斑鸠、翠禽、山鹧、山和尚、早种古、拖白练、乐官头、杜鹃、黑翼、胭脂鸡、啄木、绊鹧、山雉、拖红练、角鸡、石鸡、小鸡、章鸡等,还特产房山白鹰、便兔、桃雀、睢鸠等。明代武宗(1506年)正德年间《大名府志》记载:有鹊、鸦、蜡嘴、黄鹂;明世宗(1522年)嘉靖《赵州志》记载:有鹁鸪、凫雁、雉、雀;嘉靖《广平府志》记载:有燕、鸠、鹞、雀、鹊、鸦、鹭鸶、鹌鹑、啄木鸟、蜡嘴、鹪鹩、黄莺;嘉靖《霸州志》记载:有鸦、雁、鹤、鹳、鹭、鹚、鸠、凫;嘉靖《隆庆(今隆尧县)志》记载:有鸠、鹞、鹑、鸨、鹳、鹰、莺、雕、鹘(隼类)、野鸡、角鸡、雉鸡、鹤鸡、沙鸡、凫、枭、鹚老、淘河、白挝、狠虎(又名寡狐)、黄鹂、青肩、啄木、阿蓝、巧妇、半痴、噪天、拜天、鸳鸯、、硬翠、拖白练。明代雄县有鸿、雁、鹤、天鹅、鹳、幼鸟、尔鸟、仓庚(黄鹂)、鹄、鸠、鹰、鹊、鹞、隼、鬼车、鸳鸯、鸬鹚、凫、鸥、鹭、鹈鹕、鹈鸪、水鸦、水鸡、鸭、颤、鹚、鹪、鹩、榆叶、啄木、莺、山鹊、锈眼、鹗、蜡嘴;河间府有鹳、凫、雁、雕、鹘、红料、黄雀、练雀。清代康熙五十年(1711年)《宣化县志》记载:有“角鸡”( 即褐马鸡)。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记载:顺天府产淘河(鹈鹕)、鹤、鹳、雉、鹄、鹰、雁、凫、鸠、鹭莺、鸬鹚、、鸳鸯、天鹅、地、鸱?、黄鹂、沙鸡、鹁鸪、铁脚、秃鹫、鱼鹰、鸦鹘、白翎;保定府产鸳鸯、鸺鹠、雉、鸠、鹘、仓庚、鹞;顺德府产小鹊、黄鹂、枭鹳;南和县产莺、鹤、雕、鸥、雁、天鹅、鸳鸯、桑扈、布谷鸟、鸿;广平府产鸳鸯、狐汀、鹭、雉、鹳、兔鹘、黄雀、灰鹤、红鹤、雁、淘河、鱼鹰、鸬鹚、百舌、鹪鹩、巧女、鸨、鹘、隼。清乾隆十年(1745年)《万全县志》记有褐马鸡。《丰润县志》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丰邑蝗灾,漫山塞野,高可盈足,飞则蔽天,官率夫投捕之,连车不尽,虽势稍杀,然不能尽也。陈宫山(今丰润县左家坞北)一带,忽来异鸟千万,长喙黑白色,猛如鹰隼,飞掠啄打,蝗纷堕如雨。”清同治年间编修的《永平府志》记载:永平府一带(今长城以南的陡河以东)有禽类65种,其中包括长尾雉、勺鸡、石鸡等可供观赏的珍禽。同治十三年(1874年)《灵寿县志》记载:羽类有鹭、鹤、雁、鸿、野鸡、子规、仓庚、枭、天鹅、黄鹂、、白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热河承德府志》记载:禽类有鹤(灰、白两种)、鸬鹚、雁、野鸡、火鸡(即褐马鸡)、雕鹘(隼)、鹳、白翎雀、山画眉、沙鸡、铁脚。
二、民国时期
民国9年(1920年)《大中华直隶省地理志》记载:赤城,山多野鸡,鹰窝山昔产海东青名鹰,今渐少。民国11年(1922年)《宣化府志》卷四《风俗物产》记有“鸡”,即褐马鸡。民国25年(1936年)寿振黄出版的英文版《河北省鸟类》是河北省鸟类最详尽的记录,共有鸟类416种。其中有朱?、白冠长尾雉、细嘴松鸡、花尾榛鸡,今已绝迹。
三、新中国成立后
河北省对鸟类资源进行了部分调查,现有鸟类400余种(全国有1186种),占全省陆栖脊椎动物的77%。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79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北省鸟类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一)迁徙种类(候鸟和旅鸟)多,留鸟少。河北省地处华北、蒙新、东北三区的交界地带,是鸟类迁徙的通道,春末、夏初和秋季鸟类特别繁盛,形成二个季节性高峰。根据调查,山区候鸟占61%,留鸟占39%,沿海地区的候鸟占85%,留鸟占15%。
(二)河北省是一些鸟类分布或繁殖的南限和北界。北部燕山山地北缘和坝上一带是华北及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重要温度界限,形成了鹈鹕科、彩鹬科、卷属科的繁殖北限,青头潜鸭的繁殖南界,棉凫、白冠长尾雉、蓝翅八色鸫的分布北限,北岭雀、细嘴松鸡、花尾榛鸡、黑琴鸡的分布南界。
(三)古北界种类多,东洋界种类少。椐统计:黑琴鸡、斑头雁、普通燕鸥等古北界种类占47.5%,蓝翅八色鸫等东洋界种类占11.4%,其余为鸢、喜鹊、麻雀等广布种。在小五台山有褐马鸡、金雕、勺鸡、大鸨、雕?等鸟类81种,其中古北界鸟类占73%,东洋界和广布种类占27%。
(四)候鸟中水鸟占比例大(150多种),其中鹤类有6种(全世界共有15种,中国共有9种)即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灰鹤、白枕鹤、蓑羽鹤是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禽。雁鸭类有34种(全国共46种)。
(五)雀形目鸟类种数低于非雀形目鸟类种数。河北省沿海地区是鸟类迁徙的主要通道,广阔的滩涂与海岸带为各种游禽、涉禽提供了栖息场所,海产生物吸引了雁、、鸭、鹳、鹤类水禽,形成了雀形目鸟类(占42%)少于非雀形目鸟类(占58%)的情况(全国雀形目鸟类占55.8%,非雀形目鸟类44.2%)。河北省广布种鸟类数量以1949-1956年最多,这一期间无论山区、平原和坝上高原,广布种鸟类到处可见,尤其是喜鹊、乌鸦、野鸽、斑鸠、布谷鸟、各种啄木鸟和鹰类数量极多,几乎所有四旁大树和老树都有鸟巢和窝(洞穴),在一棵合抱粗的杨树上往往有十几个或几十个乌鸦或喜鹊巢,在乡村每到黄昏或风雨天到来之前,就可看到成千上万只乌鸦混以鹰类在天空飞舞盘旋和鸣叫。1956年以后,随着农林化学农药的使用、大树老树被砍伐利用、荒地开垦以及过度捕杀,各种鸟类数量急剧减少。到80年代末,河北省森林鸟类中可见到的种类还有岩鸽、山斑鸠、白脸山雀、沼泽山雀、灰斑鸠、珠颈斑鸠、树麻雀、大杜鹃、大山雀、金翅、红尾伯劳、灰背伯劳、黄鹂、斑啄木鸟、绿啄木鸟、环颈雉、星鸦、红嘴山鸦、大嘴乌鸦、小嘴乌鸦、喜鹊、灰喜鹊、夜鹰、蚁、鸢、长耳、短耳、雕、雀鹰、家燕、黄眉柳莺、北红尾鸲、锡嘴雀等。但除“四害”之一的麻雀之外,其它鸟类数量均不多。河北省森林鸟类中有中国特产的雉类--褐马鸡,分布在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和涿鹿、涞源部分山地,约有千余只。东陵林区在破坏前曾分布有细嘴松鸡、花尾榛鸡、白冠长尾雉。围场坝上地区在森林被破坏前曾有黑琴鸡。黑琴鸡是寒温带针叶林的代表动物,喜欢栖息在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地带,自50年代末期开始,塞罕坝机械林场营造了大量松林以后,黑琴鸡从大兴安岭余脉渗入。70年代,冬季集群时,一群多达数千只。1980年以来,由于过度捕杀,数量逐渐减少。根据武明录的调查(1990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境内春季黑琴鸡种群密度平均为1.5只/平方公里。平原地区夏季常见的鸟类有麻雀、北京雨燕、家燕、金腰燕、黑卷尾、山斑鸠、柳莺、金翅、黄胸、、喜鹊、灰喜鹊、小、田、乌鸦、长耳,交嘴雀、蜡嘴雀、黄雀、朱顶雀、红喉歌鸲(红点颏)、蓝喉歌鸲(蓝点颏)等雀形目鸟类则难见到。近山地带尚有长尾蓝鹊、环颈雉、锡嘴雀、岩鸽、沼泽山雀、红嘴山鸦、石鸡、金雕、黑卷尾、发冠卷尾等。温带草原(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坝上各县)有蒙古百灵、凤头百灵、小沙百灵、大鸨、角百灵、斑翅山鹑、云雀、毛腿沙鸡、蒙古石雀、漠雀、沙即鸟等。1956年以前,坝上地带,到处都有数不清的百灵和云雀,在天空飞舞鸣叫。1960年以来,大片草原被开垦,缩小了百灵鸟的栖身之地,加上1980年以后,城乡兴起养鸟热潮,到80年代后期,百灵鸟数量已不多,张北、尚义、沽源、康保等县已难见到在空中自由飞舞的百灵鸟。在山区大面积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已长起来的地方,有些鸟类有增长的趋势,原来已濒于绝灭的勺鸡,在承德一些林场已成为常见种。大山雀、褐头山雀、斑啄木鸟、绿啄木鸟、黄眉柳莺等食虫鸟类数量明显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