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究竟厉害在哪里

01.
“每天只有2.27个小时属于你”
前天晚上11点多,我刚准备睡觉,手机突然收到了一条微信消息。
一位换工作后就失踪了的朋友。
"我已经连续一个月上班时间超过12小时了,很多时候甚至超过14小时;早上8点30出门,晚上10点多才下班,回到家洗漱完就该睡觉了,看着乱糟糟的房间觉得好烦都没时间整理,更别说看书、运动、社交之类的了。真的好累啊,感觉人生越来越没意思了,你说是只有我这样吗?"
不是安慰,而是说实话,像他这样的人太多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总是很忙,每天沉浸在忙碌的工作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在不知不觉陷入了“时间贫瘠”。
有调查数据显示:除去工作和睡觉,中国人日平均休闲时间是2.27小时,远低于欧美国家。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居民每天休闲时间更少,分别是1.94、2.04、2.14和2.25小时。换句话说,就是每天只有2.27个小时属于你。除去洗漱等琐碎的事情,整块的时间所剩无几。
年轻人的成长需求日益旺盛,人均可使用时间却日益减少,以至于很多人陷入了一种焦虑:一方面身体快要承受不住,另一方面是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正如很多文章所说,废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无形中的焦虑、压力从四面八方而来。我们变得匆忙又仓促,却依然摆脱不了被时间遗忘的恐惧。
我们需要反思,是不是我们一直在追逐忙碌,却忽略了生活的美好。我们为了工作而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追求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是时候给自己一点时间,重新审视生活的价值。多花时间陪陪家人,和朋友聚聚,享受一下闲暇时光,看看一场电影,读读一本书,或者出去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只有当我们停下来,放慢脚步,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当忙碌变成一种习惯,我们可能忘记了我们为何而忙碌。追求事业的同时,也要找到时间追求内心的满足。不要让忙碌无意义地占据了我们的生活,给自己一点时间,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起来。不要担心错过了什么,因为错过了很多,才能懂得珍惜。给自己留出时间,不要让时间成为我们生活的枷锁,而是成为我们生活的助力。珍惜时间,珍惜自己,让生活充满意义。
02.
比没时间更可怕的是时间开始失控
人生苦短,谁不熬夜愁心不断。不幸的是,你的行为远远不值得你焦虑。
关于休息,有一个这样的笑话:你所谓的休息,不过是玩手机的地方。
我总是想着等待周末或假期,所以我必须读书,努力学习,以弥补我留下的东西。
现实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完全失控。
曾经有一位网友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计划的周末是这样的:早上7点起床,早上8点到12点写报告,下午2点到6点看书做笔记,晚上7点到10点学英语。看似时间安排得有条不紊,但真实的一天是这样的:早上10:00起床,晚上10-12:00刷微博订外卖,从玩手机睡觉下午2-6:00,晚上7:00开始写报告,写了30分钟就卡住了,继续玩手机寻找灵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一天之内从上面看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
当这一天即将过去,但计划的任务都没有完成时,我该怎么办?为了缓解焦虑和内心的不安,人们往往会选择其他方式来弥补失去的时间,比如熬夜背单词、熬夜看书、熬夜赶报告……这不是不仅是对浪费时间的愧疚,更是对自己的愧疚。
虚假的地面,落后于别人的忧虑。当过去荒芜的时候,似乎只有不断透支现有的生活,才能给未来安全感。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你透支的一切都是有代价的。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工作后打算考研究生,刚开始时间比较充裕,经常看一会书玩一会手机。
等到考前一个月,才发觉时间不够用了,觉得自己肯定不行选择了弃考。
后来他准备法考,刚开始还会在朋友圈打卡,中间因为加班断了几天,之后再也没有打过卡了。
“因为加班所以得好好放松一下自己,明天再复习也行”,明天复明天,啥事都没做成。
真的没有时间吗?不是的,他也知道如果当初能好好利用时间,结果会完全不一样。
现在偶尔还能看他发朋友圈,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坚持住,眼看着自己一步步后退,原来瞧不起的人都混得比自己好。
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因为根本没有下功夫,只能停在原地。
一个人做事情,最怕的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因为学习是一种习惯,成长是一种习惯,精进是一种习惯,留着原地也是一种习惯。
你若是一年两年都没成长,最终也会习惯每天不成长的状态,毕竟不成长本身是人最舒服的状态。
或许不是时间不够,而是你已经习惯了让自己“忙”到没时间成长的感觉。
03.
时间,是年轻人逆袭的唯一资本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几乎都遵循资本的马太效应,金钱、人脉乃至教育,都是越富有的人越有,越穷的人越缺乏。」
只有时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恒定的。
当你刷抖音的时候,就不能看书本;当你打游戏的时候,就不能练口语;当你聚会的时候,就无法思考。
时间是最公平的,不同的分配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
还记得之前清华学霸的作息表上了微博热搜吗?
凌晨1点睡觉,清晨6点起床,6点40开始学习,晚上9点到凌晨1点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清华大学官微转发并写道:这样学习,想不当学霸都难!

成功之路并不拥挤,因为嘴上说努力的人很多,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却很少。你羡慕的人,在聚光灯下看起来如此轻松。
事实上,他们只是把时间花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提起孙俪,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甄嬛传》,因为塑造的“母亲”深入人心,孙俪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事业也达到了巅峰。可谁能想到,她既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学过表演专业。
成功的背后是极致的奉献和奉献。为了演好每个角色,孙俪都会提前三四个月准备,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与世隔绝。而且她还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拍戏的时候,手机上的所有应用都会彻底关闭,除了微信,因为要和老师、家人沟通,不然就不能使用,只是为了彻底安顿下来。并做好每一件事。
就像郭德纲说的:“那天晚上你可能认识了我,但我绝对不是一夜成名。”世界上没有逆袭,所谓逆袭就是你日积月累的努力。那些优秀的人并不比你有更多的时间,他们只把时间花在一件事情上,而且自律性很强。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缺乏时间,只是把时间和金钱花在了对生活没有帮助的事情上。你把时间花在哪里,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04.
一个人时间越来越自由的3种迹象
如果一个人想要实现"时间自由",首先需要理解一个概念:活在当下。这意味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了人生,而过去是现在完成的,未来是现在的延续。当过去已经无法改变时,我们常常关注如何弥补未来,比如明天早起,读一小时的书......但我们忽略了未来就是现在延续出来的时间。当我们用心过好现在,我们也在善待过去和未来。一旦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一些方法改变困境,早日实现时间自由。
简化与放弃:如果你觉得自己太忙碌、任务过多,首要任务是简化与放弃,尽可能剔除不必要的事情。曾经有一个真人秀节目,要求参赛者记住传送带上的物品,在规定时间内,参赛者可以带回家记住的物品。结果表明,那些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心仪的几件物品上的人,往往获得最多的物品。而那些试图记住所有物品的人则获得最少。生活就像一个"传送带",许多任务和诱惑不断经过我们身边。想要完成所有事情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学会适时地停下来,做出取舍。
微习惯:事实证明,超过一半的计划最终失败,这是因为很多人设定的目标太大,容易让人在执行时望而却步。斯蒂芬·盖斯在他的书《微习惯》中提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最初设定了一个目标:做30分钟的俯卧撑,但无论如何他都无法下定决心开始行动。直到有一天,斯蒂芬决定只做一次,当他开始做第一次俯卧撑时,一切都改变了:既然已经开始了,为什么不多做几个呢?或者尝试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动作呢?最终,他锻炼了20分钟。这就是微习惯的力量。如果你想读一本书,微习惯可以是看一页;如果你要写3000字,微习惯可以是写50字......一个人开始实现时间自由的另一个迹象就是懂得从微小的习惯开始,在最短的时间内立即采取行动,让自律成为一种本能。
时间颗粒度:时间颗粒度指的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单位。有的人的时间颗粒度是一天,比如那些经常将作业拖到明天的大学生;有的人的时间颗粒度是半天,比如喜欢开半天会议的领导;有的人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一个人的时间颗粒度越细,他的工作效率也就越高,他们对自己的时间有更强的控制感。如果你的时间颗粒度是一天,那么虚度一两个小时对你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如果你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那么你对待事情的紧迫感就会大大提升,因为每一分钟对你来说都非常宝贵。
如何把一天过成48小时?
当你有意识地观察、并细化自己的时间颗粒度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
希望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能早日实现「时间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