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内首位度低?真不怪南京
每每说到南京,总是有很多不太友好的声音,其中江苏省内首位度低就经常被人提起,甚至不少网友都表现出一种贬低的态度,让人很是悲凉。实际上南京在江苏首位度低这个问题并不出在南京本身,而在于设计。
一、权谋与起伏
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南京所在的丹阳郡都属于扬州刺史部。注意这里的扬州刺史部相当于现在的省,汉分天下十三州,汉代的扬州不包括现在的扬州,那个时候的扬州叫江都或广陵,属于徐州刺史部。
而扬州刺史部的治所(相当于省会),实际上随着战乱的此起彼伏,一直在变化。西汉寿春(今安徽寿县),东汉历阳(今安徽和县)都曾做过治所。三国时期孙吴先是定在吴(今江苏苏州),后改到建邺(今江苏南京),从此南京开启了高光时刻。

吴、东晋、刘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建都于建康(今南京),而这一时期扬州的范围虽有变化,但治所基本都在建邺(南京),因此在这段时期,扬州也代指现在的南京。
隋朝后废扬州刺史部,并彻底毁掉建康(南京),甚至夷为平地,南京一度沦为菜地,同时将扬州这个广域地域称呼赐予江都,并设扬州总管府,压制南方势力。所以隋之前的扬州指的是类似省的一个很大的范围,隋之后才逐渐成为特指今天的扬州的地名。
自东汉末年南京作为南方权利中心在隋朝时期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唐代依然延续了对于南京的压制。而此时已经没有了扬州刺史部,取而代之的江南东道,南京降级为一个县,被润州(今镇江)管辖,并属于江南东道,而此时江南东路的治所在今天的苏州。显然在这一时期,南京也好,扬州也罢,都是南北权力博弈的棋子。

直到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定都南京,南京才恢复了并超越了曾经六朝时期的地位。虽然之后朱棣迁都北京,但并未对南京有所影响,北直隶、南直隶同时存在,两京并存,甚至完整保留六部。

此时的南直隶有多富裕,是难以想象的,不仅是天下的粮仓,也是人才的摇篮。应天府更是位于南直隶的中心位置。后明朝突然灭亡,满清入关,初年其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真可谓“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二、拆分与制衡
作为根基尚不稳的满清而言,这个南方的巨无霸显然充满了威胁,但是又不想破坏稳定和钱袋子,显然最好的做法就是拆分,并且设置多个领导机构。比如偏偏把南京放在江苏和安徽的边界,在江苏又同时立两个老大,让其既当不来江苏真正的大哥,做安徽的大哥也没有名分。
显然就是要在内部创造对抗因素,使其互相制衡,互相掣肘,分散权限。比如驻地南京的两江总督主要负责军事,而驻地苏州的江苏巡抚主要负责民政,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管枪杆子,一个管钱袋子。(注意两江总督的两江包括江南和江西两省)。

如今苏州虽然只是一个地级市,但当初从江苏分出去的上海实际上却代替了曾经苏州的地位,甚至更高。其形成的局面可不就和清当年的局面很像吗?同样是一个钱袋子,一个枪杆子。可见历史层面,在南权处于弱势一方的时候,南京要不在军事层面被长江以北压制,要么在经济层面被东边沿海城市所制衡,这便是南京的真实命运。
在这种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南京如何实现所谓对江苏内部的首位度构建,要知道南京连铁路都做不了主,城市内部更有很多东西搬不了,动不了,南京却毫无办法。而南京过去积攒的教育资源实际上这些年却一直被肢解,不断地分散出去。南京特殊的地理特征要与周边城市构建连接,也要被说成徽京,被很多人指责不带自家兄弟安徽。但现实南京的地铁网向四周辐射,通向镇江句容的地铁早已通车,通向扬州的线路也在构建。而其他江苏的城市南京能够得着吗?地铁够不着的高铁也在积极构建,但即使如此对于南京的质疑依然很多,还是那句话,南京做得了主吗?或许对于南京的指责与误解正是很多人希望看到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