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阶梯》第29集——柏拉图的生平与思想来源
原创通识课|《哲学阶梯》第29集——柏拉图的生平与思想来源
哲学即哲学史——黑格尔
《哲学阶梯》第29集
之
柏拉图的生平与思想来源
(视频版)
,时长11:11
(文字版)
柏拉图的生平与思想来源
文/曾斌
有这样一个故事:苏格拉底梦见自己怀里抱着一只小天鹅,瞬间羽翼已丰,发出清脆的欢叫之声展翅直冲苍穹。第二天,柏拉图被引到他的面前。这时他说道,这就是那只鸟。(狄·拉尔修:《名哲言行录》)
怀特海曾说:“西方哲学史是一连串对于柏拉图思想的脚注。”不论这句话有没有夸大的嫌疑,但它指出柏拉图是一位承先启后、开创新局的哲学家。柏拉图综合了所有他之前重要哲学家的观点,开启了结合知识论、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哲学观。更为重要的是,柏拉图的哲学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发展,尤其是以心物二元的观点为基督教的道德哲学铺下了进一步发展的道路。毫无疑问,他是西方哲学史中最重要的哲学家。

(Pic/Google)
这个重要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褒一贬。所有阅读过柏拉图著作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佩服他在《对话录》所流露出来的天才思想,让杂乱无章的日常生活拥有向上提升的哲学体系。但是在阅读得浑然忘我之际,我们发现,柏拉图的理想世界已经蕴含了一个类似斯巴达社会的政治理想,讲求精英教育,以专制的手段决定了人民的生活,以及领袖应当获得的知识与训练。这一褒一贬中,很多人在柏拉图的理想世界中忘了现实世界中的残酷,也有更多的人发现,柏拉图成功地用他的哲学天才遮掩了他对民主制度的贬抑。为什么他会憎恨民主呢?这必须从他的生平谈起。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卒于公元前347年,享年80岁。他成长的时期是伯罗奔尼萨战争的初期。这场战争,持续了二十多年,不但使雅典饱受败给斯巴达的屈辱,还让斯巴达人极其蔑视雅典自以为傲的民主制度,为雅典人设置了三十人共同执政的政治体制。在这三十人当中,有一人便是柏拉图的叔叔。这件事情,告诉了我们柏拉图生平中重要的三点信息:第一,他是雅典公民;第二,他属于雅典贵族;第三,他对斯巴达的强大比对雅典的民主更有好感。综合这三点来看,柏拉图过着优渥的生活,无忧无虑地追求知识,并且不认为人人平等。
我们曾经说过,伯罗奔尼萨战争导致雅典城邦内部公民的对立,将战败的屈辱转为怨气,发泄在求新求变的知识分子身上。公元前399年,当柏拉图挚爱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时候,柏拉图在极度失望之余,打心底怀疑民主制度的实用价值。不过,他并没有在著作中直接批评民主制度,只是以数学作为教育的主轴,让他的读者自己理会如下事实:人人拥有数学能力,但每个人的数学能力其实并不相同。柏拉图个人则对于数学能力寄予厚望;相传在他建立的学校,门口大喇喇地写着:“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

(Pic/Google)
对数学的重视,并不单纯只是偏爱一门科目。数学讲求的是推理的过程,依据简单的规则将思路逐步提升到极为困难的演算。从这个演算过程中,柏拉图深刻地体会出数学所包含的三层意义:第一,数学这样的纯形式知识能够让人在推理过程中拥有获得真理的经验;第二,人人都有数学能力,也就是说,人天生能够进行纯形式知识的推理;第三,人人固然都拥有数学能力,但这只是最基本的。数学在推理过程中所显现的深浅难易,展示出个人数学能力的好坏优劣。
第三点,也就是数学能力的好坏优劣,透露出很深的含意。柏拉图将数学能力的高低转换成为社会阶级的差异,他偏爱贵族阶级以及不满一般社会大众品位的观念,来自他对数学能力的认知。我们都知道,数学能力其实就是一种依附思考的推理能力,是一种与情绪无关的能力,往往属于少部分能够进行数学推理与应用的人。然而在讲求民主的雅典社会中,一般人偏爱的不是数学推理,而是观赏戏剧,就像今天多数人爱看电影一样。在观赏戏剧的过程中不必思考,完全受戏剧的吸引,所有的情绪受到鼓动,时而笑时而哭。这一看似极为普通的例子,却成为柏拉图思想中最重要的核心,也就是精英与民众、理想与现实,以及思考与情绪之间的差别。
这些差别,表面上虽然不同,但却不能阻挠我们看得出来,它们具体呈现出柏拉图的哲学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哲学。换而言之,我们不得不佩服柏拉图把他的思想与现实社会之间做了完美的结合之余,还帮助所有阅读他著作的人指出向上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在知识论上追求不变的真理,在形而上学中追求理想的世界,以及在伦理学里追求善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柏拉图把所有前人的思想通通纳入他的二元体系,成为辅助他思想的论证。
柏拉图的思想来自毕达格拉斯的部分,除了对数学的偏好以外,还包含了灵魂不朽的神秘主义。我们曾经说过,深受毕达哥拉斯的数学与宗教观念吸引的柏拉图,更进一步把数学的能力当成追求真理的能力。柏拉图认为,因为这种能力不涉及现实世界的经验,数学推理直接证明了有另外一个理想世界的存在。这是柏拉图二元论的起点。
从理想世界看这个现实的世界,柏拉图参考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处于变动之中,都不是真实的知识。就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感官必然会误导我们,让我们把表面所呈现的假象当成真实的知识对待。事实上,要想获得知识的关键,就是要脱离这个以感官为主的现实世界,把自我提升至理想世界之中。
理想的世界,不但是思考中的世界,也是唯一真实的世界。从巴门尼德那里,柏拉图充分地理解所谓的存在必然是思考的结果。同时,相对于赫拉克利特所描述的感官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为我们做了决定,也就是思想高于感觉,不变更胜于变化。
柏拉图以二元对立的思想,从现实生活中指出缺乏真实的遗憾,也从理想世界视角肯定超越感觉的重要。他在以恩师苏格拉底为名的对话录中,不断地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比投射在人伦之间的好坏、对错、善恶、优劣的判断上。换而言之,柏拉图在著作中,针对所有苏格拉底提出的伦理议题进行论证,成为哲学系统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同时在柏拉图的转换中,伦理学的议题使他的哲学系统出现了应用的价值,也找到了行善的理由与判准。
我们在接受柏拉图哲学的时候,必须要做一些选择。这些选择在能够呈现柏拉图哲学的精华之外,也要能够展示柏拉图为什么能够承先启后、开创新局。这个解说的工作将分成三部分。首先,要说明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并且指出他采取一贯出世、不食人间烟火的态度来对待戏剧、正义与知识。其次,我们要以柏拉图哲学系统中最核心的两个观念理型的概念和不朽的灵魂,来说明《美诺篇》、《会饮篇》与《斐多篇》三篇对话录的内容。最后,我们要从整体的角度,针对柏拉图的哲学系统做几点概要的说明。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