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历史上最为惊险的一次千里大逃亡,一万明军最后只剩三个人
1658年由郑成功所发动的长江南京战役是南明王朝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战役之一,同时这场战役也是南明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战役之一,郑成功在这场战役之中的糟糕表现,也成为后来人攻击他不善陆战的重要论据之一。其实,参与这场大战的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张煌言。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著名的抗清复明人士,崇祯年间中举人,南明时期成为鲁监国政权的重臣,张名振死后,成为鲁监国旧部的领袖,和郑成功配合作战。

在瓜州战役之后,张煌言领部下先行,于六月二十八日先于郑成功大军到达南京城下,七月初一日在江面上遭清军阻击,初四日兵临浦口,守城的上百名清军被七名明军吓走。初五日,张煌言在郑成功的建议之下开始进攻南京上游州县,兵力薄弱的张煌言收取了大量州县“江之南北相率来归。郡则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县则当涂、芜湖、繁昌、宣城、宁国、南陵、南宁、太平、旌德、贵池、铜陵、东流、建德、青陽、石埭、泾县、巢县、含山、舒城、庐江、高淳、溧水、溧阳、建平;州则广德、无为以及和阳,或招降,或克复,凡得府四、州三,县则二十四焉”与此同时,各地的拥明义军以及一部分尚怀故国之思的清军纷纷赶来和张煌言汇合,就这样,张煌言部的兵力由原先的千余人膨胀到了万余人。

然而,到七月二十二日,郑成功就战败于南京。刚刚接到南京败报的时候,张煌言正在宁国府接受清方官员的投降,他得知消息之后仓促返回芜湖,派人去找郑成功,请求他不要退出长江,未果。七月二十八日,郑成功大军丢下尚在芜湖的张煌言,迅速退出长江。张煌言部陷了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八月初七日,张煌言部和东下的清军明安达礼部清军在繁昌交战,明安达礼的兵力虽然占优,但是并没有得知郑成功大军已经退出长江的消息,所以急于东下救援南京,因此未能歼灭张煌言部明军,但是由于郑成功大军的迅速撤退,已成孤军的张煌言部陷入了危机之中:不少人开始溃散逃跑。东下的清军战船发炮阻击明军,士气低落的明军突然听闻清军炮声,以为清军前来劫营,于是,早已经是危如累卵的张部明军迅速开始崩溃“起帆解缆,一时惊散;或有回芜湖者,或有入焦湖者。西江之役,已成画饼矣”。

张煌言别无他法,只能带着为数不多的部下先凿沉巨船,后改乘沙船到无为州登陆,路上遇到了活跃于英山、霍山等地的抗清义士,这些人建议他前往英、霍山区的山寨,与那里的抗清义师汇合,然而霍山山寨之主褚良甫已经接受了清方的招抚,坚决不让张煌言进入寨之中。与此同时清军追兵尾随而来,张煌言部明军就此彻底瓦解,士兵纷纷逃入山谷,最终张煌言身边只剩下了20多名骑兵,步兵还剩下不到100人,张煌言知道自己的军队已经不可能保全,只能怀揣官印和一名仆人以及一名亲兵死命冲出包围,结果又遭到当地人的包围,张煌言主仆三人将所携带的钱财送给了他们,这些当地人第二天就给他们送来了粮食,同时还有人成为了他们的向导。

张氏主仆三人吃完食物之后在向导的带领之下继续向西赶路,又不知走了多久,张煌言已经是“十趾血浸,股踵尽裂”,不得已找了一家人,想要一点食物,向导谎称张煌言为馆师,结果此时有那么十几个打散的明军正好从门口经过,认出了他们的主帅。向导十分惊恐,带着这主仆三人狂奔而去。仓皇入一村,村中之人将这四人包围,向导误以为张煌言的身份已经暴露,自己找机会脱身而走,张煌言只能将自己剩下的钱再分一部分给村中之人,人们这才散去。同时,他们又找到了一向导,这位向导姓胡,在家中排行老三。

四人又走了三十里路,到胡氏之兄所开的小旅店之中歇息。本来,张煌言看到胡三和其兄长小声说话,就以为是兄弟二人要密谋出卖自己,但此时自己也无甚办法了,只有坐以待毙。结果,胡三以及他的家人很快就向张煌言交了底:他们所生活的村落中的居民,大多数都是对于清朝统治不满之人,不少人参加过反清起义,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因为遭到清政府的残酷对待,今见郑成功大败于长江,就知道明朝已经无法复兴了,日后只能忍气吞声地过着日子。其实这一家人并不知道张煌言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是海上郑氏义师的成员,因此愿意做他的向导。胡三之兄还怕其弟引路不利,多次前来问询。胡三告 诉张煌言可以在安庆渡过长江,而张煌言又有一朱姓友人居住于安庆高河埠,胡三将三人送到高河埠,并且为三人寻得船只之后即返回自己所居住的村庄。

张煌言在高河埠并未见到自己的朱氏友人,反倒结识了一位金姓义士,金氏将这三人藏在自己的家里,后来又和自己的朋友徐氏将这张煌言等三人藏在运送稻米的船只之中由枞阳,渡黄湓,抵张滩登岸,再从张滩进入建德山区,三人在崎岖的山路之中艰难行走,张煌言在路上患上了疟疾“头岑岑,汗下如雨;形容枯槁,几作沟中瘠矣”,最终到达祁门,而接下来,又是一段艰难的路程。张煌言离开祁门两天之后到达休宁县,准 备沿水路到达杭州严陵,在路上结果又遭到了地方小吏的敲诈,不仅如此,跟随张煌言的亲兵因为长相彪悍,同时又是北方口音,清军巡卒以为他是明军逃兵,与之展开搏斗,最终还是因为巡逻军官恰巧不在,张煌言不知使了什么方法和清军巡卒和解,可能又是塞了银子。主仆三人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达浙江沿海,这场悲惨而充满惊险的逃亡才最终结束。

张煌言在《北征纪略》的文末写了自己逃亡路上所经过的地点“回思霍山奔亡以来,之安庆、之池、之徽、之浦江、东、义、台,之天台、宁海”前后走了近两千里。郑成功知道张煌言死里逃生的消息,把自己的一部分部队拨给他。张煌言一直坚持战斗到1664年,此时茅麓山战役已经结束,大顺军余部全军覆没,郑成功去世近两年,厦门也已经失守,复兴明朝的愿望已成泡影。张煌言长叹一声,将自己的部队解散,只带着少数亲随隐居于海岛之中,后来被叛徒出卖,清廷派人将其擒获,在这一年的九月七日就义于杭州,终年四十五岁,张煌言死后,其门人赎回了他的首级,将之与其尸体缝合,葬于西湖边。在这一年,除了海外的郑经,成建制的抗清力量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