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请问戴建业老师:“草盛豆苗稀”有什么问题?不懂可以,但别误人子弟。(豆苗部分)

2022-09-02 20:10 作者:诗人王千去  | 我要投稿

前引:

      自从 神农氏尝百草 之后,我们华夏以农业立中国。后来哪怕是黄帝这样的顶级统治者,种植五谷,依然是重中之重,优先度极高的国策。

       五谷是哪五谷,说法并不统一,但“豆”是其中无可争议的。

1、《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 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2、《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 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3、《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 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那让我们来看一下:大豆是怎么种的?

       尤其是陶渊明的大豆,他到底是怎么种的?

豆苗稀

这是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也是现存最早的农业的古籍。

卷上·大豆篇

       这是《氾胜之书》上卷 的《大豆》篇,一共这些内容。

种植大豆的一个注意事项就是

“大豆需均而稀”

       “均”很好理解,你种子要撒得均匀,不均匀的话,这土地就肯定有浪费。

       然后另一点是,要“稀”。好,为什么要稀呢?要怎么个稀法呢?我们具体看“区种大豆法”:在正式播种之前呢,你先提前在地里挖好沟。然后,往沟里呢加入农家肥,加土搅拌,然后再加水,先把地养好之后,然后再正式的播种。

       这个沟呢,深是6寸,间隔是两尺一,也就是你种豆的间隔是两尺一。

       《氾胜之书》是西汉时期的作品,西汉的一尺是23厘米或者稍多一点。但是,《氾胜之书》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本书呢,它是失传的。所以现在我们在看这《氾胜之书》,实际上呢,是从《太平御览》、《齐民要术》等等这一堆书里,记载了“《氾胜之书》曾经说过什么什么”,把这些片段辑录起来,一共有这么两卷。

       所以说呢,这里虽然写着是二尺一吧,但这个二尺一,真不一定是西汉时候的尺。


       刚好呢,作为一本西汉时期的农业古籍,距离陶渊明也有个几百年。所以呢,我们最好是能找一本在陶渊明之后的农业古籍,这样的话,两本书我们对照着来看,就能得出比较好的结论了。

卷二·大豆第六

这本书是《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的大名,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肯定都听过。《齐民要术》成书时间的话,是这个北魏的末年,陶渊明死的时候是这个,公元427,我们就算它相差个150年吧。

       《齐民要术》卷二的第六部分就是大豆,开头甚至:《尔雅》、《广雅》、《广志》、《本草经》,把之前古代种植大豆的历史、各种各样的大豆的种类,甚至于出使西域得到的新品种都记录在内。


       我们往下看《齐民要术》里是怎么种豆子的:《齐民要术》呢,也是引用了《氾胜之书》的内容,引用的相当多。

       然后注意看:沟与沟之间的间隔是“相去二尺”。《氾胜之书》里载的是二尺一,《齐民要术》里是二尺。《齐民要术》当中的这个二尺,就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可以直接用的数据。毕竟我们知道贾思勰这个科学狂人,对于那些听说过的和古书上记载的种植法,他自己都是亲身实验,反复实践过之后,确定好用才写在书上的。有不合适的地方,则经过反复实验论证后,再修正完善,方才写到书里。

       而且这里明说了:氾胜之的种大豆的这个方法,是怎样怎样怎样。用的,当然就是北魏通用的数据,而不是说 氾胜之他在书中怎么怎么说(直接引用)。那样记的是氾胜之的数据了。

       北魏的这个尺在25.5到这个30厘米之间,因为我们前面刚看过,《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的末期,北魏又是整个北朝的开端,所以大概率是从25.5到30的北魏尺接近于30的这个北朝尺的。

也就是说呢,大豆每行的间距二尺,大概是60厘米左右。


       同时,我们也可以拿现代种豆的详细的数据,来做一下对比.

现在我们种植大豆:

       大豆的株距呢,是20到30厘米;行距呢,是40到60厘米。

那么《齐民要术》当中这个60厘米,显然是准确的。

那么,你种地,种出豆苗来之后什么效果呢?

30厘米的株距,60厘米的行距

       我就问你:这够不够“豆苗稀”的?够不够稀?

       而且我们知道,人的视觉这个东西,跟你理论算出来的有很大差别。那如果你是平行于每一行,这么看过去的话,你会看到什么?

       往左半米多,往右半米多,加起来,这一米二的一块地方。就中间,那一颗豆子长出一个小芽,发出一棵豆苗。(修正:实际播种不会只播一颗,出苗期间的豆苗也会不止一棵。但是哪怕是十棵,对于“稀”依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杯水车薪罢了)

这,够不够“豆苗稀”的?

       换成你写的话,再怎么写,还是“豆苗稀”。除非抛开事实不管。

       而是,是正常种植正常大豆的正常过程中会正常出现的正常现象,到底是什么给您的勇气,拿这个,竟可以在讲坛上带着几万人取笑陶渊明的种地水平、诋毁陶渊明的艰辛的劳动成果并不遗余力地宣传为“鬼”呢?

       陶渊明被您称为“鬼”,真是六月飞雪了;而戴建业老师的这些作为,真是真的“鬼”。

请问戴建业老师:“草盛豆苗稀”有什么问题?不懂可以,但别误人子弟。(豆苗部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