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键术语|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二版)》第3章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2023-04-03 14:56 作者:学经济的蛤蟆先生  | 我要投稿

绝对优势:是指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提出的贸易理论,即各国以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增进共同利益的国际贸易理论。

贫民劳动论: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国家的利益。

比较优势: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生产可能性边界:又称“生产可能性曲线“或“产品转换曲线”,是指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社会或单个厂商把全部资源充分地和有效地用于生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的各种组合的曲线。

派生需求:是指因某种需求的初始增加而引起的其他需求的增加。

相对需求曲线:是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需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贸易所得:是指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的利益。

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供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一般均衡分析:又称“瓦尔拉斯均衡”,是指在一种价格体系下,整个经济中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相对工资:是“绝对工资“的对称,是指一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工资的比值。

非贸易品:是指不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和服务。

李嘉图模型:是指以各国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

机会成本:是指因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有替换物或失去最好机会的价值。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指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到劳动小时数。

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其他条件1不变时,单独分析某一经济当事人或某一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化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


关键术语|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二版)》第3章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