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逻辑,理解【道德经】
你们吃过81串的烤肉吗?
道德经八十一章节,就像烤串上的肉块,逻辑清晰,层次递进而分明,其实搞懂一个逻辑,就弄懂了全书八十一个章节。
所以,给大家讲清楚这个逻辑,大家顺这个这个铁签的方向在去看81块肉,就看明白了,真好吃。
我们先讲清楚这个逻辑,有点费事。
就是:
宇宙万物的运作,
超越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所以观察万物,认识万物的运作规律,要超越人二元分离(好坏贵贱)的概念来认识宇宙万物。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指的就是天地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类的命名定义和概念,
人类开始认识宇宙万物的时候,开始对万物赋予意义和自己认为的价值标尺,为它们命名,为它们赋予概念的时候,比如:花草树木,蓝天白云,相对于人的头脑心智,万物的概念【相】也就产生了。
虽然万物一直存在,但同时,相对于人的头脑世界,这个概念版的宇宙万物,也为之产生了。
概念就是佛教的【相】,概念只相对于人类这个物种,人的思维心智存有。
一个现实版本的宇宙万物,一个是人的二元对立的分离的世界万物(分离版本),
一个世界没有好坏对错,万物和谐一致的运作,万物都在根据自己的自性生长运行,互相影响,万物一体,
一个世界是有好坏对错,高低贵贱,万物对立矛盾的存在,这个世界胡萝卜是廉价的咸菜,牛排是逼格的存在,一个喝红酒吃烤肉的上流社会,在自己二元对立的头脑里,会觉得吃一块五毛钱的咸菜,不符合自己的身份,丢面子,一个吃咸菜的人的世界里,会觉得牛排红酒才是精致的爱。
虽然牛排有牛排的味道,萝卜有萝卜的味道,但萝卜,牛排本无高下,人二元对立的心给它们赋予了高下,美丑,好坏,价值。(赋予价值度量没有错,因为它的产生也是因为人的需要所生,资源就那些,如果价值都等同,就无法分配了。牛排比胡萝卜饲养加工生产就是麻烦的多,如果价值等同,那付出劳动力的人就亏死了,但是,二元是有局限的,不能对应宇宙万物)
二元对立的概念,相对于宇宙万物,只有人类的心智才有,至今2021年,万物也并不存在这对概念,宇宙万物的运作,从来就没有按照人类的好坏对错美丑而运作过,从古至今,一直都是。
一个有这二元对立的心智的宇宙,苍蝇蟑螂细菌病毒都不会存在,只有可爱的兔子,漂亮的美女,高高的身材,听话的家狗。
试想一下,如果只有这些,宇宙的运作就崩溃了,但凡学过生物链的都知道,狼都杀光,生物链的其中一环就泛滥,如此环环相扣,彼此关联。
看上去有可爱的兔子和凶残的狼的世界,似乎有这某种超越这些表象而更大的智慧在背后运作这,
这就是【道】,【道】无法用人的命名和概念定义和理解,因为人的头脑思维,就是二元对立的概念组装起来的,
我们人类所有的思考活动,都是有用无用,这个好那个坏,那个高贵这个低贱的,(对应这社会结构的“我是上流社会”,和底层的“贫贱”)
而这个思考的模式一旦运作,我如果用语言给你阐述超越二元对立概念的万物运作,你会怎么理解?你肯定会理解成二元对立之内的概念,
因为人的概念世界里,要么就是好,要么就是坏,要么就是不好不坏这三个分类,
而如果我给你用二元的语言给你描述超越好坏和不好不坏概念的【道】,第一,根本就没法描述,第二,你也根本没法理解。
因为我一描述,人类有限的概念里,只要开口,就总会落入,好的概念,坏的概念,不好不坏的概念这三个分类,我们所有的词汇,都在这三个分类系统,
我说一个概念的时候,比如慈悲,你也会理解成,是不是还有对立的不慈悲?而慈悲在佛陀那里的定义,就是超越二元对立的至善,大慈悲,没有对立面,所以佛陀眼里没有坏人好人官员妓女,都是众生,不同的标签,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
所以老子在开头就说了,人的思维和语言没法描述道,我只能起了这么一个名字,而其实名字本身是有局限性的,道无法去用人狭隘的概念和定义去命名,一旦命名,就被局限,就不是超越二元的【道:万物运作】了。
因为人类的思维模式,只要启动去试图理解,就要么去想象成一个上帝的代表,或者邪恶的存在,总之就是没别的。
所以老子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后的三句,就提到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很多人看书都是瞎看,从来不从整体的框架和逻辑上去理解老子想要表达的,
前边道德经讨论了道可道非常道,很多人就没仔细琢磨过,为什么下一句就跳到了“无名,天地之始”了?
老子的思维逻辑这么跳跃吗?前边讲道无法用语言概念定义呢,后边就跳到很多书上解释的“宇宙混沌的源头”了?
大家翻一翻道德经,大部分解释,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解读,都是抽象的,什么宇宙混沌的源头,孕育万物的母体这一类的【宇宙大爆炸】上的倾向。
而从来没用逻辑想一想,人家第一句话明明在说,语言和概念本身无法定义道,怎么就忽然跳到宇宙混沌“大爆炸”孕育万物的时候了?而我们的思维,也总是倾向于把道理解成宇宙起源,忽然创生那个方向。
而其实人家老子只是从第一个逻辑,因为概念和命名是有局限的这个逻辑点,所以我就不给描述道了,但可以给你解释下,为什么没法描述道,和如何再接下来不停的举例子让你们去意会我说的道是什么意思,从而自然而然的延伸到了下面的所以,
因为什么什么,所以什么什么,所以我接下来要举例子说明了,概念和命名,万物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这些赋予的定义的,是我们人类二元心智给万物创造了这些命名和概念,所以我口中和脑中的“概念版万物”也出现了,
所以,他是想暗示,你人类这个物种还没诞生的时候,宇宙万物根本就不存在概念和定义,而即使几万年后,宇宙万物也依旧不存在概念和定义,2022年也不存在,因为它本身就不存在。
万物中一个分支的人类这个物种,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这个工具,然后发明创造的二元的概念,你然后把概念赋予万物意义,
那万物就真有意义和好坏对错了?
搞笑呢吧?
你其实只是在投射你自己,你看到的好坏对错的万物,其实也是看到的你们自己。(所以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西方一些智慧书籍说:所见皆我,外面没有别人,都是你自己的投射。)
跳蚤在恐龙身上蹦哒,给恐龙起了个名字,说是我的坐骑,那它就真是你的坐骑了?
你只不过在你跳蚤的世界里,给你们的子民们起了这么个定义,说恐龙是我们的坐骑,大家也都一直认同这个信念,而其实你们只是在自娱自乐,自个儿和自个的定义概念玩布拉圈。
而恐龙就寓意这宇宙万物,无数的生命形态,人类这个形态完全无法理解和定义的存在数不胜数,人二元思维创造的本身就冲突和局限的概念,根本无法定义宇宙万物超越好坏的存在。
在人的词库里,就没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即好即坏又不好不坏,
因为这是矛盾的,因为人觉得这个东西按逻辑就不存在。
而其实问题根源是出在人的概念和命名本身就有局限性,你形容一个事物好,就意味着它不是坏,
但恰恰事物本身就具备无限的属性,无限的意义,无数的观察者会有它心智中不同的观察意义,也就是说,在无数观察者的角度,它本身就同时具备好和坏和不好不坏所有的属性。
而在人类的心智概念里,根本就无法理解有这个概念的存在,因为他会觉得好矛盾啊。
园丁说花园里的草是恶的,不好的,那么牧民去用草喂牛羊的时候,就是好的善的了。
草本身只是存在,超越概念,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现象,没有好坏,和不好不坏,(也就是无名,天地之始)
是相对于观察者,人心欲望所生,(所以后边,又延伸出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想要喂牛羊相对出来了赋予了草是好的,因为草影响花生长,而草又被定义成了坏的,巴拉巴拉,
草确实影响这花的生长,这是客观条件上的,关系上的,
牛羊也确实能吃草吃的饱饱的,这也是互相条件上的,
但不代表,它是有好坏概念的,它们彼此的影响和联系,完全可以不依赖人类心智创造的两个概念而运作,
比如我喂牛羊或者锄草,我不需要使用这对二元概念,照样也可以完美的处理万物之间相互的关系和影响,达到自己赏花,喂牛羊的目的,
这就是佛法的不着相,道德经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不使用二元概念,不代表就否定它们的用处,我现在打字讲话,也是用的二元来表达我的意思)
但是人一旦定义草是恶的时候,就产生了矛盾的假象,思维上的悖论,因为你定义草是恶的时候,你也总会看到喂牛羊时的草,又是好的了。
然后你就在【假借的概念,临时的定义】上开始思考你绝对的意义,(上帝开始乐了,快看快看,二元生物在思考啦)
你的思考过程不乏是:“因为花园里的草影响花生长了,所以它就是坏的”
“因为它可以喂牛羊,所以它就是好的,”
“不对不对,喂牛羊的时候它的使用率是很少的,所以它是绝对的坏的,”
“不对不对,好像也有很多事例可以证明它是好的”
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善恶之争,性本善,性本恶,诸家都有自己的依据和听上去很有道理的逻辑,每个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无穷的事例来证明他是对的,而提出相反观点的人,也能找到无穷的事例,来证明自己也是对的。
然后也有人提出了:“都不对,其实大家说的都对”,然后,矛盾就产生了,人即观察到了事物统一,但又从逻辑上感到了矛盾的困境。
所以就把它定义成事物矛盾对立又统一吧,
但其实呢?
人根本就没有思考过,人定义和概念本身就是有局限的,人类这个物种的二元心智就是有bug的,
从你开始定义“花园里的草”等于恶的概念的时候,
那一刻,矛盾就产生了,
现实世界中的草,并不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只是人的概念本身的局限,导致了矛盾,
也就是,人的概念和现实中的万物,其实从定义和命名的时候,就已经把无限意义的万物,窄化成了二元有限的概念,
现实世界和人头脑里的概念世界,从定义的时候,就已经错位了,
你定义“草=恶”,这个捆绑和定义,严格来说就不应该成立,
因为“恶”是心智概念,
而“草”,是万物现实,
(括号内容请跳过,非必要阅读区:从物理的角度讲,心智概念是一个物种的头脑里升起的“意识能量”—念头,也就是你的“念头”,只是意识里活跃的能量单元,
而万物是万物,和只有人才有的“能量单元活动”并不能等同,它不是一个范畴的等价起来的东西。1米=100厘米,是因为它们等价的概念。
而万物是实体存有,概念只是心智能量,
把心智能量“念头”=万物实体存有,就不是一个范畴,就不能等同起来)
而从逻辑概念的角度讲,“草=恶”,也不应该成立,因为人家草本身就不具备善恶的概念,它只是长在花园里面了,它如果长在牛羊的旁边,大草原,那它就是宝了。
所以你定义“草=恶”,你要搞清楚,这两个捆绑,并不能等同在一起,只是临时的绑定,方便你和别人交流经验,不是等同于草就是恶,就是具备恶的属性,(但是我们因为深深的执着这个捆绑,完全的把概念和事物本身等同了起来,只要思考,就以为在思考万物本身的现实,就以为对应这万物本身,而实际只是对应这特定时空,特定观察者角度,特定情景下的物体的相对意义(人要赏花,观察到了花园情景下的草是恶的,这个结论))
只是草在哪个情景,那个时空,那个观察者角度,把不具备概念属性的“草”,你人给赋予了恶的概念属性,(一代定义就是这个物体叫“草”,二代定义就是这是好的草,坏的草。)
所以,草严格来说,不等于恶,也不等于善,它们就是它们本身,超越概念,“二元概念”只是人类这个物种的心智独有的,不等于物体就真的具备这个概念,天生就有,是你起心动念去思考的时候,它就有了。
所以你在“草≠恶”的基础上,找到“草≠善”的案例去思考,本身就是在两块偷工减料的砖头上去构建帝国大厦,
最后到了建筑的高层,这个建筑也开始摇摇欲坠,被无数的善恶好坏对错的矛盾冲突和现实有似乎不矛盾的事实开始搞得快要崩塌,无法理解世界了,
而实际只是在制造砖块的时候,这块砖头就是偷工减料的,草等于恶,草等于善,就是不应该成立的,只是人类暂时的命名和定义,方便交流和协作,而不是绝对的草就是善,就是恶。
就像我们说的坏人,他们也会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有时候也会做人本来就会有的好的行为,所以你会看到一个杀人犯,他以前也会有种种善行,然后你思考后,就觉得人性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我并不是为杀人犯开脱,我只是说,就像草一样,它影响花生长了,是条件上的客观上的,杀人犯杀人了,伤害了他人,给人带来了痛苦,也是真实的,
你根据客观上的影响,把草除掉就好了,花就自然生长了,
但是你没必要把人发明的“善恶”两个概念贴在这个人身上,然后以为就是真的,因为这两个标签,本身就是有局限的,你贴在任何一个事物上,总是会观察到好的一面,坏的一面,而且也是能找到对应的依据,这样做,会影响你的客观观察,你把事物定义好坏的时候,贴上它就是坏的草的时候,你就不会再观察它了,你也就无法观察到“为牛羊的草”的用处了,你看到的只是你以前的结论和经验“草是恶的”,所以你在牧民喂牛羊的大草原,你也会执着你以前的经验,这些草都恶的,我要赶快除掉都。这就是唯经验和教条主义犯的毛病。也是佛法的【着相】。
好了,有点跑题了,我们在将会道德经,前边两句的逻辑讲清楚了,然后按这个逻辑,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你也就只是通过逻辑也就理解了,要放下我们人类有用和无用,因欲望,好恶,产生的二元思维模式,当下它,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等等的方法,达到无欲,没有分别心的状态,
在去观察万物的运作,
然后你就发现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你就看到了万物,我们狭义上认为的美丑善恶好坏对错长短高低成功失败,都是一场梦,它们是盲人摸象,摸到的万物意义的一个大象腿,我们只见树木,为见森林。
只是因为我们有用无用的思维定势,只观察到了万物有用的一面,而忽略了无用的作用,
比如水杯中间的空间吧,谁注意到了?
比如车轱辘中间的那个辐条的空隙,谁注意到了?
比如房间的空间,谁留心过它们的存在?
你知道为啥没人留心过吗?就是因为“我要赶快挣钱,这个有用,那个没用”的思维模式。
而恰恰水杯的空虚才能装水,车轱辘里的空隙轱辘才能轻便的运动,房间的空间,才能装家具和住人,
这些都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所以老子告诉大家,圣人就应该像天地一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会对这个嫌弃,那个喜欢,天地不会对这个仁义,对那个不好,
天地就是超越二元对立,有用无用的存在,
而你们也要学习天地的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境界,去认识万物,利用万物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
比如鸟在天上飞,你不要按自己的好恶,要求人家去水里游,比如鱼在水中游,你也要按你那套价值观标准去度量人家不会陆地上跑,
乌龟爬的慢,猎豹追的快,
万物都有各自的运作轨道,有的快,有的慢,有的柔弱,有的刚强,都有这各自的万物作焉,夫物芸芸的状态,
所以人啊,就应该不执着自己的好恶,自己的各种价值观标准,而去观察万物的运作,以其为标准,
这样,你想上天赏云,你就乘雁南飞,你想潜水观海,你就跟随鱼儿游没于渊,
它们都是自自然然的在做它们自己,你也只是搭个顺风车,跟随它们本身自然的运作轨道,达到你想到达的目的地,
你不需要怨恨它们,或者喜欢它们,你也不需要居功自傲,觉得都是自己的功劳,
因为没有鱼儿,你无法游到岸,没有小鸟,你也不知道怎么飞上天(我就是形容这个意思)
所以,万物也没有觉得你有啥功劳,你也没有觉得自己多牛逼,你只是按照万物的运作而搭个顺风车,达到目的地而已,
这就是,万物作焉而不辞,为而不持,生而不有,功成而弗居。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也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思,
把学来的二元概念,经验,标准,都不执着,然后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的心境,就是无欲观万物其妙,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心境,观的明白了,就不容易妄动受损失,能观察到万物彼此的优势和劣势,而内心又不会喜欢和厌恶,偏爱和对待。
这就是道德经的核心,抓住这个逻辑,弄清这个精髓,一通全通,道德经八十一章节就像烤串一样,都串在一根签子里,逻辑清晰,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