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首发!2022年西安工业大学《艺术概论(862)》真题答案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
1、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是一种依据视觉接受方式划分的艺术类 型,与造型艺术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主要通过造型手段来达到视觉接受的艺术表现与接受方式。一般来说,绘画、雕塑、书法、建筑、摄影、舞蹈都被称为视觉艺术。
2、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 手段和方式。
3、共鸣
艺术鉴赏中的共鸣,是艺术鉴赏高潮阶段产生的一种心灵感应现象,指的是鉴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与鉴赏客体(作品)之间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呼应、融会相通,产生大致相仿的情感。这时,鉴赏者的主观世界由充分感受和领悟而与艺术作品的艺术世界 形成深层审美沟通,并以艺术作品为中介而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形 成深层审美沟通。
4、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是艺术家从审美理想出发,根据现实生活而创造出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感染力的可以被人感觉的具体物象以及体验到的意蕴、意境、氛围等。
5、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是人类从事艺术创作活动的高级思维方式,它以社会实践和审美经验为源泉,主要通过情感思维产生富于意蕴的审美意象。
6.艺术灵感
灵感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一切创造性思维的共有现象。灵感就是百思不解的关键问题突然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在无意间中产生的 一种顿悟。
7.现代主义
19世纪末以来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的总称,包括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同时还延续到二战后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等艺术流派。
8、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手段,使艺术作品和艺术信息得到空间和时间上的扩展和蔓延,并传递给艺术接受者,达到艺术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
9、艺术教育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样式,是文明的一种有在方式,还是基于种子、幼苗的一种培育。正是艺术的这种种植本性使艺术作为审美教育成为可能。而艺术自身就是不同于科技教育、道德教育的审美教育。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训练,艺术不仅训练人的身体,还训练人的心灵,并且关注身心的合一。艺术教育是一种感性的教育、情感的教育、非功利的教育育,也是一种快乐教育与游戏教育。
2、问答题
1、艺术批评的性质、特征及作用有哪些?
答题要点
艺术批评的概念是介于艺术欣赏与艺术理论直接的一个领域,是对艺术作品进行严密的分析、研究、推理、思考一种科学认识活动。
艺术批评的特征:一方面,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又应当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批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艺体裁。优秀的艺术批评文章不仅应当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而且应当文字优美、生动感人,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
艺术批评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艺术批评的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艺术的高峰。艺术批评的第三个作用就是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2.简述在艺术思维中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答题要点
艺术思维是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运用艺术思维而形成的意象具有具象性,因为它具体可感,而说它具有抽象性,因为它往往是从众多物象中抽取出来的典型,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意义深刻。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作品中通过抽象而获取的典型形象往往与原物象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审美主体的审美选择造成的。
(1)具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从发现和体现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2)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法。
(3)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能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相互交叉和转化、渗透,与灵感思维一起成为艺术思维。
(4)具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特征,着重结合,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特征;抽象思维则侧重于分析,在艺术创造中要服从于形象思维规律,有机融合于形象思维中,二者在融合中共同发挥作用。
3、论述题
1.论述艺术与科学的介入对艺术家的重要性。
答题要点
前言
首先、艺术家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部分,因为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解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将会提高人类文明进步的速度。各种观念相互碰撞与混合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显示出它们在本质上有着统一的发展规律。艺术与科学在学科划分上似乎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学科,事实上它们的本质规律是相同的,只是因为学科的分化才走上不同的发展方向。
其次,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流变与科学技术进步也是分不开的。科学与艺术其实有着共同点:创造和创新是科学艺术的灵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发言中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义。”
最后、艺术与科学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二者的观念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融通。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以实现人的价值。在实践中,科学的形式都是美的,而艺术品美的形式又都是科学的。艺术品借科技材料存身,它的发展离不开对科学材料的把握与运用;科学又常常借艺术的陶冶产生研究的灵感与飞跃。所以,艺术与科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断地相互影响,并对彼此的发展产生有力推动作用。科学家需要了解艺术来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艺术家也要了解科学,利用科学的发明成果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
结论
2.由郑板桥《题画·竹》中所说的三个概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论述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眼中之竹”是艺术家对客体进行观察后所形成的感性形象,这种形象停留于艺术家的视觉中,这一过程是艺术创作的必经阶段。“胸中之竹”则是艺术家对审美客体的视觉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后而得到一种主客观融合的形象,它包含着一定的情感与意蕴,且于“胸中”“勃勃”升起,体现了审美上的飞跃,这也是艺术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后在大脑中形成的形象。“胸中之竹”则是在“磨墨、展纸、落笔”的过程中,“倏作变相”而成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是“胸中之竹”的物态化,它使无形的东西变成了有形的、人们感触得到的具体可感的物质存在,这次审美上的飞跃一举完成了关于竹子这一题材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成功创造。
(1)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一般来说,人们总是从艺术形象入手并以之为媒介去领略艺术作品魅力的,因此,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决定了读者与观众介入艺术作品的可能性。没有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欣赏也无从谈起。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受性可谓开启艺术世界的钥匙,它使人们进入美妙的艺术世界。从艺术欣赏思维的一般进程看,人们总是从形象的外部您性形式去探究作品的内部审美内涵,由于情感、意蕴是藏于艺术形象之中的东西,所以只有当艺术形象获得可以令人感觉到的美的形式,人们才会饶有兴趣地去体悟形象中包含的审美情感与意蕴。例如:齐白石的画之所以雅俗共赏、家喻户晓,关键在于其中的艺术形象是具体可感、惟妙惟肖的。秦牧曾在《虾趣》一文中生动描述了一位挑水农妇走到他家客厅挂着的一幅齐白石作品《虾》前的反应,“一进门来,看到那幅画,竟着了迷,担子没有卸肩,就站在画前欣赏,一面连连赞叹:'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这里的描写体现了成功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上述特性。由于前人创造的许多艺术形象在这一特性上的成功,所以我们讲水墨虾,会想到齐白石。
(2)艺术形象中的情感与意蕴。
从外在形态看,艺术形象以现实生活本身所具有的那种个别的具体的感性形态呈现出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使我们感受得到。但是,艺术形象又需以这些外在可感的形态去表现艺术主体内在的情感与意蕴,而且这种表现不是在感性形态之中,就在感性形态之外,以此在个别中表现一般,在偶然中表现必然,在现象中表现本质。例如徐悲鸿笔下一系列马的艺术形象,笔墨雄健潇洒,神态飒爽英姿,它们之所以能够强烈地感染着各种不同层次的观者,就在于它们的感性形态之中包含着一股昂扬奋发的积极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意蕴。由于艺术家情感的不同,艺术形象也会出现差异。一般来说,艺术作品中要传达的东西往往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方法无法实现的,而借助于艺术形象,信息传递就成为可能,同时意蕴等内在要素也通过艺术形象这一中介接近了艺术表现对象的本质。高明的艺术家关注于对形象内涵的深刻展现,力图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反映出意识到的内容,并以之启迪人的心灵,艺术的认识作用也体现于艺术形象中。
(3)艺术形象的完整性。
优秀的艺术形象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产生时应是完整的。艺术形象在诞生之初就被以一定 方式确定下来,例如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哈姆雷特犹豫的性格,是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获得的明晰信息,这些信息便是从艺术形象的完整性上生发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是判别作品艺术性的标志之一,它还是构成典型形象的重要条件。艺术形象的完整性在于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统一,如果局部描写互相脱节或矛盾,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因此艺术形象局部之间应当互相呼应而构成一定联系。然而,展现完整艺术形象的方式却是自由的。
对于特定的艺术形象,人们感受又不尽相同,这种不确定性又使艺术作品似乎永远成为未完品,所以说艺术形象所具有的完整性又是相对的,它给欣赏者带来了想象余地,也使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二度创作成为可能。艺术形象由艺术家创造,艺术家赋予艺术形象以生命,但是当艺术形象脱离艺术家而获得自己的本体存在后,艺术家与艺术形象的关系会出现互换,艺术家因艺术形象而得名,并为人们所关注。艺术形象的完整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又验证了艺术形象的生命力,而艺术形象生命力的长久性是衡量其创造者艺术史地位的重要尺度。
答案原创,勿侵!














OK,以上就是目前问得最多的几个问题,都给大家一一解答,如果还有其他问题的同学,可以下发回复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