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次颠覆汗服er三观的真实历史——源自汉服的“满服”

2020-07-04 02:20 作者:奥黛丽果儿  | 我要投稿

友情提示:看不懂中文的或者语文不好,理解能力差的,不适合看我的文章谢谢!为了和谐的网络环境以及你们的德行展示,嘴巴干净点  【转自知乎WhySoHard】


汗服er否定民国流传至今的传统服饰是“汉服”的理由是他们认为当代传统服饰不是源自满服或西服、就是满化或西化了,所以当代传统服饰是“满服”或西服,而不是“汉服”!


汗服er不愧是这个世界上最会搞双重标准的人,同样的标准,他们却不认为“源自汉服的和服、韩服”不是日本、韩国人的传统服饰,日本韩国根本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


同样是“马褂风、旗袍风”的广大少数民族“满化”服饰,他们也不认为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而是在宣传“55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衣服,只有汉族没有,所以汉族要复兴自己的民族服饰——汗服!”


相关文章: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517055《“汉服”党神论:“55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衣服,为什么我们汉人没有”》

而现在亚洲各国传统服饰,特别是南亚和东南亚各国的传统服饰,基本上都是西式服装样式,和服当中也有角袖、二重回这种源自西方服饰的款式,也没见汗服er说人家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


而汗服er自己要复兴的汗服,大部分款式都有源自异族或异域服饰的嫌疑,但是也没见他们认为那是胡服反而都当成汗服穿的很欢乐!然后再反过头来抨击推翻满清的民国法定国服是“满族民族服饰”,其无“耳止”程度让人吐舌!(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619451


除非像地理大发现之前的印第安人、大洋洲土著那样和欧亚隔绝的的文明,本来不同文明之间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的,汗服er想要追求纯而又纯的汗文化,那只能穿着树叶兽皮装去做山顶洞人了!

同样的,儒家文明作为古代东亚的普世文明,对周边各国和民族的影响是各方面的,包括服饰文明,满族显然也包括其中,后金服饰制度能从还属于半野蛮社会状态的“差乱无章”快速走向“贵贱有别”,离不开明朝服饰文明的影响!早在清末民初,“汉服复兴老前辈”章太炎就曾经说过:


认为满服起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所造的筒袖铠!当然,这只是章太炎一家之言,并无太多史料佐证和其他学者的考据。但是满服受到汉服重大影响是必然的,比如人所共知的官员的补服、皇帝龙袍绣的十二纹章以及其他各种纹饰等。入关后旗装也吸收了汉装的刺绣镶滚技艺,也逐渐变得和汉服一样肥大起来!

李彦芳、孙世圃《天津近代女Z装》

除了上述汉服中的纹饰、部件、服装风格对满服的影响外,还有很多满服是源自汉服的,下面稍微统计一下:


㈠马褂

关于马褂以前的文章已经阐述过了,详情请见: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576447


㈡氅衣

氅衣是一种清代后期才出现的宫廷女式外套,穿在衬衣(一种长袍)外面,是现如今网民最熟悉的旗装款式,也成了现如今满族女子必穿的民族服装。如果不知道其衣身长度的话(衣长之脚面),氅衣外形很像清代汉族的大襟袄子!可以说氅衣这种服装的出现,混淆了现如今普通人眼里清代满汉服装的界限,导致一般人把汉族清代袄子也视为“满服”了!


其实,如果对明清服饰知识有一定了解的话,就能明白氅衣这种服装无论从其名称还是其两侧开裾至腋下的特点,都和汉服脱不了干系。清代满汉都有氅衣,共同点是两侧皆开裾到腋下,不同点是满式氅衣是右衽大襟,汉式氅衣主要是对襟。

汉式氅衣,出自 李雨来,李玉芳《明清绣品》

清代旗女袍服原本并不会下摆开衩,更别说氅衣这种开衩到腋下的服装,在旗装中更加是异类!(衬衣也不开衩)两侧开衩到腋下,是汉族宋明时期褙子、披风、长比甲的特点!


对于氅衣源自汉服,在学术界也是有共识的

王金华《中国艺术品典藏系列丛书 中国传统服饰 清代服装》
故宫博物院编. 故宫博物院十年言仑文选 2005-2014
殷安妮《承满服之本摹汉服之式——清宫便服》
钟志金《明、清的服饰演进与民(min)国初期旗袍的诞生》
陈姣,王群山.氅衣美学微探[J].设计,2017(06):102-103.



㈢旗女之袍

终清一代,满汉女子服装都是不同的,最明显的不同是旗女穿衣裳联属的长袍,而汉女则延续汉代以来上衣下裙的穿衣传统。但是满人颇为“今世妇人上衣下裙,旗籍妇人则深衣曳地而不裙”的旗女服装感到自豪,因为他们认为旗女穿袍才是遵循了深衣古制的正统服装!《清碑类钞》记载:“八旗妇女衣皆连裳,不分上下,盖即古人男子有裳、妇人无裳之遗制也。”


如旗人福格就说:“短衣长裙,为jian人之服。古妇人衣曳地,其不曳地者,则史表著之。”并据此指出:“古妇人服饰之制,与本朝悉合。八旗妇人履底厚三四寸,圆其前,外衣通长掩足,轻裾大摆,亦与古装无异。” 极力鼓吹旗女的袍服渊源于中华上古。

清 福格《听雨丛谈》

清末满族诗人震钧也同样如此吹嘘“满俗,妇人衣皆连裳,不分上下,此古制也。古人男子有装,妇人无裳,盖正如是。”

清 震钧《天咫偶闻》

当然,说旗女之袍源自深衣古制,更多的是满人自己吹嘘,并无多少实证,性质和当代众多服饰学家认为旗袍源自深衣一样,大家看看就算了。


㈣坎肩(也叫背心或马甲)

在清末,旗女还流行袍服外加罩坎肩,坎肩也是出现比较晚的服装,至少在满清入关前是没见任何史料记载过旗人有这种服装。和氅衣只是宫廷服装不同,坎肩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


依照《辞海》的解释,坎肩是源自古代的半臂

《辞海》第六版

《清稗类钞》也记载:“半臂汉时名绣裾,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


孙彦贞在其著作《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中对坎肩有较为详细的叙述

孙彦贞《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

孙彦贞不但认为坎肩源自汉族服装,还认为褂襕(朝褂)也是源自明代的比甲



㈤顶戴花翎

作为清代官员身份象征的“顶戴花翎”,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在明代就有了

撷芳主人《Q版大明衣冠》
万历帝 出警入跸图
万历帝 出警入跸图
明 焦玉《火龙经》中的火枪队

“顶戴花翎”分为顶戴和翎羽两部分,用宝石装饰的帽顶,以帽珠装饰冠帽的习俗源自元代,被明代继承,明太祖在接受帽顶,帽珠这一“鞑俗”的同时,还将官民人等所用帽顶、帽珠的规格进一步制度化:


(洪武六年定)礼部言近奢(se)侈(chi)越制。诏申禁之,仍参酌汉、唐之制,颁行遵守。凡职官,一品、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帽顶、帽珠用玉;三品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金,帽珠除玉外随所用;六品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银,帽珠玛瑙、水晶、香木。(《明史·舆服志三》)

说好的“复衣冠如唐制”呢?


虽然帽顶、帽珠是明朝继承元朝的,但是帽顶插上翎羽表示尊卑贵贱的制度,却是源自元武宗正德帝时期:


……及周等遮阳帽(作者注:《明史·舆服制三》中为“承日红笠”)上,飘靛染天鹅翎以为贵饰,贵者飘三英,次二英。兵部尚书王琼得赐一英,冠以下教场,自谓殊遇焉。(《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四》

正德帝赐给兵部尚书王琼一根天鹅领缀与冠上,王琼就已经认为是特殊待遇了,而尊贵者可以戴三根翎羽。


清人福格、陆心源也都认为翎顶之制源自明武宗时期

福格《听雨丛谈》
陆心源《翎顶考》

综上所述,帽顶上缀翎羽以示尊卑贵贱的制度,源自明代的戎装,而前身作为明朝建州卫的八旗军,也自然而然传承这种制度,(八旗军服,多继承自明朝)。




在清朝,顶戴翎羽一开始也不是官员品级的标志,而是和明朝一样,属于一种特殊的赏赐,象征着荣誉,主《清稗类钞·花领》 就记载“其初皆出于酬庸旷典(奖赏稀有功劳),惟有功而蒙特恩者,始得赏戴”。如皇太极在赏赐祖大寿等衣冠时,就赏赐有“系孔雀翎凉帽”。又如顺治四年赐洪承畴“东珠、孔雀翎、凉帽”,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囼湾功第(di)一,诏封静海侯,世袭罔替,琅疏辞侯爵,恳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部臣议在外将军、提督无给翎例。圣祖特例赐之。”可见清初时期赏赐花翎是一种特殊的恩宠,并不是固定的制度!




而之后“粤、捻乱平,名器倖滥,汉员以军功得赐者甚多,且有双眼、三眼者。其后又定报捐花翎之例,于是五品以上之官,皆得援例捐纳,不復重视之矣(《清稗类钞·花翎》。”赏赐花翎就不值钱了。



㈥瓜皮帽(小帽)

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为清末男人典型装束,曾经被汗服er视为“鞑装”百般诋毁,但实际上瓜皮帽早在明朝就非常流行了,顾炎武《日知录》载:


“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檐如筒,阎宪副闳谓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统’云尔。”(顾炎武《日知录》)

就是说瓜皮帽是明太祖发明的!汗服er这么辱骂瓜皮帽,岂不属于欺师灭祖?




虽然经过长期科普,除了刚入圈的新人外,汗服圈现在一般都知道瓜皮帽在明朝就有了,但是因为此前长期视瓜皮明为满服、进行丑(cou)化宣传,同时也为了保持汗服圈“剃发易服让汉服断代三百年”基本理论不破产的需要,汗服er是绝不会自己戴瓜皮帽、把瓜皮帽纳入汗服体系的

明 王圻《三才图会》中记载的瓜皮帽
撷芳主人《Q版大明衣冠》
颖国武襄公杨洪像
《颖国武襄公杨洪像》局部
《谟区查抄本》(Boxer Codex)中戴瓜皮帽的明朝人

最后,本来还想加入斗篷的,因为“斗篷”这个词是清代才出现的,也可以基本肯定斗篷这种服装是清代才出现的,慈禧就很喜欢穿!但是服饰学家并没有下定论,而且汗服圈流行的也全都是带帽兜的西式斗篷,所以就不提了。




反驳请拿专著或者论文,百度百科或者网文的就算了!打滚嘴炮一律不回复!人身攻击直接举报!

再次颠覆汗服er三观的真实历史——源自汉服的“满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