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社会转型”

2020-06-04 11:58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今天连载的是《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社会转型”》,满满的干货,你值得拥有哟

                     “社会转型”的概念分析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从社会学研究角度看,人类社会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一跃”,促使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 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有人认为,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两次重要社会转型。一次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这是暴力革命式的社会转型;第二次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和平变革式的转型。将1911~1978间当作历史整体看,国民政府未完成社会转型,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也由于种种原因错失了深入社会转型的机会。


有人将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定位在19世纪前60年,清帝国的根基发生动摇,西方资本主义在向全球扩张,中国成为附庸,并由此接受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影响,为日后社会变革进行了重要积累。有人强调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一个时段。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发生了变动。


有人讲中国近代的转型分为4个时期:

第一时期:1840一1860年,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试图在不变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行全面抵抗。但反而遭受到更大耻辱与失败。

第二时期,1860年代到19世纪末,随着西方各种影响在中国急剧膨胀。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

第三时期:大约从20世纪初到1911年清王朝崩溃、中华民国创立。

第四时期:中华民国的创立为大规模的制度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开辟了新的前景。  


戴世锋老师在《“社会转型期”高考历史试题特征及备考启示》一文中指出,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持“社会结构变动”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持“社会形态变迁”观点的学者则认为,“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命题者青睐“社会转型”的原因在于:

1、在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万面都充斥着新旧之争、过渡之特色,因此这个时期成为了高考命题的关注点。

2、处于社会转型的各个历史时期,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体系和阶段特征,不仅可以弥补各个模块之间的裂痕,还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的思维层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分析

(一)关注具有转型意义的历史事件

具有转型意义的历史事件常常是历史的分水岭,在其前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经历着剧烈变化,因而成为人们管窥历史的最好视角。

1.(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

【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

  【答案】B

2.(2010·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举人、贡生、生员、监生仍是以求取功名为主。其余则是教育的近代化,故选D。

  【答案】D

3.(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再到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予以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C

4.(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中西习俗融合

      【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总体特征

将历史事物或事件置于历史的长时段中,要求考生理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

5.(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留日学生区域分布

      【解析】材料中“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直隶”等地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大多属于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留学跟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故A项正确;20世纪初的反清革命运动大多是由留日归国的学生宣传和发动,因而是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革命运动存在区域差异,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属于因果倒置,故B项错误;清政府作为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其鼓励留学的政策不会厚此薄彼,出现区域性的差别,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留日学生,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仅限于福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与留日则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解析】“公车上书”是1895年康有为等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标志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B项是次要原因;C项不是原因;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选A项。

  【答案】A

7.(2013·全国大纲卷·19)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解析】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维护清朝统治,其著述在戊戌变法时期得到认同,这说明了他的学习西方的主张是得到维新派的认同,故选D。保守势力是反对百日维新,而不是支持,排除A。B项思想过时的话,就不可能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C项表述与题意不合。

     【答案】D

(三)深入分析社会转型的前因后果

8.(2014·全国Ⅱ卷高考·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考点】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9.(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1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政治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虽主张发展工商业,但不是维新派变法的重点,并且维新变法的影响力也没有这么大,因此维新变法不是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895年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也受到影响,并且无法判断材料中企业是否为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需要赔偿日本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故D项正确。

 【答案】D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戳下方小卡片入手提分神器,也期待你早日提分~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社会转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