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一下作为主角,王一博饰演的陈宇在剧情冲突的冲击下性格发展变化
其实早就想写一下这个话题了,昨晚看完第七集,感觉到陈宇的人物形象随着剧情展开更加立体起来,今天记录一下。
《冰雨火》的开篇,是陈宇惊梦中醒来,梦的内容是他和乌镇风在雨林里追逐和被追逐,导演巧妙地利用一场梦,同时联结三年前和“现在”,三年前,陈宇是一个因疏忽犯错,又私自出境的冲动小警察,现在,陈宇是已经有三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派出所小民警。
这里惊梦中雨林的危险阴暗,和下一个镜头,站在阳光下破案的陈宇形成很强烈的明暗对比,可以说寥寥几分钟,已经交代了陈宇的心,一面背负暗夜泥沼,一面在光明中驱逐黑暗,且串联了时间跨度,可以说导演功力了得。

《冰雨火》一直两条线并行,一条是自然时间线,另一条是回忆线,导演和王一博都很厉害,观众可以在不标时间线的前提下,看两条故事线交错而不会错认,因为,三年前的陈宇和三年后的陈宇,根本就不是同一个陈宇。
王一博自己在采访中说陈宇这个人“冲动、热血、聪明”,在冰雨火一集一集的播放中,我们会渐渐发现,冲动是会被打磨的,热血是难凉的,聪明,是可以越来越聪明的。
说一下三年前和现在对比,这几种特质的不同吧。
三年前的陈宇是冲动的,想来也自然,警察学校毕业的高材生,优秀得几近空前绝后,毕业后去做一线干警,顶配的初生之犊,怎可能不冲动呢。然后他的冲动第一次受伤,是来自于龚队的受伤,因为陈宇的疏忽,龚队终生残疾吗,这种变故,会在短时内更加激发他的冲动,然后才会平静和反思吧,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陈宇只身出境,而回来后,又在派出所踏踏实实做了三年。出境涉险是冲动,而回来兢兢业业基层做三年,是冲动后的沉淀。
这种沉淀是有效果的,比如他自己说的,“我在派出所干了三年,是不是DF,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比如他在第一集,所表现的缜密思维和推断能力。
三年前的陈宇是热血的,这种热血体现在两个方面,自己的责任自己扛,自己的错误自己背,哪怕为了这些去涉险,去拼命,也在所不惜。这种热血倒是一以贯之,陈宇重回禁毒大队,面对龚队,愧疚感加倍,哪怕林局为了他放下压力给他“疏导”,他放下压力的方式,也是自己直接去找龚队,说“对不起”,说“我以后会常来看你的”。
当然他热血的体现还有面对乌镇风,乌镇风在查父亲的死因,陈宇也一直没有放弃帮他,甚至有几次陈宇对剧情的推动,都是在“帮”乌镇风时产生的。

在剧中,有两个人其实非常相像,林局和陈宇,有时候我都怀疑,林局对陈宇的包容,是不是觉得陈宇更像年轻时候的自己,而在责任感这方面,两个人也非常像,就是,他们都无法若无其事的路过苦难,路过不正义,所以林局会是很多人的救赎,杨玲、杨熠、蓝安然,而陈宇也正在背负起他所遇到的责任。简单说,这两个人,都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的人。
说一下聪明,我真的喜欢王一博演聪明人,可能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有锋芒有力量的聪明,才是真聪明,才有用,因为他天然剔除了摇摆和犹豫,也天然摒弃了无力和推行不及。所以陈宇的聪明可以有力的去推动剧情:
第一集中他分析出餐厅老板不是凶手,且因为玉佩的一角推断出乌镇风回来了。
第二集中他推断出大黄胶囊和K集团的联系,力主两案合并(然后他执着的去推行这个,让林局在报告报告报告中头都大了)。
他拿到含有大黄胶囊配方的挂坠
他因为过目不忘,查到卷宗中的胡大明就是他在勐佧看到的乌镇风同行人,继而发现新的线索
……
如此种种,聪明小陈宇,在基层打磨自己,在更紧张的禁毒大队,缜密思考,理智推断,敢想敢拼,让我们不知不觉的就随着陈宇而进入剧情,看英雄警察们的挣扎和顽强,看他们的磨折和成长。

对了,有时候我特别觉得王一博有主角相的一个原因是,他日常所表现出的绝佳的控制力和意志力让人折服,而在过去的表演中,无论是舞台表演还是电视剧表演,他的力量感让人信服,众所周知,一个薄弱的人物是不可能是主角的,他只有承担延伸剧中的冲突的重担,才可能承担剧情的发展,一个主人公有能力有毅力的剧集,才可能吸引观众,因为没有人愿意看一个软塌塌的故事框架。有时候我不知道年轻的王一博,内心的力量来自于哪里,当他展现给我们的时候,我只是觉得感动,今天看到付导的采访中的那句话,我觉得很贴切,作为今天这篇文的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