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烟尘 追忆长宁
前言
Up主来自上海市长宁区,是一位刚回归运转一线,扎根于铁路通号、铁路枢纽&区段线站布置以及上海铁路历史演变研究的火车迷。作为土生土长的长宁人,早在孩提时代就从外祖父母口中了解了他们的长宁记忆……虽然1997年6月,长宁站永久性地被撤销并拆除,但长宁站的往事不应在我们的脑海中轻易地消逝。作为长宁区已知唯一研究铁路历史的我来说,讲好长宁站的往事,我义不容辞。
1°沪杭铁路长宁站的地理位置与名称演变
车站建于民国5年(1916年),为三等中间站。直至1997年6月25日车站撤销拆除前,车站始终位于今凯旋路265号沪杭铁路8.9公里处。
因站址位于梵皇渡路(Jessfield Rd. 英译名为 极司菲尔路)南侧,建站初期称梵皇渡车站。【英译名为Jessfield Station】。民国24年(1935年),因车站地处上海市区西侧,车站改称为“上海西站”。1989年1月1日,铁道部批准上海真如车站改为上海西站,原上海西站改名为“长宁站”。
为了在讲述过程中避免因不同时间段而产生的歧义(毕竟说起上海西站时,我们还是会手动跳转到现今的那座上海西站),本文采用长宁站作为统称,方便读者理解。
2°历年来管理长宁站的机构
车站初建时隶属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沦陷期间受日伪华中铁道株式会社管辖;民国34年10月,受华中铁路接管委员会管辖;民国35年3月起,受京沪区铁路管理局管辖;解放后,属上海铁路分局管理;1978年10月起,车站行政归松江车务段领导。另有铁路列车段、工务领工区、通信组、桥梁领工区、列检队共百余人驻站,负责车辆、线路、桥梁、通信等设备的养护维修工作。换句话说,倘若时至今日长宁站犹存,应该隶属于南翔直属站统一管理。
3°长宁站站房设施
长宁站始建占地4680平方英尺,合约435平方米。房屋10间,雨棚1所,另有夫役宿舍等;解放后,曾一度开办货运业务,建有货物线、仓库、货台等设施,1954年底,终因场地限制停业;1975年,为配合金山支线开通,站台北端新建横跨铁路人行天桥1座,旅客厕所3座,售票房、行李仓库、票据房各1间。候车室扩建至613平方米,设单人座位250个。




长宁站站界内一共有两座人行天桥。一座是1975年,为配合金山铁路石化通勤车开通运营而建设的站内人行天桥;另一座则是1980年12月,为减轻石化通勤车进站拉道口影响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在长宁路道口以南K9+507m建设的长宁路跨线人行天桥,该人行天桥的属性为钢梁桥。



4°长宁站线路平面布置情况
4.1°沪杭线
长宁站位于沪杭线K8+899m。沪杭线北起上海站,南至浙江杭州站,全长189.6公里,全线单线。(普陀区)境内的铁路线,民国5年(1916年)筑成。起自交通路、中兴路口,向西经中潭路、光新路、武宁路、曹杨路折南和真西支线相接后,跨越光复西路和吴淞江,进入长宁区,长约7.24公里。在虬江和吴淞江上分别有一号桥和二号桥。在武宁路、曹杨路道口兴建了人行立交桥,在光新路、潭子湾路和潘家湾路道口兴建了人行地道。在所有和道路平交道口,均设置护栏设备,有专人管理,计有中潭路、油厂路、王家宅、朱家湾、迎阳街、安全里、武宁路、曹杨路、丰泰新村、盘湾里等设置点,在道轨两侧,大部分路段均建有防护墙。
为缓解沪杭铁路和城市道路相互干扰、交通堵塞的矛盾,提高铁路运输能力,1986年,又动工兴建了沪杭铁路外环线。该线东起上海站,向西沿沪宁铁路经上海西站和匡巷站后,折南至春申站和沪杭铁路相接,全长约30公里,东段长约5.6公里在区境内。自1987年1月起,沪杭线上每天有40列客车改走外环线,减少了各道口关闭时间。
沪杭线上长宁站站界内有四个有人看守铁路道口,详见下文。
4.2°真西支线
真西支线与沪杭线接轨与沪杭内环线K7+921m处,线路终点里程为K4+055m,线路全长4.015公里。真西支线北起沪宁铁路上海西站,向南越梨园浜,先后和武宁路、曹杨路、兰溪路、中山北路平交,在盘湾里和沪杭铁路并轨重合,越光复西路,跨吴淞江入长宁区,迄于沪杭铁路长宁站。1989年真如站改名上海西站;原上海西站改名长宁站,线路遂更名为西长支线。线路全线单线,使用过43kg/m;50kg/m;60kg/m的钢轨。(其中60kg/m仅限于2000年后西长支线上海西西运转场至上海西南运转场的残段)
真西支线于民国32年(1943年)5月1日建成通车,民国37年(1948年)路基道碴被国民党军挪用修筑工事,线路大部分毁弃,只用于存车。经过抢修于1949年9月24日修复通车。1960年10月27日,上海工务段将真西支线在沪杭内环曲线上接轨的道岔由10号改铺18号,从而将该处容许通过速度由30kph提高到70kph。1972年9月,真西支线K0+092~K4+008更换钢筋混凝土枕,并将轨枕铺设的配置数提高到1840根/公里。
4.3°车站平面布置
车站设有1条正线;2条到发线;1条机待线;1条安全线;正线即为临近站房处于最东侧的I道,从东向西依次布置2道与3道。机待线位于长宁路道口以南,用于石化通勤车本务机车临时停靠整备。安全线位于车站北咽喉,为真西支线方面第1#组道岔定位所开通的线路方向。车站平面布置示意图大致如下。

4.4°长宁站站界内的铁路道口/平过道
K7盘湾里-光复西路道口资料缺失(悲)
K8万航渡路道口

K9长宁路道口



4)K9 三泾北宅平过道


4.5°沪杭铁路2号桥



5°长宁站“信、联、闭”演变情况
5.1°长宁站信号布置
长宁站上行(南)咽喉配备有上行进站信号机S以及预告上行信号机YS;下行(北)咽喉配备有防护上海方面接车进路的下行进站信号机XA以及防护真如方面接车进路的下行进站信号机XB ;这两座进站信号机均配备有下行预告信号机YXA与YXB。(信号机的下标没法显示出来,对不住了。)

长宁站的每条股道均配备有出站兼调车信号机,上行(上海)方面为SI S2 S3,下行(杭州)方面为XI X2 X3。在出站兼调车信号机中,设置在正线上的为高柱信号机。正线I道上下行方面均设有出站复示信号机:SIF XIF。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界限原因,正线I道的信号机设置在了一个支架上;而且上行咽喉有两个发车方向,故设置有第二位绿灯。



5.2°长宁站联锁设备
1916-1965 使用联锁箱联锁;根据合理推断,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使用甲三号联锁箱联锁,用于单线进站臂板信号机(1916年设置的沪杭下行进站臂板,在沪杭2号桥以南下行咽喉以北)与3条线路间的联锁。【由于年代久远,倘若有误,敬请谅解。】
1965年进行继电半自动闭塞改造时,将联锁箱联锁改为了色灯电锁器联锁。结合最初使用的继电半自动为“上局型”继电半自动闭塞可以推知,这个色灯电锁器联锁属于“上局型色灯电锁器联锁”“8003色灯电锁器联锁”“8004色灯电锁器联锁”中的某一个。苦于没有图片资料证明色灯电锁器联锁时代,采用的是桌上握柄操作还是按钮控制台操作,笔者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1971年长宁站投用6026小站电气集中联锁控制;后期站改统一定型为6031小站电气集中联锁控制,直至1997年6月。在车站撤销拆除过程中,联锁设备下落不明。

5.3°长宁站所属区段闭塞模式
1916-1937年 电报闭塞;
1938-1952年 轴式路签闭塞;
1965-1969年 上局型继电半自动闭塞;
1970年统一成 64D继电半自动闭塞;
1986年,长宁——徐家汇站间投用计轴闭塞。1988年拆除,1990年设备移交成都铁路局(今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安装使用。
(2005年改为基于TBTC的准移动闭塞)【系统串台了,划掉。】
6°长宁站客流、货流运输组织
解放前,长宁站仅办理沪杭线旅客与行李包裹到发业务;此后站内主要办理到杭州、金华、宁波方向的慢车客运,春节高峰期间也办理偶尔停靠去南方的长途临时客运业务。1976年,金山支线运营后,长宁站主要承担去金山的旅客发送。1986年,沪杭铁路外环线建成后,经由长宁站的客车逐年减少。1992年,长宁站基本上仅办理至金山的客运。




7°一个较为简单的历史遗留性问题——长宁货场
根据1979年天地图·上海的相关图像,以及下图笔者的实地考察我们可以得知:长宁货场的位置是在3道的西边,货场的运用时间是1949~1954年间,后因场地因素限制货场停办。长宁站货场办理的业务本质上与太平桥货场相类似,但是规模远没有太平桥货场来的大。
至于那个似乎给错了定义,或者说是随便给了一个定义的上海西旗站,由于过于复杂,留到下篇专栏再讲。
反正就,尽力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