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饭:《六国论》 精彩的狗屎
越集权,军队战斗力越低。
历史的智慧在于有用;作文的智慧在于好看。
1
以现在的历史知识看《六国论》就是一篇狗屎,但是这不影响它是一篇好作文。
贾谊认为六国之亡,亡于对秦国割地赔款。这是真的么?首先说六国之所以干不过秦国,最大的原因肯定不是外交,而是内政。
其实六国是做过努力的。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前,六国各自都进行过了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商鞅玩的都差不多,无非是奖励耕战和加强国君权力。
但是为啥六国最后都干不过秦国呢?
因为六国太成熟了。六国的贵族势力盘根错节,而且国内往往是多个中心,国君没有绝对的力量来碾压其他势力。最后导致国君的集权努力失败。
这里面最典型的是赵国。当赵国国君控制的力量强大的时候,赵国就可以通过国君将全国的力量聚集起来,就可以北驱胡虏,南灭齐鲁,西抗强秦,东饮渤海。但是当赵国内部的贵族势力在一系列战争中成长起来后,他儿子们就想要自立门户,赵武灵王就只能饿死在自己儿子的围困中。
看一看赵国的地图,你就会发现它境内有当时的国内大城邯郸,还有后世的契丹首都大同,以及中原王朝对抗东北、草原的重镇北京和李世民起兵的晋阳。这几个名城之所以是名城,是因为它周围往往可以凝聚起来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也就是说,赵国内部本来就有各自独立的倾向。在赵国疯狂扩张后,在当时的交通、科技情况下,这几个地区的贵族力量并没有被国君消化,而是演化出了更强的独立性。而赵王对这种情况并不能一嗓子喊到底,只能选择与这些贵族合作来统治。
所以,只要国君的力量稍稍衰弱,这些贵族就可以与国君抗衡,选择自己的利益代言人。
反观秦国,地盘内部当时最强的只有咸阳。它地盘上后世建立过稳固政权首都的地方,只有西安和成都。而当时的成都发展远远不如咸阳,而且西安也还没有什么影子,需要汉朝来扩建,才有了后世的框架。所以,整个秦国变法阻力要比其他六国小很多。它的单一中心成为了它的优势。
2
从这方面看,《六国论》就是个渣渣。
六国之亡,根本不是因为贿赂秦国,而是因为自己的内政没有处理好,国家没有拧成一股绳。而内政之所以没有处理好,是因为基础建设和科技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这个情况在秦统一六国后也没有多少改善,所以秦二世而亡。
真正要把全国凝聚为一,要到了汉朝。经过了秦末大乱,各地征战消耗,最后只有陕西和四川还有强大的力量,可以将国家其他地方彻底碾压。所以汉朝建都长安,而国内一统。但是这个情况在180年后,关东各地得到了大发展,尤其是洛阳附近的中原地区,力量超过了陕西长安。所以天下利益需要再次平衡,王莽之乱爆发。
但是《六国论》还是一篇好文章。因为它符合了当时的舆情。
当时北宋长期给辽送钱、送货、送女人,当儿子。一开始大家打不过,捏鼻子认了。后来觉得自己能够和辽碰一碰了,各种主战派就上来吼一吼。当然,这个主战并不是真的想要开战,而是想要借助北伐的名头来抬高自己,让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上。所以我们看北宋的各种文章,一开始大家几乎不怎么关心澶渊之盟,可是到了北宋中后期,就开始各种战狼。
有趣的是《六国论》距离澶渊之盟恰好也是40多年,和我们改开至今的时间差不多。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北宋国力的确有了大的提升。于是乎朝野之上一雪前耻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这个时候《六国论》顺应了这个呼声,成为了当时的头条,而老苏也由此成为当时顶流之一。正是如此,我们才记住了老苏。相对比的是,我们到现在为止都不知道李白他爹叫啥。
所以,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再出个《六国论》。
3
《六国论》后,又50年是靖康耻。军队越集权,越弱小。
那个时候正好是辽国被金摧枯拉朽一样推翻的时期。当时的北宋认为自己可以通过与金的合作来占点辽的便宜,至少可以占领北京周围的地区。于是北宋与金在海上签了一个协议,里面商定金从北向南,宋从南向北,两家瓜分辽的地盘。
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宋军实在过于拉胯,被辽的残兵大败,后来又被金摧枯拉朽打崩溃了。
这里我不想说什么背信弃义,也不想说什么朝廷昏聩。我只想一个问题:为啥宋军如此拉胯?
原来自《六国论》后,宋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前士大夫议论一下朝廷,最多就是被贬官,但是不至于被打成罪犯或者反革命之类。但是看一看老苏他儿子,苏轼因为说了点怪话和胡话,居然被搞了乌台诗案,差一点就被杀掉。其实后来和杀掉也差不多了,毕竟他被流放到了海南岛。那个时候的海南岛除了省会,周围一棒子黎族人,这些人当时还有杀人割头祭祀土地的习惯。所以当时派到海南岛,基本上就是“麻烦你消失吧”的节奏。
到了北宋末期,这样强的中央集权之下,军队的战斗力反而是大幅度下降。这和我们的印象恰恰相反。普通的印象中,似乎是集权越高,部队战斗力越高。但是实际情况是随着集权的力度加强,战斗力往往是急速下降的。
所以我们在历史上会发现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古代一支军队越军阀话,独立性越强,战斗力就越强。李牧之所以可以迅速打败北方胡人,是因为他可以控制军队中的用人、用钱,甚至可以从地方直接收税。岳家军之所以可以硬抗铁浮图,也是因为岳飞当时在队伍里面说一不二,就算皇帝要他回来也得十二道金牌。这样的根子是技术的瓶颈。因为信息的不畅,前方战机稍纵即逝,如果一味依靠后方决策,这基本上没法打。除非是那种自己绝对优势兵力和装备去打幼儿园小朋友的战争,否则谁的部队越强调听后方命令,谁就越完蛋的快。
4
题外话,《过秦论》说秦的灭亡是仁义不施?
这属于是儒家经典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其实所有的统治崛起和崩溃,根本上来说都是一个技术问题。这个技术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更包括管理技术和政治技巧。
我喜欢的历史分析,最后的落脚点是技术体系的演进和自然环境的改变。至于说那些大道理,我之前是相信的,现在基本上戒掉了。
因为如果说仁义,历史上的宋襄公应该称霸;历史上的历代开创性帝王应该都是道德完人;历史上的和珅应该全部不得好死。但是历史却给我们开了大大的玩笑。
宋襄公传说中死于仁慈;刘邦一身匪气为了逃跑子女都踹下好几次,朱元璋杀人如麻一个案子几万人人头落地;张居正、和珅都是死后几年才被清算,生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所以,我小时候挺相信仁义不施的,结果长大后越想越不对劲。
总之,无论《六国论》文采多么斐然,结构多么精妙,可能给精英娃讲清楚这些背景,才会对他有更大的帮助。毕竟人的成功,不仅是自身的努力,更是看历史的进程。后者的作用可能远超前者。
但愿你娃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
我开了一个读者群。目前群内有公务员、律师、医生、教师、教授、大厂高管、技术大牛各种精英300多人。群就两个功能:防失联和聊教育,没有其他有的没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