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笔记·王维《洛阳女儿行》
与仕隐两失的孟浩然不同,王维是仕隐两得。但这只是他外表的生活,他的内心其实还是有很多矛盾和痛苦,只不过他从不把这些情感很真诚地表现出来。王维的复杂情感,在诗里面总是深藏不露,只表现那种可以言说的感情。王维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
王维,字摩诘,人称摩诘居士,出生于很有名望的太原王氏一族,其母出身于同样是世家望族的博陵崔氏且笃信佛教,这就是王维信佛的家庭因素。想起来之前听《钱文忠说佛》这个节目时有讲过王维的名与字是需要连在一起来看的。维摩诘乃是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出身富贵,家财万贯,但潜心修行终得圣果成就,被称为大菩萨。从名字之中,得以窥见王维的佛家情结。
在第一部分对王维诗作的鉴赏中,叶嘉莹先生选取了他少年时期的作品《洛阳女儿行》,一首写得很美的七言歌行体诗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春”、“伦”、“人”同属“真”韵,“华”、“家”、“纱”为同韵字)
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体裁之一,由南朝宋的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诗,并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歌行体的音节、格律较为自由,形式上可采用五言、七言或杂言,变化多样,篇幅可长可短,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看作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我们知道,在唐朝初期形成了格律诗,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我们统称为“近体诗”。在近体诗产生之后,一些长篇的古体诗也会受到近体诗的影响,这首《洛阳女儿行》就是属于受律化影响的七言歌行体。叶嘉莹先生认为,这首诗是取意于梁武帝的《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写的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女孩子。同样在《洛阳女儿行》中,王维也塑造了一个锦衣玉食、琴瑟和鸣的幸福女子形象,但其意又不仅仅止于此。
洛阳城中有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就住在我的对门,才气容颜都不算差,看起来十五岁多一点。她已经嫁做人妇,“良人”就是说她的丈夫,她丈夫骑着名贵的马,马嘴上套着的皮带称之为“勒”,“玉勒”就是说这个皮带上装饰着金玉珠宝。可见这个女孩子嫁的是一个富贵的人家,而且她家还有侍女。“鲙”也作“脍”,表示细切肉的意思。这句就是说她家吃饭的时候,这个侍女就捧着盛了细切的鲤鱼片的黄金盘上来。
这个女孩子住的是什么样的地方呢?是“画楼朱阁尽相望”,不是一间豪华的朱红色楼阁,而是这边一所、那边一所,相互对望的楼阁;在她的楼阁屋檐前,还种着红桃绿柳,彼此相对。当这个女孩子要出行的时候,就坐在围着罗幕的七香车,回来的时候呢,是侍女拿着美丽的羽扇把她迎回卧室的帐幕之中。无论是出门还是回家,都是这样的气派讲究。
接下来开始讲这个女孩子的丈夫是个什么样的人。“狂夫富贵在青春”,说她年轻的丈夫为人狂放而且富贵,所以紧接着说他“意气骄奢剧季伦”。“意气”是说她丈夫那种骄傲的神色,“剧”是超过的意思,“季伦”是晋朝有名的富翁石崇的号,这个人特别喜欢同人斗富。这句就是说女子的丈夫意气骄奢甚至超过了当年的石崇。“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是说他这个丈夫怜惜这个出身寒微的小户人家的女子,对她很怜爱,亲自教她跳舞,他也从不吝惜把珍贵得像珊瑚一样的东西送给别人。这里出现的“珊瑚”还是要和上联的石崇联系在一起。关于珊瑚的故事是这样的:石崇与王恺俩人斗富,这个王恺呢,有一次把他外甥皇帝送的有二尺高的珊瑚树拿出来给石崇夸耀,结果石崇看罢,用铁如意把那珊瑚树给击碎了。王恺那个心疼啊,觉得这石崇就是嫉妒他有这样好的宝贝。结果人石崇毫不在意,说这有什么,你要是心疼,我还你便了。就让人去把家里的珊瑚树都取来,结果有三四尺高的珊瑚树就有六七株,每株都比王恺的好,把王恺看得是惘然自失。所以这里是用石崇碎珊瑚树的故事来表现女子丈夫的豪奢。
这二人在这富贵乡中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这里的“九微”是说有很多华美装饰的灯,在春天的早晨,曙光微现、天色渐明时,将九微的灯火吹灭。这灯里的灯芯如果点得久了,烧成灰时,一吹,就会有很多细碎的灯灰飞落,就像片片的飞花一样。“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这两人玩游戏玩得太开心了,本来应该学习歌舞结果最后连整理曲子的时间都没了,化好妆后啥也不干就只是把衣服熏得香香的,闲坐在那里。(忍不住说一句,这真像个美丽的人偶,总觉得这日子过得好无聊啊,果然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是我一介平民百姓难以理解的)。“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这是说凡是城中与他们夫妇认识的都是有钱人,相互来往的也都是赵李那样的人家。“赵李”用的是汉朝赵飞燕和李婕妤的典故,她们都是汉皇的宠妃,所以“赵李家”就指贵族的皇亲国戚。
到此处为止都是在说洛阳城里这个女孩子她嫁的多好,她的生活有多么豪奢,她所认识交往的人身份地位是多么高贵,紧接着最后一联就出现了与这个女孩子情况相对的极端了。“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就表现出一点讽喻的意思了。此处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也就是我们都颇为熟悉的西施的故事。只不过王维从这个故事中只取了“美女”之意:越地有一个貌美的女子,她的皮肤就像玉一样洁白温润,可是没有人欣赏她,所以一直生活在贫贱之中,日日去江畔浣纱。你看,同样是美丽的女子,洛阳城中的这个就被年轻的贵族看中,迎娶回家过着富贵的生活,而越地的这个女孩子就因无人欣赏她的美貌而日日江畔浣纱,过着清贫的生活。这就是遇与不遇的区别。在叶嘉莹先生看来,最后两句的转折中藏着王维的求仕之心。
情意说完之后,再看《洛阳女儿行》中值得关注的王维对形式美的掌握和运用。这首律化的七言个性,每四句是一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是第一、二、四押韵,第三句不押韵;而且上一段押平声韵(红色标注),下一段就换成仄声韵(紫色标注),轮流使用,声音上和谐优美。而且,诗中也出现了对偶的句子,如“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良人”对“侍女”,“玉勒”对“金盘”,“乘”和“鲙”是动词,“骢马”和“鲤鱼”都是名词,对仗相当工整且合乎格律诗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叶嘉莹先生认为从中可见王维对艺术形式美这方面相当敏感,不管是用图画的颜色、音乐的声音来表现还是用诗歌的文字来表现,他都能把那种艺术形式表现到最好、最美、最精微的程度,这使他成为多方面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