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国家属性决定政治形式—第四节 政治形式和统治内容是辩证的统一
第四节 政治形式和统治内容是辩证的统一
一、政治形式和统治内容不存在简单对应关系
相对于统治的政治形式而言,统治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统治的阶级内容,即在一定政治形式下,是什么阶级掌握政权;二是统治的政治内容,即一定阶级的具体统治状况,它主要包括统治阶级的具体社会地位,统治阶级本身的结构关系,统治阶级的统治目的,以及统治所而临的社会阶级关系等。从总体上讲,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和统治内容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也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政治形式和统治内容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一般来说,统治内容决定政治形式,政治形式依赖统治内容;有什么样的统治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形式;统治内容的发展决定着政治形式或迟或早都要发生变化。统治内容与政治形式的这种决定关系,在前面关于国家类型与政治形式关系的分析中已得到基本体现,但那里所体现的主要是统治的阶级内容和政治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统治内容除了统治的阶级内容外,还有统治的政治内容。统治的政治内容是一定阶级的具体统治状况。如果说统治的阶级内容将决定统治的政治形式的阶级性质的话,那么统治的政治内容将决定统治阶级采用哪种政治形式。
因此,统治的阶级内容变化将引起统治的政治形式性质的变化,这是一种质的飞跃。统治的政治内容的变化将改变的仅仅是统治的具体政治形式,也就是使一种政治形式演进到另一种政治形式,其阶级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化。统治的政治内容对政治形式的决定作用,使政治形式显示出多样性和动态性。如果认为统治内容对政治形式的决定作用,仅仅是统治的阶级内容的决定作用,而没有统治的政治内容的决定作用,那么,人们不仅很难解释为什么同一类型的不同国家会选择不同的政治形式,而且更难解释为什么在某一阶级统治的国家中,在某一时期采取一种政治形式,而在另一时期采取另一种政治形式。马克思在分析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在1848到1851年间如何从共和制变为帝制时,就充分考虑了当时统治的政治内容变化对政治形式的影响,即当时统治阶级的结构、社会阶级斗争状况和统治阶级复杂的统治目的等方而的变化对政治形式的影响。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二稿中对这一段历史作总结时,展现了这种影响与作用的过程。“七月革命把政权从地主手里夺来转交给大制造商(大资本家),二月革命又把政权转交给联合在一起的统治阶级各党派,这些党派是为了共同对抗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阶级的统治秩序而联合成为'秩序党'的。在议会制共和国时期,国家政权最后变成了占有者阶级进行反对从事生产的人民群众的公开的战争工具。但是作为公开的内战工具,它只能在有内战的时候使用;因此,议会制共和国的生存条件就是延续已经公开宣布了的内战状态,也就是否定这一内战以其名义进行的那种“秩序”。这只可能是一种一时的、例外的情况。它不可能作为社会的正常的政治形式,甚至于对大部分资产阶级来说也是不能忍受的。因此,当人民抵抗的一切因素都被消除以后,议会制共和国不得不在第二帝国前面消逝(让位给第二帝国)。”【1】因此,马克思下结论说:“随着现代阶级斗争—劳动与资本的斗争—采取更鲜明的形式和规模,国家政权的面貌和性质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马克思这一结论不仅对于法国19世纪末的历史适用,而且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也适用。因为,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跨入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的而貌与性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英国为例,马克思在1871年认为,欧洲大陆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应以摧毁官僚军事机器为先决条件,而英国无产阶级革命则不需要这先决条件,因为英国当时还没有军阀制度,还没有官僚制度。但是这一结论随着英国走向垄断资本主义,也就逐步过时了。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现在到了1917年,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时期,马克思的这种有限的说法已经不适用了。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全世界最大的和最后的盎格鲁撤克逊'自由制'(从没有军阀制度和官僚制度这个意义来说)的代表,已经完全滚到用官僚军事机构来支配一切、镇压一切的一般欧洲式的污浊血腥的泥潭中去了。”【3】因而,曾经是欧洲大陆无产阶级革命的先决条件,现在也成了英美两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决条件。同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阶级矛盾与对立的加剧,德国逐渐从魏玛共和国迈向了法西斯独裁专制统治。实际上,历史上还有许多事例都能够说明,随着统治的政治内容的变化,政治的形式及其部分性质就将发生很大变化,尽管它的阶级属性并未发生改变。
统治内容和政治形式的辩证关系,意味着在强调统治内容决定统治的政治形式的同时,也应看到政治形式并非是消极的。实际上,它对统治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是一种反作用,它体现为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当政治形式适合于统治内容时,它就可以促进统治的巩固和发展;二是当政治形式不适合于统治内容时,它就可能危及统治的巩固。关于这两种情况,前面的分析已从不同侧面涉及到,在此不再展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5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3页。
无论是统治内容决定政治形式,还是政治形式为统治内容服务,在实际政治生活中都呈现着错综复杂的情况。统治内容决定政治形式,决不意味着特定阶级的统治内容只能有一种政治形式。由于条件的不同,一种阶级的统治往往可以有多种政治形式表示。在国家类型与政治形式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属于同一类型的剥削阶级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形式选择。在封建制社会,各个国家的阶级统治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各个国家的政治形式选择却可能不一样。虽然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都应该采用民主共和制,即无产阶级的统治只能用民主共和制这样一种政治形式来表示,但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这种政治形式在各国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是多样的。因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制,不仅曾表现为苏维埃制和代表团制,而且还表现为中国社会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反过来看,政治形式为统治内容服务,也并不是说特定的形式只能为一种阶级的统治服务。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的政治外壳,但对于无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来说,它也是无产阶级统治可采用、而且也必须采用的政治形式。恩格斯说:“对无产阶级来说,共和国和君主国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于: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1】
统治内容与统治的政治形式关系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一方面,新的统治内容利用旧的政治形式而存在和发展,例如,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产阶级就曾利用旧的政治统治形式—君主专制,来为自己的发展和壮大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旧的统治内容也可以借用新的政治形式而复活。例如,在现代世界政治发展史中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利用确立在代议民主基础上的总统制,实行的却是封建式的专制独裁,法西斯独裁就是这种典型。从资产阶级利用旧的政治形式发展自己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在一定条件下,有选择地改造利用某些旧的政治形式,对于新的统治内容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客观的需要,因为新的统治内容在其萌芽时期,往往是在旧的政治形式中发展的,以后才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发展的比较完善的新的政治形式。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所强调无产阶级应利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行有效的斗争,并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历史事实中也可以清楚看到。
统治内容与统治的政治形式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上。统治内容相对于政治形式来说,是比较活跃的、易变的;政治形式相对于统治内容来说则显得比较保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们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这一客观事实告诉人们,任何政治形式的确立都应做到相对稳定和绝对运动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当政治形式适合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8页。
治内容时,就要使这种政治形式相对稳定下来,随时调整不适合统治内容需要的部分,使整个政治形式逐步趋于完善。但当原有的政治形式已经基本不适合统治内容发展的需要时,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抛弃旧的政治形式,建立新的政治形式,为统治内容的发展开辟道路。无数历史事实表明,在政治形式的确立与发展中,政治形式的相对稳定和绝对运动这两方面都应注意到,不可偏废任何一方。政治形式不断更替,将导致阶级统治的不稳定和国家的不安宁;面死守旧的政治形式的最终结果将是自取灭亡,中国封建社会在近代终结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从统治内容把握政治形式
对于任何统治阶级的统治来说,政治形式是统治的存在和表现方式,统治的内容是统治存在的基础,其中包括掌握政权的阶级、阶级斗争状况、统治阶级的实际地位等等。因此,政治形式不是统治内容,统治内容也不是政治形式,两者存在着差别。但是政治形式与统治内容的辩证关系表明:统治内容决定政治形式,政治形式是统治内容的反映,它依赖于统治内容,并服务于统治内容。因而,尽管政治形式与统治内容有差别,但它们之间还是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人们完全能够从统治内容全面把握政治形式的本质。
本章第一部分的分析已指出,对于统治阶级的统治来说,政治形式的选择往往要考虑二个基本因素:一是统治的目的;二是统治所面临的阶级状况。因而,任何统治阶级在确立起一种政治形式后,实际上也就赋予它特殊的功能。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共和制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出现过,而且其最基本的结构没有什么变化,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在不同的阶级社会,统治阶级赋予了它不同的政治功能。这就启示人们,不能从政治形式本身去寻求政治形式的本质,而应从决定政治形式特定功能的特定的统治内容,去揭示政治形式本质。要从统治内容揭示政治形式本质,就要探究两方而问题:一是一定政治形式下的统治阶级本质;二是政治形式与阶级统治本身的关系。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国家政权始终都是掌握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手中,政治形式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和统治需要所构建起来的政权形式。因此,不管政治形式最终是以怎样的形态呈现出来,它都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它都是依一定的阶级而存在,并以自身特定的功能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历史事实表明,一定政治形式所反映的并不是一定社会的社会生活方式,而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统治方式。在古希腊的雅典,人们可以看到在民主政体下非常活跃和频繁的民主生活,人们可以定期参加公民大会,选举执政官和陪审团成员,并对重大决定发表意见,进行表决。然而,这一切并不代表社会生活本身,实际上,只是表明一种阶级统治方式,因为“在民主共和国中参加选举的是全体,但仍然是奴隶主的全体”。在这种政治形式中,“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始终是被压迫阶级,不算是人”。【1】所以,任何政治形式,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代表着一定的政治统治,就服务于一定的统治阶级。
政治形式的特性要求人们在把握和分析政治形式本质时,不能停留在形式本身,而是应根据选择这一政治形式的统治阶级的本质去把握政治形式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的分析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
从全世界的社会发展来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是一种巨大进步。这种民主共和制核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承认自由竞争为基础的代议制;“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和“文明”,是这种民主共和制的最高价值理想。“虽然如此,资本主义始终是雇佣奴隶制度,始终是极少数现代奴隶主即地主和资本家奴役千百万工农劳动者的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制和封建制度相比,改变了经济奴役形式,为这种奴役做了特别漂亮的装饰,但并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这种奴役的实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就是雇佣奴隶制”。【2】议会是现代民主制所不可缺少的部件,它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民主的内容和形式,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不管议会在表达和综合社会各种利益上有多大的功能,在民主政治中扮演怎样的积极角色,它的阶级本质并没有改变。议会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清谈馆”,“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这就是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真正本质,不仅在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国内是这样,而且在最民主的共和国内也是这样”。【3】马克思主义得出结论认为,“这种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专政,是剥削者对劳动群众的专政”。【4】可以看出,充分把握一定政治形式下的统治阶级本质,就能深刻地揭示出政治形式的本质,从而对各种政治形式作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从一定政治形式下的统治阶级本质出发,确实能够把握一定阶级所采取的各种政治形式的共同本质,但当考察具体国家统治阶级所采取的具体政治形式时,仅仅从统治阶级的本质去揭示政治形式的本质,就无法完全解释为什么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要采取这种形式。因此,要全而揭示政治形式的本质,还要探究另一个重要问题:即政治形式与阶级统治本身的关系。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50页。
【2】《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73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9页。
【4】《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1页。
任何社会的阶级关系都没有简单到仅仅表现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实际上,每一社会都是由多种阶级构成的,即使在阶级分裂最为简单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仅仅存在相互对立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列宁说:“任何资本主义国家,包括俄国在内,基本上有三种根本的主要力量,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人们常常谈到第一种力量和第三种力量,都承认这两种力量,但是对第二种力量却不愿意从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去冷静地估计,而这种力量在数量上恰恰是占大多数。”【1】在多种阶级存在于同一社会的条件下,任何统治阶级要保证自身的统治,实现统治的目的,在政治形式的选择上,除了要考虑与阶级统治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关系相适应外,还应考虑如何有效地协调社会各阶级的关系,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统治阶级协调社会各阶级关系,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根据统治阶级本身的阶级结构与阶级性质,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面临的社会阶级状况。因此,统治阶级选择政治形式,都充分考虑了统治阶级本身在经济中所面临的状况,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在欧洲历史上,等级君主制的出现就直接与统治阶级所面临的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密切相关。在中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以及商品、货币的发展,封建割据越来越成了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封建主和城市市民都支持封建君主加强王权的愿望,他们希望通过强化王权来限制大封建主的专横,消灭割据势力,为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开辟道路。王权为了适应形势,保持社会秩序并强化自身的力量,也需要这些新生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合作。这样,等级君主制就代替了原先的贵族君主制。旧的封建统治是这样,资产阶级统治也是如此。1848年革命后的法国资产阶级之所以选择议会共和制,除与当时尚未完全消除的无产阶级斗争有关外,还与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结构有关。根据当时资产阶级本身内部的各派力量关系,资产阶级只能选择这种政治形式。马克思分析指出:“议会制共和国已不仅是法国资产阶级中的两派(正统派与奥尔良派,即大地产与工业)能够平分秋色地进行统治的中立地盘。它并且是他们共同进行统治的必要条件,是它们的共同阶级利益借以支配资产阶级各派的要求和社会其他一切阶级的唯一的国家形式。”【2】
分权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在不同国家应用时却有不同的表现,从面形成了不同的民主共和制具体形式。其中的主要
【1】《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91~1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0页。
原因在于各国在确立这种政治制度时的社会阶级力量的实际对比是不同的,而在历史上分权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向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权。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某一国家里,某个时期王权、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夺统治,因而,在那里统治是分享的,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会是关于分权的学说,人们把分权当作“永恒的规律'来谈论。”【1】以英法为例,它们在确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最初,都根据本国的阶级关系,作了不同的选择。法国1799年宪法和1800年行政改革法令使行政和司法截然分立,这是因为当时法国的司法机关仍为封建势力所盘踞,分权成了反对司法保守势力的武器,它绝不允许普通法院干涉行政,行使所谓“司法审查权”。而英国的法院却和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建立“同盟”,携手起来反抗王权,结果形成“议会至上”、“法律至上”。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探究政治形式与阶级统治本身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对一定政治形式下的统治阶级本质的进一步认识,而且能清楚地揭示出各种政治形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存在社会阶级基础。从这方面探究政治形式的本身,人们就能在对各种政治形式进行本质把握的基础上,把握存在于每一具体国家政治形式对阶级统治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三、共和国是无产阶级争取统治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一定政治形式所反映的统治本质和统治内容是政治形式研究的核心内容时,并没有忽视政治形式本身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从不因为政治形式的阶级统治本质,而简单地否定剥削阶级统治社会的政治形式,相反,十分重视一定政治形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重要意义。这主要因为马克思主义看到了政治形式对一定经济关系反作用的存在,看到了一定政治形式为社会新生力量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虽然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统治,但对于在欧洲历史上“作为文明中心、社会统一的基础出现的”【2】君主专制,马克思却予以较高的评价,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近代欧洲历史上,在这种政治形式下所形成的中央集权,有力地打击了封建领主割据,在加强王权的同时也统一了社会,从而有力地推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在考察近代欧洲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时,十分肯定地指出:“中央集权这个使一切国家迅速发展的最有力的政治手段。”【3】正是基于对历史上各种政治形式作历史的和辩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不仅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民主共和制作出了科学的评判,而且指出了民主共和制对于无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5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6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4页。
产阶级革命和争取统治所具有的意义,认为民主共和制是无产阶级争取统治的政治形式。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来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出现,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这种民主共和制的实质依然是资产阶级专政。这正如列宁所说:“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来都是而且不能不是资本镇压劳动者的机器,资本政权的工具,资产阶级的专政。”【1】
和任何剥削阶级统治一样,资产阶级的统治也可以采用各种政治形式。“资产阶级过去和将来都是拥护君主政体的,因为君主制的各种机构采用更粗暴的军事手段来维护资本的利益,一切资本家和地主都认为这一点是更重要和“更合口味'的。”【2】资产阶级之所以放弃君主制,选择共和制,原因有二:一是这种共和制能化解来自社会底层的压力,有效地“对付”人民;二是这种共和制不仅丝毫不会触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经济本质,而且能保证资产阶级统治权力,无论人员、机构和政党怎样更换,都不会动摇。因此,对于资产阶级统治来说,民主共和制是“最好的政治外壳”。
历史的存在与运动都是辩证的。资产阶级统治在找到“最好的政治外壳”的同时,实际也找到自身存在的“彻底的”,也是“最后”的政治形式。因为,(一)资产阶级的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愈是在这种“最好的政治外壳”下获得最好的发展,就愈是面临更为尖锐的阶级斗争。恩格斯指出:“它愈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愈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愈是剥削更多的公民。”【3】随着这种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对立的发展、扩大和深化,“国家政权也就随着愈益具有资本压迫劳动的全国政权的性质,具有为进行社会奴役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的性质,具有阶级统治机器的性质。”【4】因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庸俗的民主派把民主共和国看做千年王国,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正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最后的国家形式里阶级斗争要进行最后的决战······”【5】(二)尽管资产阶级所确立的君主共和制十分虚伪和矛盾,资产阶级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中的“自由和平等”只是一种形式,但这种虚伪的、矛盾的和形式化的民主共和制的存在,却为在这种政治形式下存在的被剥削阶级提供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行最彻底革命的可能性。列宁指出:“民主共和制和普选制同农奴制比较起来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为它们使无产阶级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4页。
【2】《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页。
有可能达到现在这样的统一和团结,有可能组成步伐整齐纪律严明的队伍去同资本进行有系统的斗争。农奴制农民连稍微近似这点的东西也没有,奴隶就更不用说了”,“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有可能认清自己的地位,掀起世界工人运动,造就在全世界组织成政党的千百万工人,建立自觉地领导群众斗争的社会主义政党。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人阶级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1】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提供了合法的斗争舞台,使无产阶级能在民主共和制下揭露资产阶级统治的本质,唤起民众,壮大力量。列宁指出:“议会制度有助于教育和组织比先前积极参加政治事变的人多得多的广大居民群众······"【2】
上述这两大方面的原因,决定了资产阶级在为自己找到“最好的政治外壳”的同时,却也为生产“它自身的掘墓人”提供了最好的政治形式。因而,这种“最好的政治外壳”将必然成为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彻底的”,也是“最后”的政治形式。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其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政权,从而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因而,对资产阶级来说是“最彻底的”,也是“最后”的政治形式;对无产阶级来说,自然是争取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惟一的政治形式。恩格斯说,“马克思和我在四十年间反复不断地说过,在我们看来,民主共和国是唯一的这样的政治形式,在这种政治形式下,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能够先具有普遍的性质,然后以无产阶级的决定性胜利告终。”【3】所以,“如果说有什么是勿庸置疑的,那就是,我们的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政治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4】无产阶级应充分利用在这种政治形式下日益尖锐化的阶级关系和这种政治形式所提供的各种斗争可能,组织力量、积极斗争,并争取最终的、彻底的胜利。
民主共和制之所以能成为无产阶级争取统治的政治形式,还与无产阶级将来取得胜利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所采用的政治形式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组织形式也应是民主共和国。恩格斯明确指出:“对无产阶级来说,共和国和君主国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于: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5】巴黎公社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2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7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8页。
的革命已证明了这一点。
四、依阶级特性和国情确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治形式
十月革命以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这时,对无产阶级国家政治形式问题的探讨就不再是一种猜测,而是一个实际的政治问题了。在这一时期,列宁为无产阶级国家政体理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治形式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可以借用民主共和的政体形式,但应加以改造。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揭露了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实质是“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紧接着,列宁就谈到了无产阶级对议会制应有的态度,“摆脱议会制的出路,当然不在于废除代议机构和选举制,面在于把代议机构由清谈馆变为“工作'机构。”【1】1919年在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中,列宁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观点。他说:“社会党人在理论上和政治上的另一个错误,在于不懂得从古代的民主萌芽时期起,在几千年过程中,民主的形式必然随着统治阶级的更换而更换。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如果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革命,世界上政权第一次由少数剥削者手里转到多数被剥削者手里的现象,能够在旧式的即资产阶级的议会制民主的旧范围内发生,不需要最急剧的转变,不需要建立新的民主形式和体现运用民主的新条件的新机关等等,那就荒谬绝伦了。”【2】
第二,无产阶级政体的特点应体现在具有更加直接的民主。列宁认为,这种更为直接的民主形式,就是“议行合一”。他肯定了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所提出的“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的思想,指出:“苏维埃不仅把立法的权力和对执行法律的监督权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且通过苏维埃全体成员把直接执行法律的职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以便逐步过渡到由全体劳动居民人人来履行立法和管理国家的职能。”【3】列宁还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必然使民主的形式和机关发生变化,而且,一般说来,正是这种变化使得受资本主义压迫的劳动阶级能空前广泛地实际享有民主。”【4】列宁对俄国当时实行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制这种较为直接的民主制给予了极高评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9—210页。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3页。
【3】《列宁文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79页。
【4】《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42页。
价。他写道:“对于从资产阶级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无产阶级专政,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共和国不仅是更高类型的民主机构的形式(与有立宪会议这一花冠的普通资产阶级共和国相比),而且是能够保证最无痛苦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唯一形式。”【1】
第三,根据各国条件的不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将是各式各样的。在《国家与革命》第二版时,列宁在书的第二章中增加了一节,提出一个论断:“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繁荣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个,就是无产阶级专政。”1921年,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宣布,资产阶级民主的议会制度的时代已经终结,历史的新的一章,即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已经开始,接着便写道:“不过还要由许多国家来改善和完成苏维埃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各种形式。”列宁认为,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是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无产阶级所处历史、社会和文化条件是不同的。他写道:“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改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