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所谓“弥生音”的二三语

2023-07-15 03:43 作者:Lerearath  | 我要投稿

最近刷视频,经常会跳出关于“弥生音”的介绍。有些对音看着很膈应人,所以我就忍不住吐槽。

以下就是我在深更半夜语无伦次的吐槽,写完了以后好歹整理了一下,但还是比较杂乱,各位看官们请谅解。

❶ 关于漫游词 在讨论弥生音之前,我想先讲一下

漫游词/流浪词

(Wanderwort)的概念。 英语的维基词典上是这么说的:

(linguistics) A loanword that has spread to many different languages, often through trade or the adoption of foreign cultural practices.

用汉语来说的话,大概是“一种已经传播到许多不同语言的外来词”。可见这种词也算是外来词(loanword)的一类。漫游词/流浪词的传播通常是跨语系的。但我们除了知晓其传播的范围之外,并不确定这种词具体是从哪个地方开始传播的,也不知道这种词在不同语系中的出现究竟是谁借了谁。 比如乌拉尔语系的*kota,对于它的词源,维基里是这样解释的(觉得麻烦的可以直接跳过,看结论):

Probably akin to Proto-Iranian *kátah (compare Avestan 𐬐𐬀𐬙𐬀‎ (kata, “house/home, pit”), Persian کده‎ (kade, “house”)), in which case it is a loan in one direction or the other, but the direction is not entirely clear. Many researchers have supported an early loanword from pre-Indo-Iranian into Uralic, but this is not certain, as the Iranian word has no known cognates in Indo-European, not even Indo-Aryan. The similarity may simply be a coincidence.

Moreover, the root may have been a widespread Wanderwort across Eurasia; compare Abkhaz ақыҭа (akəta), Proto-Mongolic *kotan (Mongolian хот (xot, “town”)), Turkish kodak (“(dialectal) home”), Ainu コタン (kotan, “village”), Tamil குடி (kuṭi, “house, abode, home, family, lineage, town, tenants”). Borrowings from Iranian (specifically Scythian) include Proto-Germanic *kutą, *kutǭ (whence English cot, Dutch kot, German Kate) and Proto-Slavic *xata (“house”) (whence Ukrainian хата (xata), which is akin to, and possibly the origin of, Belarusian хата (xata), Czech chata, Polish chata, Russian хата (xata), Slovak chata).

也就是说,乌拉尔语系中的这个词很可能来

源于一个广泛传播于欧亚大陆的Wanderwort, 其涉及到阿布哈兹、蒙古、突厥、阿依努、泰米尔,又通过伊朗语支(特别是斯基泰)传给了日耳曼和斯拉夫,可谓“名满欧亚”了。 根据维基词典和圈友的一些认识,日语中和汉语有关的Wanderwort很可能有: ①“馬” *Cma 原始汉藏语 *k-m-raŋ ~ s-raŋ 上古汉语 馬(郑张 *mraːʔ; 白-沙 *mˤraʔ) 原始泰语*maːꟲ,中古汉语借词 原始苗语 *mjænᴮ,可能是来自某藏缅语的借词 原始孟高棉语 *mraŋ, Shorto #707; 原始越南语 *m-ŋəːʔ [根据本尼迪克特(1972)的说法,原始孟高棉语和原始藏缅语形式*m-raŋ和上古汉语*mraʔ都是来自于某个起源不明的多音节词*m()raŋ()] 原始蒙古语 *morin 原始通古斯语 *murin 古朝鲜语(吏读) 馬(*MAL) 近古朝鲜语(《鸡林类事》) 末 中古朝鲜语 ᄆᆞᆯ(mòl) 原始印欧语 *márkos (存疑) Nahali语 māv 古泰米尔语 𑀫𑀸 (mā) ②“熊” *kuma 中古朝鲜语 곰〯 (kwǒm),早期形式*/koma/,保留在地名고마〮ᄂᆞᄅᆞ (Kwòmánòlò,熊津) 百济语 金馬 (*kəma/*kuma) 原始南岛语 *Cumay 上古汉语 熊 (郑张*ɢʷlɯm; 白-沙*C.[ɢ] ʷ (r)əm) (上古汉语的这个也有说法是来自于原始汉藏语的*d-wam) ③“目” *may (也可能和見(み)る/芽(め)/-む(表示状态'看起来...'有关) 原始汉藏语 *s-mjak ~ s-mik (“eye”) 原始南岛语 *maCa (“eye”) (Malay, Indonesian mata) 原始南亚语 *mat (“eye”) (Vietnamese mắt, Modern Mon မတ် (mòt)) 原始苗瑶语 *mu̯ɛjH (“eye”) (Hmong (RPA): muag) 原始侗台语 *maTa: (“eye”) (Baha ma⁵⁵da³²²) ④“竹” *takay (这个我不太肯定,很可能是和高(たか)し同源的,但为了凑数也暂且放在这里了) 近古朝鲜语(《鸡林类事》) 帶(*tay); 中古朝鲜语 대〮 (táy) 上古汉语 竹(郑张*tug; 白-沙*truk) 这些观点当然也有人反驳,这里先不去讨论。 但可以看见的是,所谓的“弥生音”有一些可能是这种漫游词在日语中的体现。

❷疑似借词 (或者是可能性较大的“弥生音”?) 除了漫游词,还有一些圈里的大佬们认为“和汉语存在某种关联的”词,比如

梅-うめ

郡-くに

隱-おに

絹/巾-きぬ

(然而可以用解释固有词的手段解释成着(き)+布(ぬ),所以也很可疑),

文-ふみ

(鼻音韵尾的发音部位不同),

肝/腎-きも

(主元音对不上,鼻音韵尾的发音部位也不同),

簡-かみ

(鼻音韵尾的发音部位不同),

香-か

(鼻音韵尾呢?)。借词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我不好说。

❸“古汉字音” (真·“弥生音”?) 在此之外,还有一些“古汉字音”,其形态和吴音差别不是很大,通常是词尾的鼻音用い段表示了(一般被认为是在假名ん还没发明前对鼻音的一种表记形式 - 虽然表记形式不止一种):

錢(ぜに)

縁(えに)

紫苑(しをに)

汗衫(かざみ)

灯心(とうしみ)

; 还有一些并不包括在任何一种音读体系内的、反映了较早层次的语音的词,比如

算盤(そろばん)

博士(はかせ)

,以及

播磨(はりま)

平群(へぐり)

群馬(くるま)

駿河(するが)

相模(さがみ)

武藏(むさし)

對馬(つしま)

等一大批地名。这些读音十分有趣,是近年来研究日本上古汉字音的人士重点关注的对象。有人把这些读音也算作“弥生音”。这些音和汉字音的对应关系看上去十分随便,甚至有点不严谨。弥生音的鉴定如此草率,或许和这些读音也有关。

❹固有词?借词? 如果某个词在日语中能找到来自于相同词根的其他词,我个人以为还是将其视作固有词比较好。比如竹(*takay)和高(*taka-)、知(*sir-)和白(*siro-)等。

❺在比较时需要注意的一点 在比较日语和汉语时,最忌讳的一点就是

用今音类比

。 たおす听上去和“倒”很像,但たおす的历史假名是たふす,上代音为*

tapusu

,差得很远。同理,とおす(上代音为*

təpəsu

)也不像“通”。 崖在普通话里听上去和やま的第一个音节很像,但崖古为

疑母

(*ŋ)字(某些方言还保留着这种差异),倒不如说像がけ的第一个音节。

❻“弥生音”这一概念的流氓性 而网络上流行的那套“弥生音”总结起来就是: 只要是 ①声母对应其发声部位的辅音, ②主元音大差不差, ③入声韵尾能对应某一个爆破音(甚至可以是发生部位不一致的)/鼻音韵尾对应ま行和な行的任何一个音(通常不适用于-ng尾)或对应其发声部位的浊爆破音(如-ng对应か行浊音,-n对应た行浊音等等), 就可以当做是可能的“弥生音”了。正如我在某些视频里看到的那样,实际上的对应可能还会更松一些。 更何况汉字数量如此之多,想找几个音意对应的根本不是难事。音对不上?没关系,只要有一点相似就行,把剩下的都推给弥生音的“音变”,简直不要太轻松。 关于找音译对应的汉字这件事,已经有前辈这么做过了; 不妨搜一下

与谢野宽

和他的暴论集

《日本语原考》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

后(きさき): 姫嬙(kisang )からか。姫は婦人の美号、王の妻の別名、妾の称。嬙は婦人の官名〔日本語原考=与謝野寛〕。 北(きた): 「冀」の入声音Kit の転〔日本語原考=与謝野寛〕。 思(おも)ふ: 愛慕する意のオモフは「㤿」の音Om 。考察する意のオモフは「案」の別音On 〔日本語原考=与謝野寛〕。 然(さ): 「諸」の別音Sa から〔日本語原考=与謝野寛〕。 早-(さ-): 極、第一、要などの義の「最」の別音Sa から〔日本語原考=与謝野寛〕。 麗(うるは)し: 「蔚」の別音U に、ハシという語尾を添え、ラ行音を挟んだ語〔日本語原考=与謝野寛〕。 今(いま): 「現」の別音Wim がIma と転じた〔日本語原考=与謝野寛〕。 大家知道与谢野先生所说的“

别音

”是从哪本韵书上得来的吗? 不知道也没关系,因为

我也不知道

。 我完全相信,这就是根据他自己的先入之见,强行对着日语词造出来的 (你倒不如说今的“别音”Im转成了Ima; 这样可信度反而还高一些)

❽最后想说的话 我并非想彻底推翻“弥生音”这一概念。诚然,这个概念是十分新奇而有趣的,它打破了人们一贯对日语音读和训读的认识,同时指出了某些独立于音读体系之外的“音读”词所反映的是更早的层次。

但“弥生音”这一概念不能被滥用,尤其不能像上文的与谢野大师一样凭感觉配对

。 最后还想强调一点:

给出

大量

的关联词,却说不出音变规律的,都是在

耍流氓

关于所谓“弥生音”的二三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