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伯利安

Hyperion,这么一个颇具神话意味的名字,出自济慈的同名长诗,不得不说,本书作者丹·西蒙斯真的可称为济慈的狂热粉丝,字里行间都有着济慈般的诗意,将科幻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本书在叙事手法上借鉴了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书中七人在旅途中讲述各自的故事,共同勾勒出浩瀚宏大的海伯利安。
话不多说,还请诸位和我一同进入海伯利安。

牧师、士兵、诗人、学者、侦探、领事,(舰长,不过在此仅介绍第一部)。这六人因为不同原因聚在一起,却向着同一方向——光阴冢。前去朝圣,也就是所谓大哀之君——伯劳。(本书中有各种宗教内容,也有着许多神话传说,我看不太懂,有知道这方面的朋友咩)大家为了了解彼此,决定让每个人都讲个故事,顺便打发一下去送死前的这段时间,大家都知道,以往从未有朝圣者归来。于是,各位就抽签决定讲故事的次序。


那么,我来谈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吧
学者的故事:忘川之水何其苦
有这样一句话:时间之船驶向荒芜,我们都是熵的信徒。对于这位老学者的女儿瑞秋来说却并非如此,因为她的时间是逆着来的。瑞秋是一位开朗的女孩,和父亲一样,从事和时间有关的工作——历史。瑞秋是个考古学家,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了海伯利安,还有,伯劳。这个星球上有太多谜团,其下的迷宫蜿蜒整个星球,除此之外,还有遍布各处的神庙,破败的建筑,更不用说,还有极具科研价值的光阴冢、时间潮汐。甚至这些自人类发现这颗星球以来就一直在这里。但奇怪的是,这样一颗星球竟未曾大规模研究过,似乎内核(人工智能政权)在阻止着什么。不知是哪一天,人类开始了对这颗星球的调查研究,瑞秋作为考古队员参与其中,来到了海伯利安上的狮身人面像遗址。
一天夜晚,和另外一个小组交班后,瑞秋独自站在狮身人面像下,整理着一天的数据,同时感慨着海伯利安的神奇。瑞秋走进了遗迹内部,和往常一样,工作着。
凌晨两点五十分,瑞秋快要睡着时,她的通信志滴滴叫了起来,所有仪器都陷入了故障,灯霎时灭了,刚才喧闹着的,现在都化为沉寂。瑞秋听到上方有脚步声,还有金属划过石头的声音,不觉心中一紧,她心里想,伯...劳吗?颤栗让她无法行动,恐惧在她的人生中第一次向她逼近,似乎有一只手紧紧抓住她。脚步声越来越响,她的呼吸越来越沉重。突然,有什么尖利冰凉的东西握住了她的手腕。
瑞秋终于尖叫起来。
瑞秋不再成长,她的身体越来越小,每一天对她来说都是新的一天,但同时又是她生命中经历过的一天,每过一天,她都会忘掉这一天的记忆,然后,进入昨天,再忘掉,循环。瑞秋似乎被时间潮汐卷走了,在逆熵场中,但究竟有没有这种东西,谁也说不清楚……
…………(很长一段)
老学者抱着一位婴儿,向大家讲述这个故事
当时我与书中在场的各位一样,百感交集,潸然泪下。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震撼。
我不知道怎么去推荐这本书,对有些人来说,这似乎是又臭又长的太空歌剧,无法让人提起兴趣。但是,书中包罗万象的程度,优美的文笔,让你不仅感叹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它真正提升了整个科幻的境界,我觉得这和《沙丘》颇为相像,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作者借用了科幻这一工具,在虚拟构建的世界中,抒发一种思想潮流,摆脱了未来世界、太空冒险这些毫无深度的惊险故事,让科幻走出了自恋、骄傲、小范围讨论、纸浆杂志的小圈子。如大家所见,“新浪潮”后,科幻电影成了好莱坞新的印钞工具,科幻思想为大家所接受,学界也发现科幻,或者,一个离大家比较近的,99年的高考作文,竟是《科幻世界》不久前的一篇文章:《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科幻先行!回到海伯利安,当然后两部作品不尽如人意,虎头蛇尾,(可能是因为第一部实在难以超越),这是比较遗憾的。如果大家不介意,我真心向大家推荐这部作品,感受科幻的力量。
最后,如果对科幻感兴趣,可以阅读《剑桥科幻文学史》咩。
(文笔不好,见谅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