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了凡国学日记 第八章 正确理解“格物”才能真正读懂《大学》
《大学》是孔颜儒学的入门,而“格物”是读懂《大学》的入门。
孔颜儒学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相就是:那个“我”才是天上天下的惟一至尊主宰。真我是自性清净元明体。“天”就是自性,“下”就是天之所生;“天下”表示一念所生出的景象。觉悟“无头之惑”,解除“根本之迷”就是“格物”,止于“真我”,回归天道。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今天人类过度耗费,与核子弹为聚,与冠状病毒为群,不但战火绵绵,而且灾祸连连,生态极度恶化,人类沦落到旦夕存亡的地步。我们之间的很多人,包括西方人,在不止一次的发问,整个人类在这个宇宙间到底还能活多久?五十年?三十年?
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发出呼吁:“能够帮助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拯救这个地球,拯救整个人类,除了中国人的智慧之外,还有谁有这个能力和文明支撑?!
可是孔子的智慧还有谁能读懂?!西方人读不懂,今天的中国人读懂了吗?!自从孟子之后,可以这么说寥若星晨。虽然解读《论语》的书确是汗牛充栋,但结果是越解读越悲催,越注解越糊涂,最终是解读的越多,交的智商税越多。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契合孔子智慧的人只有颜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是颜回!
据传说但没被判为谣言,凡夫是过了奈何桥,喝了孟婆汤,才出世为人的。但就这一点,能轮回人道已经是三生有幸了。因为作为人就有机缘读到孔老夫子的经典!子贡本是随同孔子周游列国的高徒,言语科魁首,卫国首富,强于外交,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就曾发出了“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一横跨两千多年的感叹!这也许是曾子作《大学》的缘由。
曾子是孔子的入室且得孔子心传的弟子。《大学》可谓读懂孔颜儒学的入门篇。但是,今天的人读懂《大学》了吗?未必?!凡人太过贪心,喝了太多的孟婆汤?这个理由成立吗?曾子告诉我们,贪婪和欲望才是孟婆汤。贪欲一起,孟婆汤就被灌进大脑里去了。
作为人是带着“根本之迷”才来到这个世间,并在这个世间又被“无头之惑”困扰着。这个“根本之迷”就是不知如何解除先天业力所形成的世间牢笼。“无头之惑”就是自我被业力主宰,而不知怎样主宰业力。
印光法师在《了凡四训》序言里,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圣狂之分,在乎一念”。一念生,则众生。本无天下庸人自开。本无真相因迷而有。这一念之迷,这无头之惑,穷其根源,在于我们不知明明德。要想解惑知天命,不再逾矩,那么其下手处,就是“格物”。
最初一念是如何生的?这一念又是如何变现出来一个天下的?物如何格?天下如何平?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个游魂因何而变。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自然非自然,只是业使然。自然的背后是业力的彼此消长转化。最初的一念就是有业力催生的。
在我们的家门口,多数会放一块写着“出入平安”的踏脚垫,祝福高兴出门,平安回家。但是这四字背后还隐藏着业力形成的玄秘。就是一个人对外界的付出,大于他的索入,这样这个人就会吉祥幸福。如果一个人的付出小于他的索入,当这个差额积累一定量的时候,凶险灾祸将会发生。当付出和索入平衡时,就是安定的状态。在这个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一个节点,都是处于四种缘分的网络中,这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种缘的辐射勾连,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舞台。报恩抱怨讨债还债不就是对“出”“入”两种业力的计较和盘算吗!一个人付出大于索入,就会上别人的门讨债,或者有还债报恩的上门。一个人付出小于索入,就会上别人的门还债报恩,或者有讨债和抱怨的上门。欠债还债,欠钱还钱,欠命还命,谁也逃脱不了这个法则。如果出入等平,不上别人的门,也没有人上自己的门,这样不就心安身安了吗?! 心安则无念可生。出入不平,就会时时不忘,相对减后的余数,就是下一念之母。这个余数的属性就是下一轮回的基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天下是怎么来的,这个答案中国的古圣先贤早就知道。《尚书 虞书 尧典》篇首记载有“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我们来看这个“心”字。我们祖先的智慧不得不令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个心的上一“•”表示北极星。那个斜勾“√”表示太阳,心的左右两“•”表示地球和月亮。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这个心字就代表宇宙的意思。毛泽东在他年轻时代的写的一个作品《心之力》中开头是这样说的:“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现在的科学家说宇宙是大爆炸而来,我们假设这个推理成立,那么地球的转动,又是谁给他的动力?!地球悬浮于太空中,又是谁给他的浮力?!真的是科学家牛顿所说的是上帝踢了地球一脚,然后转化成地球的动力?!上帝踢的一脚其实就是上文说的“出入不平,相对减后的余数”所形成的业力。
这个业力在佛学系统被称之为真我自性。真我自性就像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明明感觉有却是看不到摸不着言语也无法描述意念也思维不到,自体空空如也但所有电器却离不开的那个东西。自性有其体,有其相(用)。这个体系就像电源、电脑主机和显示器所现之图像。主机就如真我之体,真我之相就如显示的图像。性体相(用)一分为三,实则是一;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关系。
出入不平,相对减后的那个余数就是业力,用另一个说法就是“念力”,也可以说成“心光”。 这一念犹如宇宙爆炸前的原点。整个宇宙信息全包裹在这一念之中。 我们所感知的天下其实就是念力所展开的情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光宅天下”按今天的意思就是光载天下,就是负载心(宇宙)的是光,这个心光就是是曾子《大学》开头讲的明德,就是子思《中庸》开头说的天命之谓性的“性”,就是心的自性所在。有什么样的念头,就展开什么样的天下。念念不息,则天下不灭。同床异梦,有哭有笑。当我们睡熟时,此时是什么感觉也没有的,这是连寂灭空洞一无所有都谈不上。做梦时,梦中的山河大地芸芸众生就是我们的妄心变出来的。当我们睡醒的一刹那,心光突闪,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显现,和科学家所说的宇宙突然爆炸形成是一样的。佛家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似于孔子说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正报是精,依报是气,都是游魂所变。 既然都是心所变,所以我们要存好心,变好境界做好梦;何必存坏心,变恶境界做恶呢?!几个很简单历史事例就可以证明心与相的关系。讲仁爱的孔子的后裔有三百多万人,而暴君嬴政的后代只有四千多人。商鞅变法奖励杀人,终被车裂。秦王焚书坑儒,赵高灭其三十三个子女。杀人实为灭己。普通人都认为齐燕楚赵魏韩六国是秦国灭亡的,那么秦国又是谁灭亡的呢?!灭六国者非秦也,灭秦国者非六国也。战国之时,从上到下,以兼并为策,以灭国为雄,以杀人为能,天下杀气弥漫,生气已不能存,人岂可活?!国岂可续?!项羽善于杀,终被灭于垓下。刘邦博于爱,终成一代帝王。
有这么一个故事。李嫂和张嫂生活在同村,是挨门的邻居,你来我往的串门是家常便饭。一天,张嫂在院子里晒大枣,李嫂敢上,随手就拿起来放嘴里吃了。这种情况放在农村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也没有谁会放在心上。但是,大自然就有大自然的规律,否则宇宙就不能称之为自然界。就在第二天,李嫂又去张嫂家窜门的时候,偶然发现自家的老母鸡把蛋下在张嫂家的柴堆里。李嫂看见,怒发心头。第二天一早,李嫂就把那只到张嫂家下蛋的鸡从鸡窝里抓出来杀掉了。当天晚上,李嫂做了一个恶梦,那只被杀的鸡老是对着她啄。并质问为什么无辜被杀。这只鸡还告诉李嫂,是张家的门神引诱着它去张家下了一个蛋,是因为白天,李嫂无意间多吃了张嫂家的大枣,欠了债,门神只是让李嫂家的鸡替李嫂还债而已。李嫂梦中听后有点怅然内疚。自此,李嫂也改变了随意拿他人东西的习惯。吃一枣这是“入”,还一鸡蛋,这是“出”,还赔上一个母鸡,这就是自然因果规律。物是什么,这枣和鸡蛋不就是背负因果酬偿的载体吗。
出入不平,恩怨即结,便孽生出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种缘,有缘自然聚集一块,有这四种缘,便自扰出熙熙攘攘的天下。天下是什么,来来往往热热闹闹凄凄惨惨的全搞的是因果酬偿。这样的天下能让人心安定吗?难道不该平吗?
背负了四种业缘,和有缘的人事物聚合一块,时空就这样延展并形成了特定维次,这个特定的维次就是某个人的天下。如各人有各人梦中的故事人物,各人有各人的梦中天下的场景。没有谁去到另一个人的梦中抢占另一个人的天下。
一念之迷便有了庸人和其天下。念头相同业缘相牵的人和物,便聚集在同一时空区间,形成了社会群落,姑且称之为“迷城”。生活在“迷城”的人,又各有各的迷惑。有一个普遍型的根本之惑,也姑且称之为“无头之惑”。
孔子是再来人,所示现的是“四十而不惑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孔子是四十岁时解除了“无头之惑”,七十岁时破解了“根本之迷”。曾子作的《大学》,就是要破“无头之惑”这个“根本之迷”。
我们也可以通过参究实相来解释“无头之惑”的由来。禅宗有句禅语,“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承载我们生命的身体,原本是父精母血勾兑后的一个卵细胞发育为一个胎儿。这个胎儿他就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血肉,是父母身体上的一部分,脱离母体后就是一个小婴儿。这个小婴儿他还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只是脱离了母体而已。父母给他起个名字,婴儿开始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触,慢慢产生心与相的联系和对立,又慢慢产生身心的联系,逐步有了我这个心意识,有了自身名字是我的念头和执着,出现家国天下的概念。那么这个肉身真的是“我”吗?!只是个“假我”而已,因为这块肉是父母身上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父母身上的东西属于父母,属于父母的东西,他怎么就是属于“我”的。往前推,父母的父母的父母……又都是父精母血的产物,所以我们身上就有着炎黄尧舜文武周公孔孟等等先人的血脉,这些先人也是父精母血的产物,那么这个精血本就是来自于天地间的五谷以及日月的精华等,所以我们的这个身本就是天地的一部分,那么这个“假我”只是一个执着的意念而已。基于这个不真实的”假我“”执着而产生的家国天下这些概念他怎么又是真实的呢?!所以曾子在《大学》告诫我们格物,就是要我们不要执着于这个小小的假我,而回到宇宙这个真真实实的大我。
在没读曾子《大学》之前,感觉眼前的大千世界,是那么的真实,喜怒哀乐各具姿态。当读懂了“格物致知”的含义后,才发觉,这个五味杂陈的大千世界全是梦中的虚幻世界。孔子就是那位把我们从梦中喊醒,并告诉我们人生真相的人。天下就是个大梦场,人生就是一个因果轮转业力酬报自作自受的大舞台。圣贤是早早从梦中醒过来的人,而我们还在梦中喝着孟婆汤,在奈何桥上潇洒着。
凡夫都有“无头(我)之惑”,内迷于心,外迷于相,所以才会做梦。深陷梦中越久,迷惑就越重。物是梦中之物,天下乃是梦中之天下。
明白了自然境界(我的)是如何形成的,“无(我)头之惑”也会自然破除。西方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能量、物质是构成现实世界的三大要素。我们为了便于理解,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演示。我们把现实世界比如成一台戏剧,“信息”比如是编剧(真我),“能量”比如是导演,“物质”比如是演员。整台戏不论有多少演员,多少故事情节,多少个细节动作言语等等,都是表达编剧一个人的意志。但是舞台上我们看到的只是演员,始终都不会有编剧和导演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当我们看戏的时候,不知不觉我们进入了戏剧的过程里,被主人翁的精神打动的热泪盈眶,也随着剧情而产生了爱恨情仇,甚至是无法控制,自己好像就是戏剧里的主人翁。这个时候没有谁会想到这台戏的编剧和导演在干什么。迷于情节里的是“我的”感情,而“我”仍活生生的存在于当下现实的环境中。把自己的情感深陷舞台游戏情节之中,“看西厢流泪,替古人耽忧”,而真我被遗忘。
我们当下生活的现实世界其实就是上演中的舞台剧。编剧、导演、演员都是我们自己而已。
无欲则刚。人的贪欲,无意识的一次发作,后面就会有一系列的因果事件跟随发生。更何况那些有预谋有计划的侵占扩张掠夺。人类历史上发生了那么多的流血战争,起因无不是人类的贪婪的肆意扩张。再看看动物界,如果不是因为争夺食物,很少争斗,就是有争斗也不会像人类那样动用大规模的杀伤武器。人很多时候,真的不如畜生。美国的南北战争,根源于贩卖黑奴。一次二次世界大战,根源于欧洲列强的对外殖民扩张。发生在欧洲的黑死病,根源于十字军数次东征。日本广岛和长崎被美国投放两颗原子弹,死亡三十多万人,是源于日本侵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作自受好自为之。这就是自然界谁也改变不了的铁的规律。自然界里的花开花落,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生生死死,无不是因因果果的轮转展现。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自然非自然,只是业使然。自然的背后是业力的彼此消长转化。
有这么一个故事。李孟和张桓是铁哥们,家庭都很贫穷,有一次大冬天结伙出门做讨饭,真是个风雪凄惨。恰巧,一神仙和财神爷飞过看到此景。此时神仙好事,责问财神爷,为什么不施舍些金子给这两个人。财神爷无奈答道,不是我吝啬,没有粮食吃是因为二人德性浅薄,讨些饭吃,还能苟延残喘了活余生。观二人气相,都没有读过圣贤之书,还没有格物致知,一旦有了钱,很快就会毙命。神仙听后表示诧异。财神爷这时从云端抛下两根金条,落在李孟和张桓脚下。二人各捡一根,以为发了大财。先前二人一路还是有说有答,此时却沉默寡言了。李孟心中揣摩,要是把张桓的金条也归我,岂不是很好。张桓这时心中也想着,我要是有两根金条,下半生就不用讨饭了。二人想到一块,一拍即合,商量出一个主意,就是李孟买酒,张桓做菜,庆贺捡到金条,就在路边的破庙里进行。李孟买了酒,并在酒里下了毒。张桓在庙里准备好了菜,还找来一根大木棒放在门后面。张桓等李孟进了门,从后面对着李孟的头就是狠狠的一木棒,李孟当时毙命。张桓心中那这个乐,抓起李孟买来的酒就是一阵猛喝,走了不到五步,也七窍流血,一命呜呼了。此景把神仙惊的也是两眼发呆 。这就是人间众生相,这就是无头之惑。
那些没有发财没有当官的人读到此处,是不是应该庆幸,自己没有发财没有做官。现在要紧的是明德断惑。上天不让你发财不让你当官,正是是怜悯你啊。怕你德行浅薄,发财升官后会出事啊。
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孔颜儒学却告诉我们,孔颜之乐已经超越了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境界。曾子告诫后人,所谓大学就是,人人皆有明德,无丝毫不能自我做主,是为大。明德皆可自明是为学。总结一句话就是“天上天下 ,唯我主宰”。
一说就错而又不得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天下本无物,庸人自为之。
启心便生轮回,动念便有业力。一心一轮回,一念一天下。
德不孤必有邻。在自性王国里,你是天下唯一的主宰,我的命运我做主,而不是上帝做主,这难道不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吗?!凡是认为自己的命运要听命于除自身以外的某种神秘或者某种神圣的力量主宰的这种思想文化都不可以称之为文明形态。因为他们和动物的存在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如果孔颜儒学不能让人成其大者,岂能称之为圣人之学;如果凡夫通过学习儒学不能自觉而自主天下,岂能称之为大学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就是孔颜儒学的伟大之处。这难道不是人性的最大闪光点吗?!“欲”是什么,不就是“财色名食睡吗”?不就是地狱五条根吗?不欲则刚,无欲则自在。自在是什么,自在就是如北斗之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勿与施由自己做主,这难道不是做人的最大自由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做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这是中华文明的体现和情怀!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也是惟一延续并存在的文明体系。我们被贴上“中国人”的标签,因为我们从先贤哪里秉承了做人要讲礼这一有别于动物的原则。礼的体现在“诚敬心”。这一点我们应感恩孔子!《论语 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里孔夫子承述了古圣的遗训,宁愿被饿死,都不可失去诚信,不可失去礼,这就是做人的原则。反过来讲,就是不讲诚敬,不讲礼,还是人吗?!与禽兽为伍,那是什么感觉呢?!生不如死啊。
我们是中国人,既有菩萨的慈悲心肠,也有硬汉的铮铮铁骨。我们不是永远也不会成为达尔文笔下的那些还没有进化完的动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人从不追求猎食掠夺殖民侵占不劳而获的生活!《论语 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用担心半夜有敲门声,不用担心有病毒感染,曲肱而枕,心安理得,比神仙快乐,这正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孔元2573年正月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