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型低轨道空间站,能不能实现整体盈利?

2021-02-01 00:55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人类到目前发射了数以万计的各种大气层外的轨道飞行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按照是否可以直接盈利,大致可以分为3大类:第一类是基本无直接盈利,纯粹是科学探索,拓展人类的认知视野和作为科学研究的需要。比如探测太阳系的深空;探索火星、金星或者小行星;甚至探测月球,包括有人登月都是如此,基本没有任何直接收益。当然出现这类项目被买断命名,给予商业赞助,都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不过这种商业收益还是在地球上,和这些项目本身的使命和目标无关。当然如果这类项目成功,比如有人登月,带来的间接的战略收益也是巨大的;但间接收益毕竟不是直接收益。第二类,则是有巨大而直接商业收益的项目,最典型的比如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原本只是纯粹军用。


而在全球推广民用后的市场规模高达数万亿美元,这可能是研发这类系统的人员当初都没有预料到的。其他的通讯卫星、气象卫星、对地观测成像卫星,都会带来直接而且是很大的利润。正因为这里航天活动利润可观,也因此让航天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自给自足,有相当的利润率。也可以用第二类的丰富利润,来补贴前面纯粹以科学目的进行的探索。而如果航天发射都没有直接利润,需要用别的行业产生的利润来长期补贴航天发射和飞行项目,那么恐怕是很难持久的。第三大类,就明显面临一定的尴尬局面。这就是大型低轨道空间站。包括目前已经超过500吨的巨大的国际空间站;过去发射过的和平号空间站和未来可能会发射的各种较大的有人长期值守的新空间站。有人活动的大型空间站的普遍特点是:


大多数轨道较低,普遍在距离地面500公里以下的轨道环绕地球做长期圆周飞行。实际上的轨道普遍在380到400公里的高度。这个高度上地球的磁场还比较强,可以让空间站避免高速空间粒子的伤害。也有利于从地面起飞的载人和货运飞船的对接。但是缺点是仍然有比较明显的上层空气离子阻力,轨道沉降比较严重;如果不定期抬轨,时间长了就有坠毁的风险。载人大型空间站的轨道高度远远不如专业的通信卫星和全球导航卫星,又是一个独立体不能做成星座,因此无法作为通信中继站也无法导航;而其飞行轨道和飞行高度又不如专业的极轨侦查卫星,也无法作为定期的对地侦查之用。这样其商业盈利能力就必然大打折扣。除了可以开展并不红火的太空旅游外,基本没有太多的直接商业收入。如果说有人空间站上有什么事情可以作为产业来做的话。就是可以利用空间站上的微重力来进行生产活动。


早在前苏联的礼炮系列上,就发现可以用微重力生产高纯度半导体晶体和特殊合金。因为微重力下晶体生长更均匀;而且不同比重的金属也可以更好地融合。到了和平号上,有一个生产舱段,就叫“晶体号”生产舱,用来专门生产半导体晶体。到了国际国际空间站上也有这种舱段。不过后来的事实表明,虽然空间站上生产的晶体质量很高,但是总用量有限。导致这个产业很难做大。于是这些生产舱大部分时间其实是闲置的。而国际空间站每年的维护费用却需要二十多亿美元甚至更多,根本无法靠自身的产业盈利。这点上,即将发射的新空间站也需要吸取经验教训。多准备上天的试验和产业项目,避免空间资源浪费。


大型低轨道空间站,能不能实现整体盈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