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a r b ! e
几乎所有孩子的童年回忆里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芭比的身影,就算不关注芭比的家庭,芭比的名声也早已耳濡目染。自1959年推出至今,芭比每年在150多个国家销售10亿美元以上,已经成为了地球上最广为人知的玩偶形象。
因此,芭比在大部分孩童心中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在芭比成为一个时尚名词、一个具体对象之前,只是美泰公司生产的实体玩具。孩子们可以随意为芭比搭配不同风格的服饰,每个孩子都可以是芭比的专属造型师,哪怕用最简陋的缝纫技巧为她裁剪、缝制衣服,也能带来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芭比动画电影更是将芭比塑造成了真善美的完美公主形象,电影中华丽的服饰、人鱼或仙子的奇妙设定,尤其是每部中固定的“变身环节”,给每一个童心种下了最美好梦幻的种子。
但随着互联网上词语的融汇和演变,“公主”这个称呼也渐渐变了味道,带着娇生惯养、没脑子、有外表没内涵、以自我为中心的形象。
芭比似乎与手拿钉枪、焊接钢铁、自力更生的那些女性形象成为了对立面,女性越来越不想被冠上公主的名号,仿佛因此被否定了能力和独立性。
这不仅仅源于时代的发展,而是词语定义主权的缺失。
对此,芭比努力改变银幕上的公主形象,争取与时俱进,为公主一词获得更多的认可。
所以,芭比在很早以前就承担起女性解放的大旗。 动画电影系列中,大多数是芭比作为拯救者或开拓者,和朋友们英勇奋斗的故事。王子男主要么没有戏份,要么处于被保护拯救的地位,甚至是反派的形象,或是最终没有赢得芭比的心。绝不落入俗套玛丽苏,没有浮夸的起伏,每一个芭比都在奇幻多彩的故事中寻找或
突破自我,芭比是自信、勇敢又美丽
的。
许多台词至今都刻在记忆深处
“
没有你的默许,谁会看扁你呢?
”
“
每颗星星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不需要融入别的星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
…… 系列巅峰之作《真假公主》中,长相相同的公主和贫民女孩都困于现实的枷锁却不甘于现状,
追寻爱与自由却不逃避身后的责任
。
虽然身份差距悬殊,但她们
惺惺相惜,互相赞美
,没有老套的鄙夷或嫉妒,最后两个女孩携手解决了国家的危机,也收获了最珍贵的友谊。
而贫民女孩在最后面对国王的求婚时,反而决定去实现梦想,找到
自由和热爱
。 正如她说“
真正的自由并不意味离开,而是你可以选择任何想做的事情。
”
2006年播出的《十二芭蕾舞公主》中,珍妮花公主发现开启秘密花园的通道一直就藏在身边,当她一块接着一块踏过花朵地砖,在最后一块花朵上旋转三圈,秘密花园就此打开。片中神秘又庄严的古典乐响起时,唤起了多少童年的芭蕾梦。
秘密花园中能够实现一切梦想,能够让她们逃避严厉且乏味的“公主课程”,尽情、自在的起舞。可公主们并没有耽于美梦,关键时刻,她们还是选择回到现实,拯救自己的父亲和整个国家。
2009年上映的《芭比公主三剑客》改编自大仲马的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女主角梦想成为保家卫国的剑客却收到了嗤之以鼻的嘲笑:“没有人会相信女孩能成为一个剑客”。
她孤身来到大城市处处碰壁后遇上了三个志同道合的姐妹,她们勤学苦练,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渴望成为最优秀的皇家剑客。
在最后的危急关头,四个女孩齐心协力,拯救了受到奸臣算计的国王,打破了人心的成见,成为了堂堂正正的剑客。
芭比用自己的实力和从不放弃梦想的决心告诉每一个女孩:“
真正的勇气是当所有人都说不可能的时候仍然追求自己的梦想。
” 在芭比电影里,不仅女主角芭比拥有饱满前卫的人设,很多女性配角也有个性和吸引力。
比如《芭比之公主学校》中,讲述了多名公主的故事,有
敢于打破常规、永不言败
的“攀登公主”,
不屑于使用下作手段
、放弃了皇位继承权的“高傲公主”,迷迷糊糊
大智若愚
的“智慧公主”,还有擅长运动的“黑人公主”。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部芭比电影的结尾都有隐藏的彩蛋,上面有芭比想告诉每一个女孩的寄语:
自2001年开始,美泰公司总共推出了39部芭比电影。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电影建模僵硬,布景简单,画面视觉效果也不够丰富,但其中关于友谊、爱情、亲情、梦想以及更多社会问题的先进讨论,都旨在告诉大家,
无论你的兴趣是什么,无论其符不符合大众审美,都不影响你修炼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的公主,最终加冕为女王。确实是很多女孩生命中最早的女性意识启蒙,这些启蒙也将伴随着每一个孩子未来的人生旅途,成为一生的财富。
在芭比诞生的几十年里,她被嵌入到文化和观念不断滚动、塑造与构建的历史变化中。女性主义、民权运动和不断演变的性别观念在她身上一一展现。可以说,芭比承载着现实意义,在她身上能看见变化着的世界本身。
因而芭比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划时代且
饱受争议
的。
随着全世界对女性主义的重视和探索,芭比的形象遭到了很多质疑。比如粉色,金发,数学不好,喜欢购物,这些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成为人们攻击芭比是“伪女权”的重点。
比如2006年《发展心理学》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表明,与那些接触其他娃娃的女孩儿相比,小小年纪便接触芭比娃娃的女孩儿更在意身材是否苗条。指责芭比娃娃给女孩子灌输美貌比聪明更重要的思想。
而美泰的回应则称批评之辞不实:“
芭比的形象在1963年是女企业家、1973年是女外科医生,那时女医生才只有9%的比例。
而当时的美国,虽然通过了男女同工同酬的法案,但在那个年代,妇女外出工作依然是一种禁忌。不仅如此,小女孩渴望成为职业女性这种想法,本身也是一种禁忌。
我们的品牌则体现了女性权力的增加,那就是
选择的权力
。”
美泰总裁兼首席运营官Richard Dickson对《时代》周刊说:“在女性只能围着灶台转时芭比就有了多种职业。颇为讽刺的是,批评我们的正是那些应该拥护我们的人。”
美泰公司的笃定,反衬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
如果芭比的头发变成深色,衣服颜色变成黑色,最爱的学科变成数学,就能躲过这种“女性气质的刻板印象”吗?如果女性非要隐藏自己的性别特质,变得“和男性一样”才能够在职场上获得平等,
这不恰恰是另一种限制吗?
波伏娃的《第二性》一书经过详尽的论证,向世界表达了这样一个理念:“
女性是变成的
”。
既然“女性”是后天由社会建构的社会身份,那么解构之路必然就在其中。
在看不见、但的确存在的“社会压力”之下,人们往往都会自发地遵从某种规则,一种集体潜意识——以此进入到某种话语秩序与身份制度中;但当人们借用新的工具来反抗这些话语、这些身份时,又不可避免地落入新的话语与身份陷阱里。最终,身份和话语编织成一张无止无尽的意义之网,永无边界,永不消逝……
心理学家Rita Freedman认为:
女性改变形象的努力被认为和她们想改变世界的努力纠缠在一起。女性之美能如此快速地得到回报,这让它和其他动机关联起来——寻求掌控,寻求安全感,寻求尊重。她们需要爱同时需要工作,这让美丽和成就变成了跷跷板的两边。一旦一边高了,她们就会以另一边的标准被评估
。
然而芭比只不过是一种形态而不是一个人物,不应该是社会用以表达身材形象焦虑的画布。
对女性的争议一直存在,女性主义的书籍也甚至因为使用粉色封面引发争议,往大了说,这种种难道不是一种更片面的理解?
好在,以芭比为代表的粉红色正在进行深刻的转变:不仅女权主义者会穿戴粉红色的帽子或衣服,申诉女性的生育自由与社会权利,粉色丝带也成为抗击乳腺癌的国际代名词。
2001年上映的《律政俏佳人》中,女主角艾丽穿着最粉嫩的套装,甩着最亮眼的金发,告诉每个被否定、被标签化的女孩:
美丽或不美丽都不能成为看轻一个女孩的理由,不需要用严肃深沉的色彩来伪装成智慧高深的专家,你可以穿上喜欢的服饰和色彩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在这个性别角色越来越模糊,性别风格也更为流动的时代,芭比的超女性化形象或许会显得复古或受到制约。但却象征着对女性身份的歌颂,并揭示了
女性审美与智力和权力并不冲突这一事实。
芭比始终弘扬
自信的展现自我,不惧束缚的做任何事情,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
所以芭比的风靡远不止因为精致的外表和美貌,更有她所代表的精神内核。
因此,芭比的美丽形象似乎也在无声的表示:
定义和身份是可以流动的,是可重构的,且这种重构不会被垄断。身份的不被定格也意味着边界的模糊,意味着空间向时间流散,意味着自由的可以实现。
当这个11.5 英寸的塑料小人进入到全球数以千百万计的家庭中时,芭比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玩具品牌,美泰公司始终在倡导和鼓励芭比能够用明亮鲜艳的颜色
打破偏见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始终努力跟随时代主流观念,并将时代观念融入芭比娃娃的塑造中。以一种极致的浪漫的方式鼓励人们用最缤纷的颜色去
展现自我,拥抱自己的特质
。
在近几年里,美泰还致力于在芭比世界中增加一些现实生活的榜样。2015年首次发行的“芭比女英雄”系列(Barbie Sheroes)和2018年发行的“芭比启迪女性”系列(Barbie Inspiring Women)中,都推出了诸多启迪女性的玩偶,诸如Ava DuVernay(美国著名导演、编剧与制片人,是历史上首位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提名的黑人女性导演),Frida Kahlo(著名墨西哥女画家),Ibtihaj Muhammad(穆斯林裔美国击剑运动员),Amelia Earhart(美国著名女飞行员与女权运动者)和Misty Copeland(美国著名黑人女性芭蕾舞者),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芭比娃娃的包容性。
演员Zendaya的芭比娃娃使用了她在2015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的装束,她表示在她小时候找不到像她一样的芭比,“而如今,时代变了”。
如今,超过一半的美泰玩偶都至少拥有一种具有包容性元素的发型、肤色、体型、能力、发色或者瞳色。
在发行的六十多年里,芭比娃娃从事过200多个职业。
从总统到宇航员。“You can be anything”是芭比的口号,向社会传递了一种关于玩具娃娃的新看法:娃娃可以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榜样,而并非只是玩偶。正如芭比美学
拒绝对女性的刻板印象,鼓励展现自我,拥抱独属自己的特质
。
从1959年至今,超过70位顶尖设计师为她设计衣服,Giorgio Armani、Versace、YSL都在其中。据《Vogue》的统计,光是鞋她就穿过10亿双。化妆品的“御用”品牌是MAC。
像现实中的人物一样,美泰公司为她设计了朋友蜜琪和崔姬、表亲弗朗辛,还有男朋友肯尼,这些都让芭比更加人格化。
仅近十年间,以芭比为灵感的时尚系列不胜枚举。继麦当劳后,意大利高级时装屋Moschino在2015春夏系列以芭比为原型,推出56套芭比风造型,Vera Wang、Karl Lagerfeld、Kith、Tommy Hilfiger等各界时装品牌也纷纷向芭比的美泰公司展开了合作。
当Barbiecore这一术语还未流行之时,法国时装屋Balmain也在去年1月向芭比对时尚和文化的贡献致敬。
紧接着在去年3月,Valentino则推出以高饱和粉为主题色的2022秋冬系列。靠颜色营销的最大化成为了彼时备受关注的时尚事件。
顺势,这种曾经令明星们避之不及的荧光色也再次回到视野中央,甚至受到皇室成员的拥护。比如英国国王的加冕仪式上,以时髦感著称的西班牙王后Letizia Ortiz便以一套明丽的粉色套装出现在庄严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Chanel和Versace于不久前发布的时装系列也被认为是对最新Barbiecore芭比风潮的表达。
巧的是此次Versace联合设计师Dua Lipa不仅是Barbiecore前浪千禧风回潮的代表人物,还在《芭比》中饰演人鱼芭比。
同样,Barbiecore也离不开Margot Robbie的推波助澜。去年4月,Margot Robbie与Ryan Gosling在电影片场身着芭比标志造型的剧照释出。不仅打破了人们对以Ryan Gosling为首的硬汉形象的固有印象,也点燃了网友对Barbiecore的热情。
据时尚搜索引擎Lyst监测,芭比粉单品的搜索量在此后猛增4倍。Edited的数据同样显示出市场的兴趣,今年第一季度,美国零售商的粉色产品到货量与上一季度相比增长30%。在Pinterest上,“Barbiecore”7月搜索指数飙升75%。而近期关于#Barbiecore已成为TikTok热点话题标签,浏览次数更是高达3500万次数,#barbie标签的浏览次数超过220亿。
今年夏天,这部最受瞩目的电影《芭比》终于要跟全球观众见面了。前期宣传力度的声势也把期待值拉到了最高,媒体封面就达成四本重量级刊物的宣传高度。
周边也多达成百上千,大牌服装从定制到古董纷纷上阵。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部电影很久前便立项,当时敲定的演员则是安妮海瑟薇。
本人也是从2017年就标注了“想看”,这么多年間,这部电影经历搁浅、换班底,再重启,每一步都令粉丝或观众捏一把汗。
尤其,在如今这个观众对真人化作品越来越苛刻的时代,这个宇宙级ip能否成功被搬上银幕一直令人忐忑。
直到看到导演Greta Gerwig由胜任,不安情绪则瞬间转化为期待。
导演此前拍摄的《伯德小姐》新版《小妇人》都有口皆碑。 作为当今好莱坞女性导演领头军,她在女性议题方面的贡献不容小觑,
《芭比》这只烫手的山芋交付她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从影片的种种细节足以一窥究竟: 根据电影的设定:芭比生活在区别于现实世界的“玩具世界”中,每天需要面对的只有数不尽的快乐。
直到有一天生活在“楚门的世界”中的芭比幡然醒悟:
芭比因此遭到驱逐从而踏上了去往真实世界探寻真相的旅途,故事也由此展开。
电影以女性主义为基调,解构并重塑了我们童年印象中的芭比形象,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成人受众电影,在唤起大家少女心的同时轻松喜感的探讨了严肃的社会话题。
片方发布的角色海报用诙谐幽默的口吻介绍了这一新奇的设定,每一个Barbie都有不同的身份和职业,Barbie is everything! Barbie可以是外交官。可以是总统。可以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不仅作为电影的全新看点被观众期待,片方还借此鼓励所有的女性:
去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不用羡慕成为Barbie那样的完美女孩,因为只要你在勇敢的做自己,你就是Barbie。
正如从80年代开始,美泰公司开始发行有色人种的芭比,到了2016年发行大码芭比,还有轮椅及义肢版芭比、光头芭比,寸头芭比。2020年,美泰推出了白癜风芭比,因为全球约有六千名女性患有此病,推出白癜风芭比可以让小朋友更早认识到,即使身上有白斑也
不需要遮遮掩掩,你生来就很美丽
。
为了鼓励患有癌症的年轻女孩,美泰还生产过一位名叫艾拉的芭比,并直接分配给医院。为了回应一位癌症患者母亲的请愿,2014年后美泰公司生产了更多的艾拉。
本次演员阵容还云集了不同的种族和体型,如美剧《不安感》女主角Issa Rae、《布里奇顿》的演员Nicola Coughlan 和参演《性爱自修室》的Ncuti Gatwa,他们都将出现在《芭比》真人版电影的世界中。
演员Hari Nef 便在社交媒体Instagram 上致谢导演,表达以跨性别女性身份参与其中的意义:“面对可以代表我们、永远不会代表我们、希望能代表我们的一切,我们称自己一声‘芭比’。”
Barbie不仅让人想起那个时代,那个时候活得简单,却又那么让人充满斗志,热血沸腾,所有人都在寻找让自己享受快乐的方法。
barbie的精神亦是如此,克服生活重重障碍的同时,学会做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