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风云 第十九章 北魏,什么样的对手?
平定叛乱,刘义隆桎梏尽去。他终于可以自己自由地把握朝政了。
在政治方面,刘义隆打算要学习汉文帝、景帝一样的明君典范的做法,抛弃之前三大臣辅政时期独断专权的情况,转而提拔更多的人才。
在武功方面,由于国家不需要动干戈了,所以,刘义隆将檀道济封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到彦之为南豫州刺史,让他们可以去管理地方,等到自己要用了之后再叫他们出来。
在文臣方面,刘义隆那可就是彻底地放开了。战乱一结束,刘义隆就提拔谢灵运为秘书监;颜延之为中书侍郎。每天与他们谈论国事,待遇可谓是十分的丰厚。
眼熟吗?如果你的记忆力好的话,你应该记得:谢灵运和颜延之正是刘义真所宠幸的两个文人。那个被徐羡之批评了好多次的两个人,现在在刘义隆的手下反而得到重用了!
不仅如此,当年的那位慧琳道人,刘义隆也挖了出来让他当官。因为慧琳道人十分擅长谈吐,所以天天与他在一起谈论朝廷的大事,还让他参与朝廷之中的机要之事。
慧琳自然也就是大富大贵了,史载他“宾客辐凑,门车常有数十辆,四方赠赂相系,方筵七八,座上恒满”。有一次会稽人孔顗去拜访他,他看到的场景也让他吃了一惊:只见慧琳穿着貂裘,书架上堆满了书信与文件,自己坐在最高处观览;而门下则门庭若市,孔顗根本进都进不去,只得败兴而归。
因此,时人称之“黑衣宰相”。
通过这些文士,刘义隆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当今国家大事的对策。而他也知道,要真正地治理好国家,应该多听一听基层的呼声。
所以,刘义隆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以散骑常侍袁渝为首共十六人,每年下巡全国各州,听听这些人民的诉求与满意度,暗中调查政务的进行利索不利索。这样,刘义隆就可以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了。
并且,皇帝还亲自决定重大刑罚,旁听诉讼,自此,刘宋一朝定下了每年三次在延贤堂审批案件的惯例。
人才团体也需要整顿。
换掉拖沓的、故作清高的、办事不利索的,补上麻利的、认真的、兢兢业业的,这是刘义隆的基本要求。
在这样的标准之下,第一个倒台的是左仆射王敬弘。当初王敬弘在朝廷里面做官,大家都称赞他性格恬淡,对于名利不加追求。对于这样一个人,刘义隆就很是赏识他,就给了他几件大案子让他去处理。
结果过了几天,刘义隆去打听这案子的消息,结果王敬弘在那边支支吾吾,一句话也吐不出来。刘义隆生气了,问手下的人,为什么没有把文件交给王仆射啊?结果王敬弘自己说自己还没有读懂文件到底是什么意思……
刘义隆愈发不高兴,暗中就把这个人在心底里打压了下去。
当然,干事努力的大臣也是有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刘义隆旧党亲信王华、王弘、王昙首等人。谢晦的叛乱一经平定,刘义隆立马加封王华为中护军、侍中;王弘为辅政、王昙首委以机密。这些人都工作认真,很得刘义隆的信任。
因而就有了一个绰号“四侍中”,还有两人是刘湛、殷景仁(王弘不在内),这四个人通力协作,把朝政治理得是相当的好。当时刘义隆与他们一同宴饮,用餐结束之后,刘义隆很满意,望着他们的背影,不禁感叹:“这四个贤人,是现在的才俊,恐怕在这之后就没有了啊!”
这还没完,又有一个叫谢弘微的黄门侍郎,也是当今刘义隆的宠臣,与其余四个人又并称“元嘉五臣”。这谢弘微处事认真,三思而后行,被大家夸赞有稳重的名声。
可能有人要问了,你说这“四侍中”“五臣”的这么多人,干起事来还能麻利吗?
对于这个现象,王华也曾经感叹过:“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治!”可是元嘉年间的政治制度就是这样,宰相,只是一个虚有的名号罢了。
当时,与皇帝亲近的、可以在一起谈论政事的,那都可以是宰相。所以说,元嘉初年的大臣权力并不大,只是徒有其名。
想要做到宰相,你就得担任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监、中书令、侍中、侍郎、给事中的其中一职,不过当然也有担任这些职务而不叫宰相的。具体情况要看皇帝给你的事情的多少以及亲近程度而论。
至于人多冗杂的问题,刘义隆自然有信心去把控,保证它不超越正常的轨道。
时间慢慢地流逝,这些人之中的老的一些人慢慢地逝去了。元嘉四年(427)王华病逝,不久之后,司徒王弘也待不住了。
元嘉五年(428),左光禄大夫范泰对王弘说:“天下之事,树大招风。彭城王刘义康,是当今皇上的弟弟,在荆州刺史的任上颇有政绩,不如让皇上下诏引入朝中,可以共同参与政务。”
王弘一听,有道理。自己也理政两三年了,按刘义隆的那个集权欲,自己哪年被迫害还真不一定。那是刘宋境内有大旱发生,王弘就上书舍弃司徒之位,好回家养老。
刘义隆起先不允许,后来终于在元嘉六年(429)同意了他的辞呈。以义康为侍中、都督扬、南徐、兖三州诸军事、司徒、录尚书事、领南徐州刺史。自此,大臣的势力逐渐衰落,而宗室藩王在元嘉年间的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
果然不久之后,刘义隆又以江夏王刘义恭为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来协助自己治理荆州。对于这样的布局,刘义隆很是充满信心,他还语重心长地对刘义恭写了一封家书:
“天下艰难,家国事重,虽曰守成,实亦未易。隆替安危,在吾曹耳,岂可不感寻王业,大惧负荷!汝性褊急,志之所滞,其欲必行,意所不存,从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念裁抑。卫表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西门、安于,矫性齐美;关羽、张飞,任偏同弊。行己举事,深宜鉴此!若事异今日,嗣子幼蒙,司徒当周公之事,汝不可不尽祗顺之理。尔时天下安危,决汝二人耳。
“汝一月自用钱不可过三十万,若能省此,益美。西楚府舍,略所谙究,计当不须改作,日求新异。凡讯狱多决当时,难可逆虑,此实为难。至讯日,虚怀博尽,慎无以喜怒加人。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不可专意自决,以矜独断之明也!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昵近爵赐,尤应裁量。吾于左右虽为少恩,如闻外论不以为非也。以贵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此易达事耳。
“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蒲酒渔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又宜数引见佐史。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无因得尽人情;人情不尽,复何由知众事也!”
可见对之希望深厚。
就这样五年过去,这五年中政局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开发。府军也渐渐满了。可是面对这些,刘义隆感到不满。他斗志昂扬,他才二十四岁,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时节,他有一个宏大的理想:
——收——复——河——南!
为此,他还专门派遣使节到平城对拓跋焘(拓跋嗣几年前挂了)说:“速速归还我河南之地!不然,我将要出兵讨回!”
拓跋焘大笑,他本来还想着怎么去打柔然呢,你刘宋算什么!他当着满朝公卿说:“龟鳖小竖(原话),连自己都自身难保,还想要回河南之地,想得美!等我先灭了柔然,再来收拾你们!”
刘义隆生气了,他下令全员动员,准备备战。
可是一些大臣却流露出了异样的目光:
皇上,你知道那北魏,是什么样的对手吗?
拓跋家族的来历比刘宋要老的多。
在了解这样一段发家史之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相互交融的高峰时期,拓跋家这样的塞北民族入主中原的事情可谓是家常便饭。如果我们把这些少数民族也看做自己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放下对所谓“异族”的仇恨,心平静气地来看这段历史,就会更好地理解。
啰嗦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拓跋族也是人,他们也有生存的权力。
事实上,拓跋家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已经努力了几百年了。
拓跋家的祖上是鲜卑族,鲜卑在秦汉之际的名称是东胡。一般认为,东胡人民时代居住在东北的大鲜卑山附近,因为世代繁衍在大鲜卑山,所以他们后来就以鲜卑为族名。
鲜卑人是挺惨的,因为他们被匈奴冒顿单于给干趴下了,在西汉的一百多年之前,他们一直遭受这匈奴人的奴役。就在这样的日子看起来似乎不会有尽头的时候,机会来了。
匈奴人被西汉干趴下了,一度出现五单于并立的情况,又苟了几十年到东汉,在窦氏等名将的协力攻击之下,匈奴人碎成了南北两半,南的一部分接受招安,居住在河套地带;北的一部分向西躲藏,最后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人去楼空。
大草原上没人了!鲜卑人乘机就揭竿而起,把匈奴人不要了的漠北大草原给占据了,成为了新的草原霸主。然后鲜卑人就掉转矛头,不断地侵袭东汉的北方边境。东至辽东,西至敦煌,到处都是鲜卑人的快马。
这种抢劫活动在151年达到了高峰。因为在这一年,鲜卑出色的首领檀石槐统一东西各部鲜卑,把一盘散沙式的四处出击变为了有计划有力度的深入剽掠。东汉也不是没有想过反击,东汉好不容易组织了三路大军北伐,结果……一败涂地。
不过,檀石槐一死,这种好日子也就结束了,鲜卑各部重新分裂,重新成为了一盘新的散沙。
东汉末年,曹操干掉了盘踞在辽河流域的乌桓。鲜卑人也不挑肥拣瘦,有地儿就占。有三国时期,散居东西各地的鲜卑人基本向南迁徙完毕。自西向东大致分为四个部落:秃发部、拓跋部、段部、慕容部。
今天要说的是拓跋部。
拓跋:拓,土也;跋,后也。相传,当年黄帝有二十五个孩子,他们有的被封到中原,有的被封到边疆。其中昌意的少子受封北方,国内有大鲜卑山,因称“鲜卑”,他们在北方的草原上打猎、游牧,没有和中原发生过什么联系。后来鲜卑中的一派因皇帝由土德而御天下,所以把自己称为黄土之后也就是“拓跋”。
拓跋部的历史在两晋之间难以考证。《魏书》上的节、庄、明、安、宣、景、元、和、定、僖、威皇帝事迹没有遗留,也没有相关的证据表明他们统治过。直到圣武皇帝拓跋诘訜这一代,才有了明确的记载。
拓跋诘訜干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向南迁徙,迁到了河套以北,为进一步的汉化做准备。其余的一些是一些神话事迹,比如说拓跋诘訜在打猎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女子,那女子和他说,她是天上的神仙,要与他皆为夫妻,于是他们两个结合便生下了儿子拓跋力微……大写的不可信啊,可是人家振振有词,说什么民间传言,拓跋力微就是神仙的儿子,所以才会干出英明的事情。
事实也似乎真的如此。拓跋诘訜死后,拓跋力微即位,后世称神元皇帝。这位统治者可谓是拓跋部的一位重要人物。
首先是加强了部落凝聚力。千万不要被《魏书》给骗了,什么神元皇帝,什么“国民”都是他们的后代给他们加上去的。事实上当时的拓跋部只是一个部落联盟,但这个也只是好听的说法,说难听点就是一盘散沙。
就等于说,你牛逼了,各个部落就服服帖帖,服从统治,,过年逢年过节交个礼物,打架的时候过来捧个人场之类的;但是一旦觉得你不行了,那就重拳出击,联合你的敌人来打你。总之,这种模式是对整个部落进行可持续性地不断消耗。
拓跋力微刚刚当上皇帝,西部酋长就公开反叛,与他当众唱反调。拓跋力微打不过,就依附于鹿回部大人窦宾。在两人的协力之下,西部的叛乱算是平定了,各个部落也重新归附。但是这个时候窦宾也死了,他的两个儿子觉得自己有护驾的功劳,厉害得不得了,于是又公开反叛,时间是公元248年。
拓跋力微有了之前的经验与威望,早已是与昔日不同了。他没费多少力气,就把窦宾的两个儿子平定了。不久之后,他迁都盛乐,又将不合作的白部大人给干掉。在暴力的恐吓下,拓跋力微的拓跋部算是统一了起来,打算与外界交往了。
公元261年,拓跋力微把自己的儿子拓跋沙漠汗送到了魏国交流参观,并且大拿了一笔好处:魏、晋的皇帝为了显示大国风度,每年都会对拓跋沙漠汗以重礼相送——每年几万匹布帛!这可是超过拓跋部生产力的大好处了。
拓跋沙漠汗在西晋住了16年,对中原的风俗有所了解,因为思念家乡,晋武帝允许他回到老家代北,可是不曾想的是,这一回去却送了命。
原因是这样的:拓跋沙漠汗回到盛乐之后,有一次在宴会上喝酒,喝着喝着突然望见了天上飞过一群鸟。沙漠汗乘着酒性就对周围人说:“你们看,我把它给打下来。”之后,沙漠汗连发数弹,飞鸟应弦而倒。
沙漠汗很是高兴,但是他人却不乐意了。这都是什么玩意,打鸟的技术不是我们游牧民族最为擅长的了吗?你在西晋公费留学这么多年,就学到这些破玩意?有一次拓跋力微问手下的人:“我的儿子在晋国学习了16年,技艺可有所长进?”
不料手下人是痛苦流涕,说道:“留在国内的诸位皇子,品行端正,人风淳朴;倒是太子,却向西晋的人学习什么打鸟的歪门邪道。这可不是个好的兆头啊,希望陛下好好纠正纠正。”
拓跋力微当时已经过了一百岁的生日了,脑子早已糊涂,他一时冲动就把自己的儿子给杀掉了。可是杀掉之后又后悔了,于是又重新恢复他的名誉,后人追谥文皇帝,就算是自己杀错了之后悔了个过。
不过也没有后悔多久了,就在同一年,拓跋力微就上了西天,陪自己儿子去了。年一百零四岁。
随着具有最高威信的拓跋力微死后,拓跋部再次分崩离析。继位的拓跋悉鹿、拓跋绰、拓跋弗都没有把拓跋部从内部统一。不过幸运的是,从拓跋力微的儿子拓跋禄官开始,拓跋部又慢慢地走回了正常的道路。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首领,在五胡乱华的前夕,拓跋禄官选择的是对西晋保持绝对的忠诚。为此,他主要与河东的汉赵政权接战,还与并州刺史司马腾结为了同盟。这样的动作让自己得到了晋朝的认可,也使拓跋部开始在塞外的声誉传播开来。
拓跋禄官把分成数份的拓跋部再次统一,分别交给自己的亲族管理,防止再次分裂。在拓跋禄官治理的末期,拓跋部已经有了“控弦之士四十余万”,可谓是一个大国。
做完这些,拓跋禄官死了,后人上谥号昭皇帝。其子拓跋猗卢即位。
这是一个重要的人。
在国内,他让拓跋部的人民有了自己的国家,增进了民族认同感——公元315年,拓跋猗卢建立代国。他带领的部众终于不只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了。
在外交上,他沿袭了父亲的做法:对晋朝保持忠诚,他的信条就是,无论晋朝碎成什么样子了,只要有一线的生机,自己跟着总会有大大的好处。
可是这几年西晋实在是混的不咋地,不仅自己无力向代国提供物质上的援助,并且还屡屡被北方的赵国逼得死死的。汉赵的刘渊老巢在并州(今山西),这块地自然成为了胡骑的横行之地。
战争打了几年,晋朝一方面绷不住了。晋朝的并州刺史刘琨向拓跋猗卢求救,可是拓跋猗卢却不紧不慢地伸出了手:
你的人质呢?
合作是要有担保的,更何况是涉及兵家大事。刘琨不得已之下把自己的儿子刘遵送到了代国那里当人质。不过拓跋猗卢还是讲信用的人,他说到做到,向刘琨提供了足足2万人的援军。在这样的援助之下,刘琨才化解了危机。
过了两年,麻烦卷土重来。刘渊的儿子刘聪杀到了晋阳,这一次更直接,刘聪把除了刘琨外的一家人全都给干掉了。刘琨再次向拓跋猗卢求援,拓跋猗卢一听不得了:“自己与刘琨毕竟也算是一对兄弟,刘聪小儿竟如此无礼,这怎么能忍?”
拓跋猗卢帅兵救援晋阳,一口气阵斩刘聪手下的数员大将,杀到刘聪都觉得心里有点慌,将自己在前线的儿子刘粲给叫回来,叫他还是不要打了。
拓跋猗卢这么几年打下来,收成如何呢?拓跋猗卢虽然没有像之前那样拿到真金白银,但是却获得了人口。
人口是怎么来的呢?当年的并州并不太平,有一些人看到内地是一片烽火,只好没命地往塞外跑。代国的骑兵进入并州时也少不了对于自己的家乡的美丽富饶作一番宣传,这又吸引了一批人。当然最原始最暴力的手法还是赶着当地的人往塞外跑。就这样下来,一统计,把代国的有关官员都给震惊到了:居然来了十几万户人!
这是什么概念呢?等于说是二十多万人到塞外去开发建设。这不仅提高了代国的文明程度,也客观上给拓跋猗卢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让他的腰包属实是鼓了一把。
后面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晋朝干不过汉赵,两个皇帝都被掳走了。拓跋猗卢本想灭掉刘聪和石勒,反过头来发现自己是在做白日梦。奉行与晋朝友好政策的拓跋猗卢在受挫之后国内支持率大跌,只好急着在代国内部树立起个人威信。他下令:每年朝见自己迟到的,通通得死。
这让代国又是一阵腥风血雨,不少人入狱。当时民间有个冷笑话说——一个人在路上问别人:“你去干什么?”答:“去坐牢。”问了另外一个人,得到的是同样的回答。最后问这个问题的人苦笑一番,说:“我也是犯的事儿被抓进去的。”
在倒行逆施之下,拓跋猗卢被他的儿子六修造了反。拓跋猗卢流落到民间之后死去。代国又陷入了一阵黑暗时期。
有多黑暗呢?六修当上皇帝几天,就被弟弟拓跋普根给杀掉了。几个月之后拓跋普根死了,普根的儿子当了几个月的皇帝也死了。最后胜出的人叫做拓跋郁律,他当了五年之后又死了,他的后继人拓跋贺傉也不争气,只当了五年。
这还没完,贺傉之后的拓跋纥那、拓跋翳槐还玩起了轮流转,轮流当起皇帝,两个人轮换着当,对百姓进行可持续的竭泽而渔。
终于,到了代国的末代之君拓跋什翼犍。
对于拓跋什翼犍,虽然我是没有什么印象,但是人家可是有拓跋翳槐的官方认证:只有让他来当皇帝,代国才能安定。
翳槐虽然治国不咋地,但是看人还是看得准的。因为拓跋什翼犍治国的特点,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时间长,事儿少。
在拓跋什翼犍的治下,虽然事情少,但是内部的矛盾还是有的。代国当时有个叫刘务桓的首长,她不幸病死,职位就由他的儿子的阏头继承。阏头不知什么原因就和中央闹崩了,一气之下马上起兵反叛,拓跋什翼犍连打带抚才把他平定下来。
为了绝除后患,什翼犍把阏头连带他的兄弟悉勿祈等十二人遣返到原部落,让他们分别统率阏头部落里的人名。实际上是想让他们互相看不顺眼,自相残杀。阏头自己分到了一批人,就向东迁徙,想个找一块新的地方居住,结果在渡黄河的时候冰碎了,淹死了好多人。阏头由此威信大减,觉得这首长的位置是当不下去了,于是到云中向拓跋什翼犍投诚。悉勿祈顺理成章地吞并了阏头部落。
但是好景不长,一年之后悉勿祈死了,接替他的是他的弟弟刘卫辰。刘卫辰当了六年的首长之后突然造了反。拓跋什翼犍出其不意地御驾亲征,将刘卫辰杀了个落花流水。刘卫辰东躲西藏之余想到了一个办法——向南方的苻坚求援。
结果这招却是引狼入室,秦国将领苻洛、朱彤、张蚝、邓羌率兵二十万来干涉代国内政。南部大人刘库仁支撑不住投降,拓跋什翼犍同年也投了降。
没错,代国就是这样亡的。
代国灭亡,代北之地进入一个过渡期。然而,拓跋什翼犍虽然在亡国之后不久死去,但是却留下了火种,他便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关于拓跋珪有几个传说:一是他生下来的时候室内大放光明,有个太阳在房子里闪耀着光芒;二是他生下来的时候,体重异于其他的皇子皇孙;更令人吃惊的是,就在拓跋珪出生的地方,还长出了大片大片的榆树林。
说到这里大家想必也明白了,这拓跋珪明显异于常人,将来必然是当皇帝的料。就连原南部大人刘库仁都说,光复我们基业的必然是这个人。
在亡国后,苻坚留下刘库仁、刘卫辰来治理代国的遗民。拓跋珪此时就居住在独孤部。到了他十三岁的时候,苻坚兵败淮南,凉州被吕光所占,关中三秦博弈,河北两燕互殴。代北之地,自然而然就归属了刘库仁以及刘卫辰。
刘库仁在这不久之后就被部下慕容文给干掉,留下他的弟弟刘眷管理。刘库仁的儿子刘显又干掉了刘眷,时机成熟后想要把拓跋家的人推开在一边,自己当皇帝。商人王霸把这个消息通知给了拓跋珪,拓跋珪连忙从独孤部跑到贺兰部,赶在刘显之前称了帝。
北魏就是这样建立的。
称了帝之后,双方攻守易势。拓跋珪采用招抚的手段,先后将刘显的部众招降、分化,算是稳定了内部。但是拓跋珪此时也无暇南下谋求进一步发展,魏国国内还有库莫、贺兰、纥突邻、纥奚、叱奴、黜弗等部落需要安定。如果不把他们给打趴下的话,北魏国内无法从部落联盟转化为国家不说,至少在那些酋长们保不住哪一天会落井下石。
巩固政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了将近10年的东征西讨,拓跋珪终于安定了自己的内部。他是时候对外发展了。
可是他得到的消息却是:慕容垂建立的后燕主动来找茬,与自己干上了。后燕本来是与北魏是友邦关系,北魏境内的物资有的是后燕援助的。但是慕容垂灭掉并州的西燕、河南的翟魏之后,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又把矛头对准了北魏。
慕容垂在北部集结兵力,集体攻入了北魏境内,战火一直烧到了平城。拓跋珪率领军队救援,在参合陂与燕军慕容宝部干了一仗,大胜。这一战扭转了北魏、后燕两方的实力对比。拓跋珪于是继续追击,收复了之前的失地。
此时,慕容垂病逝于军中,他的儿子慕容宝即位。慕容宝的才能与慕容垂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拓跋珪感到反攻倒算的时机来了,于是征调国内的精兵进攻后燕。
魏军一举攻克并州、冀州。一连攻下信都、蓟、邺等北方大城市,把后燕活生生打成了南燕和北燕。可以说,慕容垂这把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侵略给了拓跋珪南下的机会。北魏也总算是接收了一块比较富庶的区域。
这次军事行动,也是拓跋珪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次。

在参合陂之战过后,拓跋珪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军事行动。但是拓跋珪在治国之余,又喜欢吃上了一样东西——寒食散。这东西成分复杂,基本上属于Au、Pb、Hg、S、C、Ag的混合物,吃了之后虽然不能保证可以让你成仙,但是的确可以让你上天。
每日嗑药过后,拓跋珪就变得精神失常。有时他几天不吃饭,有时几天晚上不睡觉。这让他变得喜怒无常。常常有个官员奏事奏了一半,拓跋珪突然翻出那人之前的黑历史,然后不由分说就把这个大臣拖出去就地正法。
后来这病愈演愈烈,只要大臣的行为举止稍不留意,拓跋珪就都把他们干掉,罪名丰富多姿。有面部表情管理不佳(颜色变动)、呼吸不均匀(鼻息不调)、走路不认真(步趋失节)讲话讲错(言词差谬)。死的人通通陈列在天安殿面前,百官人人可见。
大臣们朝不保夕,称皇帝是个疯子。只有著作郎崔浩每天陪在拓跋珪左右,这也成为了他受重用的开端。
终于,报应来了。
当初拓跋珪到了贺兰部玩,看见贺太后的妹妹姿色艳丽,于是打算强夺了她。贺太后不同意,人家已经是有夫之妇了,怎么能娶了她呢?拓跋珪说:我有办法。
他派人把那女子的丈夫杀了,自己顺理成章地娶了她。于是生下了清河王拓跋绍。拓跋石是个无赖,喜欢在大街上打劫行人,抢夺财物。另一个皇子齐王拓跋嗣屡次责备他,拓跋绍于是与拓跋嗣结下了梁子。
有一日,拓跋珪迁怒于贺夫人,将她关在了大牢之中,打算找个时间把她一刀干掉。贺夫人情急之下想到了自己的儿子,想让他救自己一把。于是她就派人和拓跋绍说:“你赶快想个办法救救我!”
怎么救人呢?拓跋绍发觉自己劝谏明显是不可行的,这样的话可是会被拓跋珪碎尸万段。他想出了一个极其有效的办法——把拓跋珪给杀了。说干就干,他与几个宦官共同商议之后,就持刀闯进了宫门。接下来的一幕就很戏剧性了了,宫人大吼一声:“有反贼!”拓跋珪惊起,要用佩刀防身,结果什么也没找到。于是宫中人也就“不加阻拦”(估计也是巴不得他死)任由拓跋绍弑君。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崩,年39岁,悄悄说一句,北魏皇帝活到40岁的比东汉还要少。
拓跋绍虽然那年才十六岁,但是还是很成熟。他等到天亮之后,假装宣读皇帝诏书,宣称昨晚拓跋珪服药过多挂了。他最后说:“我有叔父,也有兄弟,诸位大臣想要跟从谁呀?”
百官惊恐,他们知道拓跋珪已经死于非命了。在沉默许久之后才说道:“愿意跟从大王干事!”
拓跋绍高兴地走下了城楼,下面给大臣们发布帛拉拢人心。但是大臣们忽然就不买账了,阴平公拓跋烈当场嚎啕大哭,为拓跋珪举哀;肥如侯贺护甚至已经点起了烽火,号召大家举兵勤王,一日之间便得到了贺兰部以及其他几部的几十万人。
拓跋绍有点心虚,他当务之急的是想要干掉所有可能存在的危险——比如齐王拓跋嗣。这老哥听闻都城政变,连夜赶来平定事变。为了掩人耳目,他白天躲在山中,晚上在一个叫王洛儿的人家里住宿。拓跋绍为了抓捕拓跋嗣可是花了相当大的力气,但每次却又都无功而返。
王洛儿是拓跋嗣在城内外打听消息的使者。在这一晚上,安远将军安同响应了拓跋嗣的劝说,响应起事。
安同的反应很快,拓跋嗣才到城西,安同手下将士早已将拓跋绍五花大绑,连同那几个共同商议的宦官,不由分说直接杀掉。
在政变后的第三天,拓跋嗣正式即皇帝位,成为了北魏的第二位皇帝。
拓跋嗣上台之后,提拔了长孙嵩、安同、奚斤、崔宏、拓跋屈等八人听政,时人称之“八公”。拓跋嗣在即位之后刷新吏治,很快把北魏重新带上了上坡。
拓跋嗣在位期间所干的事,其实就是魏、晋之间的博弈,这件事情我在前面几章的叙述中已经讲过了拓跋嗣是如何与东晋、刘宋交锋的。比如景平年间南下攻取洛阳,就是拓跋嗣最为突出的一次战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