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白术是“补气神器”,煲汤加一点健脾又祛湿

2023-09-24 15:21 作者:脾胃老中医赵国秀  | 我要投稿

广东的朋友大多比较注重养生和饮食营养,因地域气候特点,对“祛湿”这件事比较在意,平时在家煲汤时,汤料中常会用些健脾祛湿的食材或者药材。 其中有一味健脾祛湿的良药——白术,不少朋友经常用错,或者由于不了解白术的特点而没有使用。 古人都说白术是“健脾第一要药”,用对这味药,对想健脾的朋友来说可谓重要。 补气神器白术性温,味苦、甘,归脾经、胃经,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所致的饮食减少、脘腹虚胀、倦怠乏力、呕吐泄泻、痰饮水肿、表虚自汗、胎动不安等。 讲到补气,很多人都只想到黄芪、党参,其实白术也是补气的佳品。 中医里不乏益气补气的名方,其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记载的四君子汤就是益气健脾方药中的翘楚,其中就有白术这味药材。虽然黄芪、党参、白术都可补气,但我认为功效有所差异,黄芪擅长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党参仅益气、健脾、补肺,而白术则擅长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单论补气的力量,当然黄芪更胜一筹,党参益气之力比较平和。但是对于脾气虚夹湿的人,我更常用到白术。 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白术的另一个重要作用——燥湿利水。 燥湿利水脾胃互为表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身体提供营养和能量的任务。但是,脾、胃各自有其生理特性,如脾喜燥怕湿,最怕为湿邪所困。 如果脾(脾为里)为湿邪所伤,那它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就会减弱。不但自己要深受“水湿之害”,也会影响胃(胃为表)的消化功能。 脾胃气虚又被水湿困阻的患者并不少见,在为他们诊治时我常常用到白术这一味中药。 金代医家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一书中记载:“白术能除湿增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强脾胃,进饮食……”一方面,白术能补脾益气,促进脾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白术苦温燥湿利水,水湿得除,脾运才健。 所以说白术是通过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来增加脾的运化功能,而不是仅仅像给轮胎打气似的单纯地充气进去。 不同炮制方法有不同功效炮制,简单来说是中药原料在制成药物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不同的制作方法。 有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方法。目的主要是加强药物效用,降低副作用,便于储藏、服用等。不同的炮制方法,让白术在功效上产生了不同。 临床常用白术分为生品和炮制品两种。 生品即生白术,炮制品有麸炒白术、土炒白术及焦白术三种。 1、生白术,生白术就是将白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捞出,切片,晒干而成。生白术的主要功效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常用于痰饮眩晕心悸、水肿的治疗,生白术重用还用治脾气虚之便秘。 生白术虽有健脾通便的作用,但临床使用生白术运脾通便治疗便秘,有几点要注意。 ① 白术运脾通便必须使用生品,因为只有生白术才兼具运脾与濡润两种功效,而炒白术和焦白术是健脾止泻用的,南辕北辙,不可不知; ② 白术运脾通便需要用中到大剂量,少至20克、30克,多至60克、90克,甚至更多,否则效果较差; ③ 白术运脾通便必须联合各种药材使用,而不是仅用生白术一味,同时必须辨证论治,随证治之,如脾虚不运者宜联合补中益气汤,阴津亏虚者宜联合增液汤。 2、麸炒白术,白术苦燥利湿,经过麸炒过程,燥性更强,所以燥湿利水力度更大,对于大便溏烂或者久泻的患者来说,我更多用麸炒白术。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麸炒过程可使白术的内酯增加,减少其中的挥发油对肠道的刺激,增强止泻的功效。 3、土炒白术,土炒白术是用灶心土炒制而成,是燥湿止泻的良药,有培土(补脾)止泻的强大功效。很可惜的是,现在中药饮片厂已很少炮制加工土炒白术了,因为很难找到灶心土。 4、焦白术,焦白术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常用于脾虚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胀纳差,大便稀烂。 一般多与炒鸡内金、炒神曲、炒谷芽、炒麦芽同用,可以起到消食滞、开胃口的作用。 健脾补气食疗方:党参白术陈皮汤。材料 2人份 党参 20克,白术 20克,陈皮5克,猪瘦肉300克。 做法:先将猪瘦肉焯水,将党参、白术、陈皮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后,文火熬1小时,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补气,燥湿利水。适合人群 用于治疗脾气虚夹湿所致的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等症状。党参味甘、性平而能益气,可以健补脾胃。白术协助党参健补脾胃之气,还可以利用白术的苦温特性,健脾燥湿,健运脾气。 此方配伍燥湿且健脾的陈皮,既可以协助白术健运脾气,又可以利用它的特性,苦温燥湿,同时使党参、白术补而不滞,适合脾气虚兼有湿困的人当作日常调理的汤水食用。

白术是“补气神器”,煲汤加一点健脾又祛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