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题为什么要有不同的解
读书的时候,对一道数学题有多个解这个问题,一直不太能理解。面对考试,知道一种解法就够了,何需要多个解。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问题是存在也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的。比如我最近在琢磨的一个问题:如何知道家用电器,特别是电风扇,是否处于运行状态(要求不能改造设备本身,只能外挂传感器)。
这个问题,我实验了包括以下可能的解决方案:
=================================
超声波 基本失败 返回的数据毫无规律性
震动传感器 基本失败 风扇运行时的震动不足以触发普通的震动传感器
双温度温差法 效果不明显 可以检测到风扇运行时存在温差,但是该温差小于等于传感器自身误差
声音传感器 成功 没想到声音居然比较好用
红外循迹传感器 成功 把小车上的部件拆下来,在电风扇上有奇效
==================================
尽管对这个问题,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但是不同的答案意义是不同的。比如温差法在检测电风扇转动的时候效果不好,但检测空调却效果好(但需要两个传感器,增加了系统复杂性);声音传感器的精准度不如红外,但是在空调这样没有叶片转动的情况下,却更好用。
这个问题或许能给我们这样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多个解决方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它们让我们有机会挑战传统思维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探索问题。因此,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注重寻找最优解,更要开放思路,尝试多种解决方案,以便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