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记64 | 《一句顶一万句》: 寻找「说得上话」的人

2022-12-19 19:16 作者:伽林公园GalenPark  | 我要投稿


读这本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刘震云作为嘉宾参加了《脱口秀大会5》第8期的录制,李诞在节目中推荐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大家即使没听过刘震云,也应该看过他作品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比如电视剧《一地鸡毛》,电影《手机》、《我不是潘金莲》等。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出版于2009年,并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书中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初在河南延津开始的故事,被人们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


中主角叫罗长礼。


罗长礼本不叫罗长礼,本叫吴摩西;吴摩西本不叫吴摩西,本叫杨摩西;杨摩西本不叫杨摩西,本叫杨百顺。


杨百顺家里是卖豆腐的,可是他却不想跟着父亲卖豆腐。于是杨百顺从家中跑了出来,为了生计,他跟别人学过杀猪,染过布,但这些行当都是为了生计,他不喜欢,自然也做不长久。


延津有个意大利传教士,大家都叫他「老詹」。还是为了营生,杨百顺成了老詹的教徒,随后改名吴摩西。后来吴摩西又先后做过砍竹子,挑水,种菜等营生。种菜期间恰巧有人说媒,便答应下来,倒插门嫁给馒头铺的吴香香,改名吴摩西。


中间又经过了一系列的事情,几十年后,吴摩西改名为罗长礼。罗长礼本是罗家庄一个卖醋的,但他因为喊丧出名,成了杨百顺小时候的偶像,最后也成了杨百顺自己名字。


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老杨、老马、老段、老万、老裴......如果感兴趣读这本小说的话,下面这个链接中是一位网友画的人物关系图,可能会帮到你理清故事脉络。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93212/answer/130423247)


书中围绕孤独而展开,又以孤独为结束。杨百顺不停地寻找营生,也在不停地寻找「说得上话」的人。


不只是杨百顺,每个人都在寻找和自己「说得上话」的人。对于「说得上话」的人,一句话能顶一万句话;对于「说不上话」的人,说再多也没用。


不管朋友还是亲人,只要能「说得上话」,人就亲了。


杨百顺的父亲老杨觉得赶大车的老马能「说得上话」,遇事就找老马商量,可老马却没拿老杨当朋友。后来老杨瘫痪在床,老段对他说:


“我不是说这事,是说这理。不拿你当朋友的,你赶着巴结了一辈子;拿你当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当时集上的人都烦你敲鼓,就我一个人喜欢听。为听这鼓,多买过你多少碗凉粉。有时想跟你多说一句话,你倒对我爱搭不理。”


杨百顺和父亲老杨说不上话,尤其是自己知道了父亲为了让自己的哥哥杨百利去读私塾而不让自己读的时候。于是杨百顺逃离杨家,经人介绍去学了杀猪。后几经辗转,成了意大利传教士老詹的教徒,改名杨摩西。


杨百利的私塾也没读下去,后来跟「说得上话」的牛国兴一起「喷空」了一段时间又和牛国兴闹翻了。牛国兴有些舍不得杨百利,想去劝杨百利留下,却发现杨百利早已找了下一份营生,坐上车和机务段的老万聊的眉飞色舞。


杨摩西改名为吴摩西是在入赘嫁给吴香香以后,吴摩西与吴香香说不着,但与巧玲说得着。巧玲是吴香香五岁的女儿,巧玲与吴香香顶嘴,与吴摩西不顶嘴,后来吴摩西便跟巧玲熟悉起来。吴摩西还总跟银饰铺的老高说自己的窝心事儿,虽然老高没能解决,但有人听着,也让吴摩西心里畅快不少。


有一天吴摩西发现吴香香背着吴摩西跟邻居老高好上了,而且跟老高有说不完的话。


被吴摩西发现了之后,吴香香跟老高私奔了。吴摩西去找,好不容易找到了,吴摩西看见在火车站台做小生意的吴香香和老高相互依偎在一起,你一口我一口的吃着烤白薯。吴摩西发现,不是自己没出息,也不是自己不会说话,而是自己不是对的人。于是吴摩西转过身子,回了客栈。


唯一让吴摩西恼火的是,一个女人与人通奸,通奸之前,总有一句话打动了她。这句话到底是什么,吴摩西一辈子没有想出来。


吴摩西不明白,但牛爱国明白。


吴摩西在找吴香香和老高的时候,把巧玲弄丢了,巧玲被人从河南卖到山西。后来,巧玲嫁给了牛家庄的牛书道,生的第二个孩子叫牛爱国。


牛爱国和自己的老婆庞丽娜也说不上话,却发现庞丽娜跟西街摄影城的小蒋有了奸情,而且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后来小蒋的老婆发现了,小蒋带着庞丽娜私奔了。牛爱国去找,却在沧州的“老李美食城”跟老李的老婆章楚红好上了。夜里牛爱国和章楚红说完一段,要睡了,一个人说:“咱再说点别的。”


另一个人说:“说点别的就说点别的。”


牛爱国这才理解了自己的老婆庞丽娜跟西街摄影城的小蒋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


有话可说的还有老曹的老婆和巧玲。巧玲被卖到山西之后变成了老曹的女儿,但老曹的老婆跟老曹脾气不对付,两人吵了一辈子架,也跟巧玲吵了半辈子架。但老曹老婆到七十岁之后,突然不跟人吵了,经常跟巧玲说话。说着说着困了,要睡了,老曹的老婆说:“妮,咱再说点别的。” 巧玲说:“说点别的就说点别的。”


小时候能「说得上话」,不一定长大了就「说得上话」。年轻的时候「说不上话」,不一定年老的时候就「说不上话」。找「说得上话」的人,就是找和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可人是会变的,「说得上话」的人也就会变,「说得上话」的人变了,人就得再去找其他「说得上话」的人。


这大概就是刘震云笔下的孤独。


书中还有些话说得很有意思,摘录下来放在这里:
1.不拿你当朋友的,你赶着巴结了一辈子;拿你当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
2.患难之交可以做朋友,咋能做师徒呢?
3.有活儿干就不能叫累,没活儿干等活儿的时候,才叫累呢。
4.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5.一场病看下来,前后花了半年时间,百里之内的药堂。算是跑遍了。本是一泡痢疾,蚂蚁般的事,最后拐了几道弯,变成了一头大象;本为图省事,反倒多花出去几十倍的工夫,几十倍的钱。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学记64 | 《一句顶一万句》: 寻找「说得上话」的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