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战国家族史:武田家

2022-12-09 15:24 作者:早苗庵宗瑞  | 我要投稿

战国早期的武田家


甲斐国的武田家,一直都是日本战国时代人气非常高的几个家族之一。武田家的祖先是清和源氏出身的武士源义光的后裔,原本居住在常陆国那珂郡武田乡,便以“武田”作为苗字。平安时代末期,武田家迁居至甲斐国,成为甲斐国的一大势力。

“源平合战”期间,武田家举起打倒平家的大旗,“甲斐源氏”与源赖朝的“镰仓源氏”、木曾义仲的“信浓源氏”并列当时的几大势力。到了镰仓幕府时期,武田信光因为在“承久之乱”时立下战功,受封安艺国守护,武田家的嫡流便迁移到了安艺国。南北朝时代,日本再度发生动乱,当时甲斐国的守护由武田家的庶流“石和武田氏”出任,不过石和武田氏在内乱中支持镰仓幕府,因此也走向了没落。北朝室町幕府的建立者足利尊氏不愿让甲斐武田家衰弱,便任命武田氏嫡流安艺武田氏出身的武田信武返回甲斐国,出任甲斐国守护,武田信武便是战国时代甲斐武田氏的祖先。

室町时代中期,甲斐国守护武田信满参加了上杉禅秀掀起的战乱,被幕府讨伐,最终在木贼山(天目山)自尽而死。武田信满死后,信满之子武田信重、武田信长,弟弟穴山满春担心遭到追讨,纷纷逃离了领国,甲斐国出现了“守护不在”的局面,武田家也差点因此灭亡。

当时的甲斐国属于关东公方的管辖之下,关东公方足利持氏一直都有僭越的野心,在武田一族逃亡之后,足利持氏任命亲近自己的国人逸见有直出任甲斐国守护,引起了室町幕府的警觉。在这样的情况下,幕府将军足利义持下令让在高野山隐居的穴山满春还俗,以“武田陆奥守信元”的身份返回甲斐国出任守护,并且命令信浓国守护小笠原政康对其进行支援。

可惜的是,武田信元来不及镇压甲斐国的动乱就英年早逝,武田信元早年曾指定武田信长为继承人,但是因为武田信长曾经加入过上杉禅秀一方作乱,因而不被幕府接受,最终武田信元迎接了武田信长之子伊豆千代丸为养子。从名字便可以看出,伊豆千代丸尚且是个小孩,根本不足以镇压甲斐国的反对派,因此其父武田信长偷偷返回了甲斐国,协助儿子打理政务。此后,关东公方足利持氏不满自己麾下的甲斐国被亲幕府势力占据,便出兵甲斐国击败了武田信长,武田信长也因此前往镰仓臣服,正式出仕关东公方。

然而,在武田氏、逸见氏内斗期间,甲斐国的跡部氏却在国内崛起。跡部氏原本是信浓国伊那郡的国众,在武田信元返回甲斐国时奉命协助武田家,因而举家迁入甲斐国居住,受到武田家重用。此时武田、逸见打得两败俱伤,跡部氏便大有下克上的倾向,威势盖过了武田家家督伊豆千代丸,武田信长虽然再次从镰仓返回甲斐国支持儿子,但是却在内战中战败,父子二人流亡他国,甲斐国落入跡部氏的手中。

永享十年(1438年),幕府将军足利义教与关东公方足利持氏对立,“永享之乱”随即爆发。为了讨伐关东公方,足利义教命令武田信重(武田信满之子、信长的哥哥)回归甲斐国出任守护,但是武田信重也没能完成幕府的任务统一甲斐国就早逝了,死因不详,据传是在攻打穴山氏期间战死。武田信重之子武田信守和父亲一样短命,继承家督之后没几年就去世了,留下年幼的儿子武田信昌继任家督。

武田信昌出任家督时,武田家的实权被守护代跡部明海、跡部景家父子掌握,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武田家也将如同室町幕府的其他守护家族那样,沦为“下克上”时代的牺牲品。不过,武田信昌却是个不服输的人,虽然他生活在守护代的阴影之下,但是却一心想要复兴武田家。从十一岁开始,武田信昌就率领支持武田家的国众与跡部氏交战,内战持续了近十年,直到宽正六年(1465年)七月跡部景家灭亡为止,武田家才真正统一了甲斐国,摆脱了守护家没落的命运。

武田信昌是武田家的中兴之主,对武田家来说意义非凡,直到武田信玄、武田胜赖时期,武田家都有下赐武田信昌名字中的“昌”字给家臣的传统。虽然在统一甲斐国的两年之后日本就进入了战国时代,关东也陷在“享德大乱”的内战中,但是甲斐国在武田信昌的统治下却异常和平,除了文明四年(1472年)甲斐国被信浓国众入侵以外,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乱,同当时的日本比起来反而有些格格不入。当然,因为甲斐国没有卷入战国时代的战争中,武田信昌一直都是以“守护”的头衔统治甲斐国,所以导致武田家的“战国大名化”要比其他家族晚上许多。

延德三年(1491年)四月,伊豆国主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去世,三个月后足利政知长子足利茶茶丸发动政变,杀死了继母円满院与异母弟弟润童子,夺取了堀越公方之位。足利茶茶丸在这之后与山内上杉家缔结同盟,同扇谷上杉家对抗,这次的政变也影响了甲斐国的局势。

次年(1492年,延德四年,是年改元明应元年)六月十一日,武田信昌之子武田信绳发动政变,逼迫父亲让出家督之位,前往落合隐居。武田信昌在甲斐国内威望很高,被迫前往落合以后,他指定次子油川信惠为继承人,号召甲斐国众起兵讨伐武田信绳,甲斐武田家分裂,甲斐国也因此进入了战国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旧说之中武田信昌、信绳父子对立的原因是因为武田信昌宠爱次子,想要废长立幼导致,但是近年的研究却认为甲斐国的内乱是被堀越公方的动向所影响的。亲近幕府方的甲斐武田家一直都是支持幕府派往关东的堀越公方,但是足利茶茶丸发动政变以后,武田信昌便不再支持堀越公方,反之,其子武田信绳选择了继续与堀越公方同调的路线,父子二人也因为政见不合产生对立。这点从武田家内战后的局势可以看出,亲近幕府的骏河国、信浓国都对甲斐国派出军队,支援武田信昌,反之和堀越公方结盟的山内上杉家则站在了武田信绳的一方。

明应二年,细川政元在京都发动政变,废黜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材,拥戴足利政知之子足利义澄出任幕府将军。由于异母兄足利茶茶丸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円满院、胞弟润童子,因此今川家的家臣伊势宗瑞(北条早云)在得到室町幕府、今川家的支持之后发兵伊豆国,攻陷了堀越御所。足利茶茶丸被迫逃亡甲斐国,接受武田信绳的保护,继续指挥南伊豆的国众与伊势宗瑞作战。

为了讨伐足利茶茶丸,伊势宗瑞多次率军侵入甲斐国,与武田信绳交战。武田信绳也不甘示弱,与足利茶茶丸方的南伊豆国众、山内上杉家结成了“宗瑞包围网”,试图帮助足利茶茶丸夺回伊豆国。

然而,不久之后的明应七年(1498年)八月,东日本发生了以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的海底为震源的大地震(明应大地震),这场地震引发的海啸让南伊豆国众损失惨重,甲斐国也因为地震的袭击遭受了巨大损失。内战的双方武田信昌、油川信惠与武田信绳都难以维持战事继续,甲斐国的住民也都认为这场地震是上天看不惯武田家父子、兄弟内讧降下的天罚,使得武田家的父子兄弟不得不坐下和谈。

和谈的结果,是武田家的家督、甲斐国守护职依旧让武田信绳出任,作为条件武田信绳必须将庇护下的足利茶茶丸引渡给武田信昌一方,也就是交给伊势宗瑞处置。表面上武田家重新恢复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局面,然而这场被外力(地震)给强行中止的内战却在甲斐国埋下了深深的祸根,甲斐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

幸运的是,在武田信昌之后,甲斐武田家又出现了一名英杰,在他的统治之下,甲斐国再次归为一统。不仅如此,甲斐武田家也在这个人的率领之下,走上了战国大名化之路。


武田信虎的中兴


永正二年(1505年),武田家的中兴之主武田信昌去世,两年之后,武田家家督武田信绳也撒手人寰,武田家由武田信绳之子武田信直继承。以往认为武田信直出生于明应三年(1494年),时年十四岁,而近年的研究则认为武田信直可能出生于明应七年(1498年),时年仅十岁而已。年幼的武田信直出任家督后,叔父油川信惠欺侮侄子年轻,再度掀起了内乱,连甲斐国都留郡的有力领主小山田氏都加入了油川信惠的一方作乱。

武田信直和爷爷武田信昌一样,并不是一个好欺负的人,他亲自率领武田军与叛军交战,在永正五年(1508年)十月杀死了油川信惠、岩手绳美两个叔叔,连油川信惠的子嗣也全部被处死。十二月,武田军侵入都留郡与小山田军交战,阵斩小山田家家督小山田弥太郎为首的诸多小山田一族与重臣。永正六年秋季,武田信直再度率军侵入都留郡,小山田军再次大败,由于冬季下起了大雪,武田军难以继续作战,因而最终武田信直将妹妹嫁给了小山田家的新任家督小山田越中守信有,两家达成了和睦。

不过,虽然武田信直平定了“油川信惠之乱”,但是此时的甲斐国因为先前武田信昌、武田信绳父子对立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例如武田氏一族出身的河内穴山氏,家督穴山信悬因为在武田、今川两家摇摆而被儿子穴山清五郎刺杀,之后穴山清五郎又被兄弟穴山信风杀死,并且投靠了今川家。除了穴山家以外,甲斐国西部的大井信达也依靠着今川家的支持在永正十二年(1515年)十月举起反旗,武田军在攻打大井氏的居城富田城时陷入了城边的深田之中,行动不便,导致在遭到大井氏反击时惨败。同时,今川家为了支援大井氏,也派出军队侵入了小山田家的领地。幸而武田信直没有因为一两次败仗而气馁,在他的反击之下,今川家无法在甲斐国立足,最终武田家与今川家、大井家议和,武田信直迎娶了大井信达的女儿(瑞云院)为正室夫人。此后,武田信直相继又降服了今井氏等国众,初步稳定了甲斐国的局势。

在此期间,日本各地新兴起了一批战国大名,战国大名为了推动领国一元化统治,通常会实行“城下集住”政策,也就是将国众们集中迁居到一座城池的城下町居住,将国众剥离各自的领地,防止出现割据一方情况的政策。武田家由于在武田信昌时代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因而一直都是以守护大名的姿态统治甲斐国,武田信直为了改变现状,下令废掉了父祖时代的守护馆川田馆,在甲府修筑新的居馆“踯躅崎馆”,命令国众们迁居到此地。国众们自然乐得做土皇帝,对武田信直的城下集住政策非常不感冒,武田信直下令之后,大井信达、今井信是、栗原信友等人逃离甲府返回领地,随即掀起叛乱。不过,此时的武田信直已经对国众们形成了绝对的优势,这一次叛乱并未持续多久,仅仅一个多月后国众们的联军就被武田信直击垮。值得一提的是,武田信直在对付国众们时,大量使用了“足轻”部队作战,这些足轻都是甲斐国的各个村落、町街里召集来的下级武士、百姓等等,使用长枪结成方阵作战,战斗力非常之高。

大永元年(1521年),武田信虎在朝廷运作,叙任从五位下左京大夫,同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武田信虎”。同年九月,骏河今川家派遣家臣福岛氏侵入甲斐国,武田军先败后胜,在上条河原击败了今川军,杀死许多福岛氏一门。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武田信虎的嫡子胜千代也在踯躅崎馆的的诘城要害山城出生,虽然通说中说“胜千代”是武田信虎为了纪念击败今川家而取的名字,但是实际上这个名字是武田家嫡流代代相传的小名。

击败今川军以后,武田信虎分别前往甲斐国的身延山与富士山游玩,这两座山既是甲斐国的圣山,又位于穴山家、小山田家的领地内,武田信虎此举意味着在向世人宣告自己甲斐国国主的身份。在此之后,虽然甲斐国内还陆续有一些战乱,但是武田家的主要敌人已经由甲斐国众,转向别国的国众了。

大永四年(1524年),扇谷上杉家与山内上杉家议和,随后扇谷上杉家家督上杉朝兴邀请武田信虎出兵关东,一同对付在关东新兴的北条家。三月,武田信虎率领一万八千人的军势侵入关东,于七月二十日夺取了北条家的岩付城。北条氏纲为了缓解压力,不得不与武田信虎议和,同时奉上一千贯铜钱作为礼金。

返回领国之后的武田信虎继续着自己的扩张政策,北边侵入信浓国与诹访郡的诹方家交战,南边则持续与北条家、今川家两家作战,甲斐国及周边的局势一直维持到了天文五年(1536年)为止。天文五年三月十七日,今川家家督今川氏辉突然暴毙,之后今川氏辉的弟弟栴岳承芳与玄广惠探掀起了争夺家督之位的内战。栴岳承芳与师父太原雪斋同武田家缔结了盟约,使得武田信虎在这次内乱中站在了栴岳承芳一方,最终取得胜利。栴岳承芳在这之后还俗取名为今川义元,还迎娶了武田信虎之女为正室夫人,曾经是世仇的武田家与今川家摇身一变变成了盟友。

稳固了后方以后,武田信虎的目光继续盯向了信浓国。天文九年(1540年),武田信虎将女儿嫁给诹方家家督诹方赖重,与诹方家缔结同盟,随后又率军侵入信浓国佐久郡,一日之内接连攻取了三十六座城池。次年,武田军侵入小县郡,驱逐了当地的领主海野栋纲、真田幸纲,将势力扩张到了此地。令人意外的是,在同年的六月,武田信虎前往骏河国探望女儿女婿时,嫡子武田晴信与武田家的家臣们一同将武田信虎给流放了。

武田信虎时代,武田家才真正摆脱了守护大名的身份,从而开始向战国大名转化。除了上述的“城下集住”政策外,武田信虎时期的武田家还开始将“栋别役”给常态化。“栋别役”本是室町时代的守护大名,为了修复寺社、守护馆等建筑而征收的以房屋数量为单位的临时赋税与徭役,分为“普请役”与“栋别钱”,其中“普请役”就是服徭役,而“栋别钱”就是征税。不过到了战国时代,例如今川家、北条家等战国大名早已将“栋别役”作为定期征收的赋税,而武田家到了武田信虎时代才开始改革税制,直到武田信玄(晴信)时代才逐步完善,比其他家族晚上好几十年。

武田家的战国大名化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政策看出,那就是废除寺社的“检断不入”特权。在室町时代,一些势力较大是寺社在幕府将军处获得“守护使不入”的特权,也就是指守护派出的追捕犯人的“检断使”不能够进入寺社领地搜查。各国的守护们为了拉拢领国内的寺社势力,通常也会给寺社颁布这项特权,武田信虎早年也是如此。不过,“检断不入”很容易造成寺社在大名的领国内形成一个个独立王国,这对战国大名的一元化统治非常不利。因此,在武田信虎晚年给寺社颁布的权利许可之中,武田信虎不再认可寺社的“检断不入”特权,此举意味着在战国大名武田家的领国之内,武田家拥有最高的公仪权力。

成功促使武田家转变为战国大名的武田信虎在被流放时只有四十多岁,在骏河国隐居之后,武田信虎从女婿今川义元处拜领了领地。从山科言继在弘治三年(1557年)前往骏河国参加和歌会时,当时武田信友(武田信虎之子,推测在被流放后于骏河出身)、富樫二郎(加贺国守护富樫一族)都出席了和歌会,坐席还在今川家一门众以上来看,说明二者是被今川家以守护家家格看待的,而出仕了今川家的武田信虎、武田信友、武田信尧祖孙三代,也开创了同武田信玄这一支完全不同的“骏河武田家”。

隐居期间的武田信虎经常往返于京都与骏河国之间,不但以“大名”身份出仕了幕府将军足利义辉,成为幕府的重臣,甚至与细川家重臣三好政长交上了朋友。三好政长将名刀“左文字”赠予信虎,信虎返回骏河国又将此刀转赠给女婿今川义元,最后在桶狭间合战时被织田信长缴获。值得一提的是,《甲阳军鉴》、《松平记》记载武田信虎在武田家侵略骏河国前夕调略今川家家臣而被今川氏真驱逐,不过永禄九年(1566年)以后,直到今川家灭亡为止,武田信虎都呆在京都,并且骏河武田家的领地也未被没收,所以信虎与信玄勾结图谋今川家这件事很可能只是后世的创作而已。

信长上洛以后,武田信虎出仕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昭(足利义辉的弟弟),由于武田信虎在幕府的地位很高,又与朝廷的公卿们关系很好,所以武田信玄在此期间也与父亲修复关系,希望利用父亲的人脉给武田家谋取利益。

元龟四年(天正元年,1573年)二月,足利义昭举兵与织田信长敌对,这时他想起手下还有一员老将武田信虎,便派遣武田信虎前往近江国甲贺郡,与六角家一同袭扰岐阜城至京都的通路。不过,足利义昭的举兵很快就被挫败了,武田信虎没有选择与六角家一同行动,也没有前往纪伊国继续追随足利义昭,而是在听说儿子武田信玄去世的消息后,想要返回老家甲斐国。

不过,孙子武田胜赖却有些担心武田信虎返回甲斐国以后,武田一族会转而亲近信虎,对自己的地位形成威胁,因而他最终没有允许爷爷返回甲斐国,而是让他在自己的故地高远城居住。高远城是武田胜赖回归本家前的根据地,城内多是胜赖的亲信,恰好可以起到监视武田信虎的作用。

天正二年(1574年)三月,武田信虎在信浓国病逝,从天文十年被流放开始,这位给战国大名武田家的家业奠基之人,至死都没能返回甲斐国。


巅峰时代的武田家


大永元年(1521年)十一月三日,当时武田家正在抵御今川家的侵攻,武田信虎的妻子在踯躅崎馆的诘城要害山城避难期间生下了嫡子武田晴信。

武田晴信从小就被武田信虎当做继承人培养,武田信虎先后为其迎娶了扇谷上杉朝兴之女(难产去世)、公卿三条公赖之女为正室夫人。不过,在天文十年(1541年)六月时,武田晴信却与家臣们一同将正当壮年的父亲给流放了。

在旧说之中,武田信虎被流放的原因是因为他宠爱次子武田信繁,想要废掉嫡子武田晴信的继承人之位,所以导致了这场政变。然而,实际上武田晴信作为武田家的继承人,从武田信虎为其迎娶公卿三条公赖的女儿等来看,实在是没有废长立幼的理由的。除此以外,《胜山记》记载当武田信虎被流放以后,甲斐国自上而下都感到欣慰,并且武田家的这次父子内讧也没有像其他家族那样分裂,说明武田信虎被流放的原因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那么,为什么武田家的家臣们要流放让武田家蒸蒸日上的武田信虎呢?这大概是因为武田信虎的穷兵黩武政策所致吧。在武田信虎被流放的前一年,即天文九年时,甲斐国曾遭到台风的袭击,导致这年农作物欠收。紧接着,第二年甲斐国闹起了饥荒,根据《胜山记》的描述,这次的饥荒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大灾荒。

在中世纪的日本,如果领国遭遇灾荒的话,迷信的领民会认为这是领主不德所致,例如后来北条家在遭遇饥荒之后,北条氏康也引咎隐居,将家督之位让给儿子北条氏政,同时颁布德政令,免除领民债务等等以恢复民生。反观武田信虎,在天文九年的台风、天文十年的大饥荒时,他非但没有“罪己”、颁布德政令,反而还不顾领内民生凋敝,不断地发兵攻打信浓国,加重了领民的负担。

虽然后来上杉谦信以“流放亲生父亲”来指责武田信玄(晴信),但是在这次流放武田信虎的行动中,武田家没有任何一个家臣站在武田信虎的一方,说明这次事件的主谋不仅仅是武田晴信一人,而是武田家全体家臣团结一致发起的政变。在流放武田信虎以后,武田晴信立即颁布了“一国平均安全”的命令,暂时停止了战争,甲斐国的民众们纷纷奔走相告,庆祝改天换日。

武田家的政变让海野栋纲、真田幸纲等人看到了机会。这年七月,山内上杉家为了支援海野氏、真田氏返回旧领,出兵信浓国,诹访郡的诹方赖重作为武田家的盟友率军出击。不过,由于山内上杉家势力强大,诹方赖重单独与山内上杉家达成和睦,导致武田家的领地被上杉家占领,这使得武田晴信指责诹方家背盟,两家因此断交。次年武田军侵入诹访郡,灭亡了诹方大祝家。

不过,这个月也发生了一件幸运的事情,那就是北条家的家督北条氏纲去世,其子北条氏康继承了北条家。一般来说,在家督更替之际,家族通常会有两条路可走:1、继承前任家督的路线。2、单独开创自己的路线。北条家由于要应付山内上杉家、扇谷上杉家,因此当武田晴信派出使者以后,武田、北条两家很快就达成了和睦。不过,武田家的另外一个盟友今川家却与北条家因为骏河国河东的领地打得不可开交,为此,武田晴信作为中介调解两个盟友,最终让北条家与今川家也达成了和睦,之后三家互相联姻,缔结了同盟,此即著名的“甲相骏三国同盟”。

稳定了后方的武田晴信继续父亲武田信虎的战略路线,不断地对信浓国发起侵攻。武田家先后平定了诹访郡、佐久郡、上伊那郡,而后又侵入安昙郡、筑摩郡与小笠原长时、北信浓的村上义清等作战。

天文十七年(1548年)二月,武田军在上田原与村上义清展开激战,武田家重臣板垣信方、甘利虎泰战死,武田家大受打击。趁着武田家元气大伤的局势,小笠原长时动员起信浓国的军势想要反击,结果在盐尻峠被武田军打得大败而归。从这场合战可以看出,武田晴信作为武田家的家督,并不会被一、两场合战的胜败所影响,在关键的时刻总能做出非常正确的判断,这也是后来的武田胜赖所不具备的能力。

武田家与村上义清的战争异常艰苦,上田原合战的两年后,武田晴信再度率军包围了信浓国小县郡的户石城,结果在攻城未果撤军时被村上军反击,再度惨败。幸而在侵攻小县郡期间,武田晴信赦免了小县郡的国众真田幸纲,命其返回本领,以“信浓先方众”的身份参与武田家的攻略。真田幸纲就是旧说中的真田幸隆,也就是真田昌幸的父亲、真田信之、真田信繁的爷爷,虽然电视剧喜欢将真田幸纲塑造成武田家重臣的形象,但是实际上真田幸纲只是武田家的一员城将,根本达不到家老的位置,真正让真田家成为武田家家老得是真田幸纲之子真田昌幸出任家督时的事情了。

真田幸纲十分擅长计策,在他的调略之下,户石城兵不血刃落入武田家手中,随后武田军继续攻打村上义清的居城葛尾城,逼得村上义清北逃越后国,依附越后国的战国大名长尾景虎去了。村上义清逃亡后,村上家麾下的屋代、香坂、室贺等国众纷纷归降武田家。

除了北信浓的大胜以外,武田家在这期间还攻略了木曾郡的木曾氏、下伊那郡的知久氏,甚至连美浓国的远山氏都成为了武田家的家臣。不过,远山氏在这时候属于斋藤家、武田家的“两属家臣”,身份比较特殊。

基本平定信浓国后,武田家与越后长尾家的领地接壤,二者也因为边境问题产生交锋,武田家修筑了海津城作为防御长尾家的据点,长尾家也修筑了饭山城用来防御武田家。长尾家的家督长尾景虎就是后来的“上杉谦信”(下文统称上杉谦信),十分骁勇善战,被后人神化为“军神”一样的形象。

长尾家与武田家在信浓国川中岛一带多次展开合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永禄四年(1561年)的第四次川中岛合战,此战中武田信玄(即武田晴信)的弟弟武田信繁、重臣山本菅助等都战死,武田军也遭受了重大损失。不过,武田家、上杉家(长尾家)围绕北信浓的战争频率在第四次川中岛合战后逐渐减少,武田家转而侵入关东的上野国,支援北条家与上杉家作战。

永禄八年(1565年),武田信玄转变了外交策略,与尾张国的大名织田信长缔结了盟约。相对的,昔日的盟友今川家在今川义元死后江河日下,再加上与上杉谦信的战争陷入僵局,武田信玄便决定拿盟友今川家的领地下手。永禄十一年(1568年)十二月,武田信玄与德川家康结盟,一同对今川家的领地发起攻击,今川家的家督今川氏真逃往远江国悬川城躲藏,后来又流亡相模北条家。

夺取骏河国以后,贪得无厌的武田信玄觊觎起了原今川家领地的另外两个分国——此时在德川家麾下的远江国、三河国,因而武田家、德川家很快就变成了敌人,武田信玄也在元龟三年(1572年)年末率军出阵,攻打德川家的领地。由于武田信玄的西进没有通知盟友织田信长,因此武田家、织田家的盟约也就此告吹,织田信长给德川家派出了援军,但是织田·德川联军却在三方原合战中被武田军击败。然而,武田信玄的天命却也到此为止了,次年四月,武田信玄旧病复发,在撤军返回甲斐途中于信浓国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武田家在武田信玄时代逐渐走向鼎盛,虽然信玄时代武田家的领地没有武田胜赖出任家督时的大,但是信玄时代的武田家才是真正的指哪打哪,到处得罪人还不怕别人报复的嚣张年代。

前篇文章有提到,武田信虎统治武田家时,武田家完成了战国大名化的进程,而武田信玄时代则进一步地完善了政策,武田信玄制定了分国法《甲州法度之次第》,此举说明武田家在自家领地内,推行了自家制定的《甲州法度》分国法,确定了武田家最高公仪的地位。除此以外,武田信玄进一步地完善了武田家的税制改革,将“田役”与“栋别役”作为固定税收,还对武田家的领地进行检地,以便更好地统治分国。

然而,让武田信玄没有想到的是,织田信长在信玄死后不断地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促使了武田家灭亡的吹哨人。


武田家灭亡


在武田信玄死后,继承武田家家业的是武田信玄的四子武田胜赖。武田胜赖的母亲是诹方大祝家的诹访赖重之女,由于他是庶出,所以早年间对武田胜赖的记载并不多。

成年之后的武田胜赖继承了高远诹方家,为了区分嫡庶关系,武田胜赖并没有拜领武田家的通字“信”字,而是取名为诹方胜赖。永禄八年(1565年),武田家的继承人武田义信因为谋反被武田信玄废掉了继承人之位,不久后郁郁而终。武田家的长子被废、次子是盲人、三子早夭,按照长幼顺序,本是四子的武田胜赖便成为了武田家的继承人。

在《甲阳军鉴》中,武田信玄临死前并未传位给武田胜赖,而是传给了武田胜赖之子武田信胜,武田胜赖只能以家督“阵代”的身份暂时管理武田家。这其实是不对的,《甲阳军鉴》是江户时代创作的史料,许多内容与一次史料中有许多矛盾,并且这本书的作者不知道为何仿佛与武田信虎、武田胜赖爷孙有着刻骨仇恨,在书里这对爷孙一个是变态杀人狂,一个是自恋自大狂。

武田信玄在西进以前就曾为武田胜赖向幕府将军足利义昭请求赐字与官途,为其继承人身份铺路,胜赖继承家督以后,北条家、本愿寺等武田家盟友也给武田胜赖去信,祝贺他继承家督。后来穴山信君在祭奠去世母亲的法会上,也在法语里提到武田胜赖是“本州太守”,“太守”指的就是甲斐国守护,这就说明武田胜赖并不是什么“阵代”,而是名副其实的家督。当然,有人要是觉得北条氏政、本愿寺显如、穴山信君就是个打仗的,懂个P的武田家,那就当我上面的话没说过。

武田胜赖继承家督时,日本的局势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织田信长在这一年相继流放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昭,灭亡了浅井家、朝仓家,将年号从“元龟”改为了“天正”,摆脱了“元龟争乱”的困境。其次,武田信玄去世的谣言满天飞,连爷爷武田信虎都在听了这个谣言后跑回了信浓国,武田家的敌人德川家康自然也不放过这个机会发起反攻,甚至将武田信玄生前最后的着阵地长筱城都夺下了。

武田胜赖也不甘示弱,他的的确确是一员猛将,在他的报复性进攻下,德川家康在远江国的据点高天神城迅速落入了武田家的手中。除此以外,冈崎城内的“安祥众”等对织田家不感冒的家臣们也有内通武田家的嫌疑,德川家康面临的危险远比武田信玄时代来的要大。

天正三年(1575年),冈崎城的德川家臣大冈弥四郎等与武田家内通,约定在武田军攻打冈崎城时,他们会开城投降,因此武田胜赖决定再次侵略德川家。此时山县昌景正奉命前往纪伊国高野山奉纳武田信玄的牌位,他甚至没有来得及返回武田领,就与武田军的别动队会合一同攻打三河国。而武田胜赖自己则率领本阵大军,佯装这次出兵是为了攻打远江国,分散德川家的注意力。可惜的是,大冈弥四郎等人很快就被德川家康逮捕处死,武田家夺取冈崎城的计划失败。随后,武田胜赖便决定转变方向,战略目标也由之前的夺取冈崎城,变为了夺取奥三河地区。

奥三河就是三河国、远江国、信浓国的交界处,也就是俗称的“境目”地区,武田家与德川家围绕这块地域多次展开交战。武田胜赖在接连攻陷德川家的城池以后,率领军队包围了奥三河的长筱城,武田军人数约有一万五千人,而长筱城的守军只有五百人,似乎夺取长筱城,也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不过,武田胜赖却没有全力夺取长筱城,他包围长筱城以后,不断地派兵骚扰德川家在东三河的据点吉田城,想要引诱吉田城的德川军出城野战。好在吉田城守将酒井忠次不是个泛泛之辈,他看出了武田胜赖的诱敌之计,坚守不出,导致武田胜赖的计划失败。

可是,即便武田胜赖无法诱骗吉田城守军出战,但是德川家要是对麾下城池见死不救的话,那也将对德川家康的威信造成巨大的打击。日本战国时代期间,战国大名与国众之间的主从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契约关系,国众向战国大名奉公,派兵打仗,缴纳税赋,相对的战国大名需要保障国众的领地、财产以及生命安全。双方一旦有人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的话,那就表示着战国大名和国众之间的主从关系开始瓦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川家康向织田信长派出了使者,请求信长支援自己,织田信长也是够意思,他先派佐久间信盛等人率军进入三河国,自己则召集了三万大军,不久之后也进入了三河国。

织田军和德川军的总人数大约能够达到四万,武田军只有一万五千,从人数上来看,联军的人数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是,武田胜赖包围长筱城的目的正是围点打援,织田信长并不想和骁勇善战的武田军硬碰硬,这时候的织田家虽然日益强大,但是信长的敌人还有很多,如果和武田胜赖硬碰硬打一场野战的话,即便能够取胜,也会损失一定数量的兵力。因此,如何将兵力损失降到最小,这才是织田信长首要考虑的问题。反观武田胜赖,由于时代的局限,他并不知道织田信长带来了很多援军,反而认为联军的进军是自乱阵脚,武田家已经胜券在握了。得知联军来到设乐原以后,武田胜赖竟然只在长筱城留下一部分守军,自己率领着主力军队朝着联军进军。

不得不说,武田胜赖的大意轻敌正中织田信长下怀,联军阵地和武田军阵地之间隔着一条连吾川,信长在连吾川对岸修筑了许多马防栅,这使得联军表面上看起来像在野外布阵,实际上却是一场守城战——马防栅就是城墙,连吾川就是护城河。当然,单纯防卫也是不行的,织田信长得想办法让武田胜赖主动攻击联军的阵地,因此,信长派遣酒井忠次率领一支偏师,绕道前往武田军阵地的背后,与正面战场一同夹击武田军。不出意外的,武田胜赖的背后遇袭以后,他只能强行对联军阵地发起攻击,最终导致惨败,这一万五千多名士兵,最终战死万余人,武田家战死的大小家臣人数竟然达到了两百多名。

长筱合战对武田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打击,在这一战中武田家损失了许多士兵不说,城代级别的家老几乎死伤殆尽。为此,武田胜赖不得不在战后命令武藤喜兵卫回归真田家,出任城代,穴山信君则代替战死的山县昌景出任江尻城城代。幸运的是,武田家依旧有与敌军一战的本钱,例如武田家最善战的“川中岛众”(第四次川中岛合战的主力)在长筱合战时没有参战,而是留在了信浓国防止上杉军南下,好歹给武田家保留了一定的兵力。

武田胜赖虽然是一个猛将,但是他并不具备武田信玄所拥有的判断力。长筱合战以后,武田胜赖意识到织田信长才是武田家最大的敌人,因而他试图将上杉家、武田家、北条家团结起来,组成“后三国同盟”一同对付织田家。可是,上杉谦信死后,谦信的养子上杉景胜(谦信外甥)与上杉景虎(北条氏政弟弟)开始争夺家督之位,此时织田家的猛将柴田胜家正在侵攻上杉家在北陆的领地,上杉家根本无力抵御织田军,日益衰弱。相比之下与织田家不接壤的北条家实力则非常强劲,如果武田胜赖支援上杉景虎夺取上杉家家督之位的话,那么“后三国同盟”很有可能成为挡在织田家东进路上的一块巨石。

可是,当时武田胜赖以北条家盟友的身份出兵支援上杉景虎,但是却因为上杉景胜割地赔款的一点蝇头小利而背盟,导致武田家、北条家交恶。北条家在这之后与织田家、德川家结盟,对付武田家,反观武田家这边,上杉家自己都自顾不暇,武田胜赖只能以一己之力对付织田家、德川家与北条家三家的包围网。

天正九年(1581年),武田家的高天神城被德川军攻陷。高天神城自被武田家夺取之后,就一直是武田家在远江国的前线据点,武田家也在这里部署了许多精锐家臣。可是,当德川家康包围高天神城时,武田胜赖却没有对高天神城派出援军,坐视高天神城弹尽粮绝,最后陷落。不仅如此,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许多高天神城的守军从德川军的包围中逃出生天,返回领地后对家人们叙述高天神城陷落前的惨状,导致武田胜赖见死不救这个消息传遍了武田家的领地,国众们纷纷对武田胜赖产生了不信任感,认为武田家已经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了。武田家与国众之间的主从关系,在织田军侵攻甲州以前就已经瓦解了。

天正十年(1582年),武田家的一门众木曾义昌举起反旗,武田胜赖随后发兵信浓国,木曾义昌则向织田家求援。借着这个机会,织田信长调集大军,邀请德川家、北条家一同出兵,全面讨伐武田家。武田胜赖的军队在出阵信浓国的路上不断地出现逃亡的情况,最后只能带着零散的家臣返回甲斐国,明眼人都能看出,武田家已经不行了。

织田军侵入信浓国以后,武田家的许多上级家臣因为世代受到武田信玄、武田胜赖的恩惠,所以决定笼城抵抗,但是中下级的国众却已经对武田家失去信心,拒绝抵抗织田军。例如武田家的重臣下条信氏就因为想要抵抗织田军,结果被家臣和一门众给流放了。

在织田军侵入甲斐国前夕,武田家召开了最后一次军议。真田昌幸提议让武田胜赖前往上野国的岩柜城暂避,表示织田军的目标只是甲信,暂时不会染指上野国,即便到时候织田军真的侵入上野,武田胜赖也仍然拥有逃亡越后国投靠上杉景胜这一条路可走。可惜的是,武田胜赖最后选择前往家臣小山田信茂的居城岩殿城,这实在不是一个好主意,岩殿城的背后就是北条家,一旦被包围以后,只有死路一条。小山田信茂自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把武田胜赖卖了。

三月十一日,武田胜赖在泷川一益的追击下,在天目山自尽而死,享年三十七岁。曾经的东国巨人甲斐武田家,就这样在一个多月间被织田信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灭亡了。据说,当武田胜赖的首级摆在织田信长面前时,信长指着胜赖的首级破口大骂到:“听说你们父子很想上洛,这次我就带你们上洛,将你的首级摆在路边示众。”

有人将武田家的灭亡归咎于是家臣团的不团结,或者是武田胜赖的威望不足以服众,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上述的观点。除此以外,很多人误以为武田胜赖上位后重用信浓国出身的家臣,导致甲斐出身的家臣不满,这更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谬论。武田胜赖的侧近跡部胜资、长坂光坚都是武田信玄时代的侧近老臣,胜赖只是延续父亲的路线继续重用他们而已,真正属于胜赖嫡系家臣出身的,应该是高远城时代的安倍宗贞、小原继忠、保科正俊等人。

归根结底,只能说武田胜赖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是还不足以应对局势瞬息万变的战国时代,因而才被历史给淘汰。


日本战国家族史:武田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