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云”开,海澜智云以系统节能思维,为传统企业降耗减排
在海澜智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澜智云”)中控室的电子屏幕上,6289家授权企业的实时生产和耗能变化等情况一览无余。这背后是11.7万余个采集设备、159万余个监测点和15分钟/次的更新频率,人、物料、机器、信息等之间的联系被迅速分析计算,一张巨大工业互联网图谱铺设起来。

站在大屏幕前,海澜智云总经理徐国平说:“大数据的意义可不在大屏,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展示只是工业互联网的第一步。对企业而言,如何运用大数据降低能耗和成本、减少碳排放、提高生产效益才是根本。”
轻点鼠标,一家煤化工行业的上市企业以3D数字虚拟工厂的形式出现在大屏幕上。虚拟工厂不仅完整复刻了实体工厂的建筑布局,内部电力系统、水系统、蒸汽系统等各个工艺流程的实时数据和时段对比也都一目了然。
用水效率是煤化工企业关注的重点。以该企业的换热网络冷却系统为例,海澜智云通过机理模型对这一工艺流程进行建模“复刻”,经算法模型计算分析,发现大部分换热器用水的设计流量和实际流量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这意味着,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冷却能力下,原有生产工艺每小时就会产生大量的水、电资源的浪费。
“工业数据的价值在于如何实现‘系统节能’,这要求我们深入工艺端,挖掘生产工艺中的节能空间,对全流程进行多变量系统优化,进而生成定制化优化方案,重塑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徐国平说,通过对该企业公用循环水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顺利帮助其实现了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年均节电约5400万度,折合标煤1.8万吨,减少碳排放约5万吨,年经济效益达3200万元。
在不少企业的惯性思维中,提产增效最有效的方式是将低效设备换成高效设备。“真正的增效应该是系统思维,对工艺包进行优化升级,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数字化技术,没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应用是很难完成的。”
“双碳”目标之下,海澜智云探索实施“智能化提质降耗减碳”新路径,为客户提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智能低碳工厂系统解决方案,累计为企业减少碳排放近300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对区域工业企业海量数据的把握,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海澜智云还搭建起江阴市和宜兴市能碳监管平台,有效摸清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家底,便于科学实施能耗强度、总量和碳排放管理。

如今,作为海澜集团的智慧能源板块,海澜智云已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碳中和服务商,并入选“工信部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名单。“绿色之路一定是越走越宽。”徐国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