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燕云十六州:历史的纠结与宋朝的黯淡争光

2023-09-27 19:39 作者:名著与历史  | 我要投稿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指911年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契丹会同十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北方的燕、蓟等16个州。

这些地方,由于地势险要,一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使得中原王朝在与契丹的战争中少了一个有力的屏障。此后,直至北宋末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海上之盟”宋金两国“以长城为界”,期间近二百年,北宋再无北方屏障。

燕云十六州具体指: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河北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琢州(今河北琢县)、瀛州(今河北河间北)、威州(今河北完县)、蔚州(今河北蔚县)、朔州(今山西朔县)、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马邑)。

从后晋到宋朝,一直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原因:

政治因素:

在后晋之后,宋朝建立之初,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宋朝与辽朝进行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宋辽战争”,其目的是争夺燕云十六州的归属权。在这场战争中,宋朝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最终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

军事因素:

宋朝军队在军事素质和战斗力方面与辽朝军队存在一定的差距。辽朝军队以骑兵为主,擅长快速机动作战和游击战,而宋朝军队则以步兵为主,擅长阵地战和防守战。在燕云十六州的争夺战中,辽朝军队占据了地理优势,使得宋朝军队难以攻克燕云十六州的城池。

经济因素:

燕云十六州地区的气候、土壤和地理条件适宜农牧业的发展,是宋朝与辽朝经济上的重要支柱。宋朝与辽朝进行贸易往来时,燕云十六州是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因此,宋朝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也是因为经济上的考虑。

文化因素:

在历史上,燕云十六州地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这里的人民具有不同的文化和传统,这也导致了燕云十六州地区的特殊地位和难以收回的原因之一。

除了这些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比如:

力量失衡与精力分散:

宋朝开始时期的灰暗场景被冠以开国之痛的名号,其各方压力颇为严重。朝廷为了稳定内部政权,必须将精力分散,用于应对来自南方吴越、闽南等割据势力的威胁,寻找生存空间和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而北方的辽国,一直是威胁宋朝的重要力量,他们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并坚决守卫,使得宋朝难以收复。这就是说,宋朝在计算与契丹开战的成本与收益时,发现冒风险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筹码似乎并不可取。

外交策略失误:

宋朝的外交策略也是其无法收回燕云十六州的一大原因。宋朝初始,政权才刚刚稳定,对外战争的风险难以承受。好战可能会引来南北两线作战的困境,使得宋国内无法安定,发展受阻。与此同时,宋朝也在积极寻求与辽国的和平共处,于是在燕云十六州问题上,宋朝采取了妥协的态度,开展赔款和岁币的政策,希望以此换取辽国的友好。这种外交策略虽有其立场和原因,但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被视为丧权辱国,并未赢得燕云十六州的归还。

群臣反对收回燕云十六州:

国家历史的演进往往离不了朝臣们的策略。对于收回燕云十六州问题,宋朝内部也有重要的异议。以范仲淹的“先修内政,后谋燕云”为代表的意见,在当时占据了一定的舆论优势。范仲淹以及一部分朝臣认为,当务之急是先安定内政,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而非急于用兵北伐。有的甚至将辽国视为“屏藩”,可保宋朝北部的安全。这种各方尽可能避免战争,追求社会安定的观念,成为了阻碍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一道心理壁垒。

辽国的军事压力:

在军事方面,辽国的确是一枚难以忽视的重磅炸弹。当时,辽国经过长时间的军事积累和打磨,其骑兵在速度、突击上具有明显优势,这使得宋军在应对契丹骑兵过程中,屡次栽在了相对的战术野蛮性上。对辽国战争的恐惧,也使得宋朝在武力回收燕云十六州上望而却步。

种种因素,宋朝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原因主要有政治制度、军事实力与战略失误以及外部势力的影响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宋朝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道路上屡战屡败,最终未能实现这一目标。



燕云十六州:历史的纠结与宋朝的黯淡争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