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汤而中的葛根、丹参、川芎,曾先生称之为“颈三药”或“通脉三药”,三通汤组成:
三通汤而中的葛根、丹参、川芎,曾先生称之为“颈三药”或“通脉三药”,三通汤组成:丹参12克、川芎10克、葛根20克、桂枝9克、甘草6克、人参6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 方子由四君子汤、桂枝甘草汤、生脉饮、颈三药四个方阵组成。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脱胎于《伤寒论》的理中汤,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方剂之一。临床上,几乎每天都要用到。它的作用是健脾益气。主要用于脾胃气虚证。方中人参为君,补气的常用药,补脾肺之气。通过补脾肺之气,这个后天,补益后天的元气。白术为臣,白术苦温,它能帮助脾胃运化,益气健脾的同时,可以燥湿,擅长于燥湿,和茯苓相配,茯苓是益气健脾渗湿,所以白术茯苓相配,在仲景时代就是一个基本的除湿的结构。把湿邪从中焦的苦燥,下焦的淡渗,除湿。甘草既能帮助人参益气,又能调和、缓和药性。 四君子汤在三通汤中的角色是储备粮草,顾护中焦、培补脾胃的仓廪之官。 桂枝甘草汤是张仲景的方剂。方剂原文是:“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附翼》:“此补心之峻剂也。桂枝本营分药,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此方用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心之阳,则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阳矣;姜之辛散,枣之泥滞,固非所宜;并不用芍药者,不欲其苦泄也。甘温相得,气和而悸自平。”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了白芍、生姜和大枣。 这是个温补心阳的方子,临床使用以汗后心悸,喜温喜按为主要指征。什么叫“叉手自冒心”?意思是说,心悸心慌到需要用手捂着才会舒服一些,生怕心会跳出来。经常听到有的患者说,不用手捂着,心都快跳出来了,就是仲师说的“叉手自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