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Muse Dash 谱面赏析】Maxi Lv.10

2023-03-12 17:24 作者:皮皮拉鱼拉鱼鱼拉皮  | 我要投稿

谱面预览见上

谱面信息:

曲目: Maxi

曲师: Nizikawa

收录曲包: 放弃治疗 Vol.7

谱师:Amami.A.Myamsar

BPM: 180

前言:

    以下的赏析是由常规写谱思路出发撰写的,仅代表我个人的、主观的意见,并不代表最终谱面所呈现的效果和谱师的真实意见且本人难以保证下述观点完全客观且正确。这段赏析仅供谱面创作经验的交流分享。若您认为分析有遗漏或谬误,欢迎讨论!

 

正文:

    这首歌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歌曲中各个要素十分丰富,节奏感很强,人声采样贯穿了整首歌。因此,如何选取各个段落的重点,对各个要素进行取舍并营造层次感和节奏感决定了这首歌的谱面质量如何。而这个谱面很好地完成了上述的任务,并且其巧妙地利用排列以引导玩家,使得谱面整体的观感和手感再上一层楼。

 

一、0-15combo(下简称cb)

    谱面的intro部分。此处谱面并没有以双押或摆锤等非常强的配色表现重音,而是用大型相对自然地引入。同时这样设计可以自然地与15cb的长条衔接。

图1.1 intro后半部分,图中的幽灵也起衔接作用

二、16-48cb

    此处的谱面看似非常简单,却蕴含了非常精妙的设计,很好的融合了旋律和鼓点。先分析歌曲:此段落是歌曲的一个build-up段,旋律简单明了而鼓点规律密集,总体来看是一个小过渡段。从整体谱面来看这一段落最重要的功能便是表现build-up,或者说表现规律上升的鼓点。如图所示,这个段落前半部分(以突袭为界,以下讨论的都是前半部分)的设计非常规整,以高度强化玩家“规律感”的手法表现鼓点。

    1、这一段相似节奏型的note排列(见图2.1)在短时间内重复了三次。这是表现build-up的常用手法。相比于相隔了几个小节的谱面的重复,玩家非常容易感知到这种短时间内的多次重复。而这种节奏型的重复是音乐在build-up段中铺垫情绪、构建上升感的主要手法。正因如此,在谱面中表现这类重复能很好地体现音乐的上升感。

图2.1 16-48cb的note排列,每两拍重复一次的排列

    2、此处所有的16分note都放在了上轨,利于玩家读谱的同时也构建了排列的层次和规律感。谱师在这里不以note类型区分层次,而是将不同节奏型的note区分排列。这样操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手感上玩家能非常直接地感受到不同轨道的手法是不一样的,这种轨道之间手法的差异就带来了手感上的层次;在观感上由于这里主要使用的note只有中型一种,玩家也会更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在note的排列上。而上下轨区分的排列也起到了与配色类似的区分层次的作用。

    但是,以上所提到到并没有完全解释清楚这一段落的写法。听音乐可以发现此处重点需要表现的要素并不只有鼓点,而是鼓点和旋律两者。此段是不是缺失了对旋律的表现?此外,仔细听这一段的鼓点,会发现其节奏型并非与note的排列一致。难道这里多余的中型是插音吗?非也。此处设计的第二个精妙之处就在于此:用插音和排列表现旋律

    1、从插音的角度可以发现所谓的虚空插音实际上正是旋律的音(见图2.2)。这里谱师并没有严格区分旋律和鼓点的排列,而是将旋律以插音的形式融入到了鼓点的排列之中。这里的旋律节奏型简单而鼓点规律密集,在音的密集程度上有主次之分;再加以此处旋律与鼓点并无冲突,因此以鼓点为主确定节奏型,辅以旋律的音在鼓点节奏上的插音成为可能。反过来看,这样的插音反而丰富了鼓点的节奏,在段落内营造了递进感,是一石二鸟乃至一石多鸟的设计。


图2.2 旋律的节奏型,图中红线标注了旋律的节奏

    2、从排列的角度谱面中每一次切轨都采上了旋律的音,强化了旋律在手感上的强度

如果说多样的note类型组成了谱面的配色,那么排列就组成了手感的配色,而排列中最为重要的写法是切轨。首先解释“切轨”是什么意思:切轨即切换轨道,是在一段较为连续的note中变化note所处的轨道,而切轨的位置对应的note我称为切轨note(见图2.4)。切轨在谱面的应用中最典型的例子是“c.s.q.n.”大触难度谱面464cb开始的音符段,谱面大量运用了16分的连续异轨音符表现钢琴音中较强的琶音(见图2.3)。16分的换轨间隔对玩家的跳跃时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把琶音的力度和音长表现了出来。同一谱面472-554cb的段落(见图2.4),谱面的切轨频率逐渐提升,以切轨表现渐强的旋律。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谱面的切轨往往与音乐的强度相联系。切轨的音对应强音,而切轨的频率对应着音乐整体情绪的强度。

图2.3 段落中的16分连续异轨音符,切轨的note(即第二个音符)采琶音


图2.4 段落中逐渐提高的切轨频率,其中红线标注的的即为切轨的位置

    这种联系是怎么产生的?类比音游arcaea中的天轨和地轨,这种联系体现在手指的位移上。将天轨比作喵斯的上轨,地轨比作下轨,天轨与地轨的切换要求玩家的手指从天判定线和地判定线之间做更大的位移(相比于在同一判定线上的位移),而这种位移无疑提高了谱面的难度,对玩家的定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一段连续交互中频繁切轨,就构成了大家熟知的天地交互配置。在喵斯中同样如此。特别是对二指交互的手法,一次切轨在手法上对应一次大位移,能大幅加强切轨note手感上的强度。而频繁的轨道切换需要玩家根据节奏快速的在轨道之间切换。即使不是双指交互的手法,这种切换给手法带来的变化也是相当可感的。

    回到本谱面,这一段落的设计点也就显现出来了:用切轨强调旋律的音。如图2.2,几乎所有切轨的note都采了旋律的音,用排列强化旋律的存在感。而在本段落中切轨的运用还将前面提到的设计全部有机结合了起来。首先,切轨为谱面平衡了上下轨的比重。一拍一次的切轨频率均匀地切分了节奏型,使上下轨的note密度相对均衡。切轨的note将16分note和8分note分开不同轨道,构造手感的层次。切轨的位置还以三段相同的鼓点节奏型构造出了一致的排列,强化了段落的上升感。切轨、插音的设计融为一体,从多个维度设计谱面,精妙地构造了build-up段的上升感,为谱面带来了优秀的手感和观感。

 

    前半段note的插音和排列是一大妙笔,而中间的突袭则是另一大妙笔。乍看之下,这个突袭摆的有点不合常理:明明是在build-up段落中,背景中鼓点的节奏也没有改变,为什么这里不继续采鼓点而转为采人声这个音呢?我认为采人声理由如下:

    1、旋律骤变。此处旋律的节奏型变化,不再是一拍一个音这样方便处理的节奏型。如果此时按照之前间隔一拍切轨的排列思路延续下去,换轨的点将与旋律的音错开,反而会破坏谱面的流动感和谱面思路的一致性。而只用突袭这一note采音是符合音乐旋律的节奏的,也保持了“换轨即采旋律”这一谱面思路。

    2、突袭采的音是人声采样、鼓点和旋律三种音的重合,是非常重的音。前后空出半拍的空间能够很强地突出这个音。

    3、突袭是前半和后半部分配置的过渡。一是将这一部分写空可以给玩家足够的反应时间,起到有效的过渡作用。二是突袭可以很好地引导玩家的注意力,其原理是突袭note的入场时间较常规note短得多。突袭和锤子的短入场时间会压缩玩家的读谱时间,提高玩家的读谱难度,起转移注意力的作用。以这一段谱面为例,(见图2.5,图2.6)入场的突袭会紧吊玩家的注意力,将玩家的注意力从先前的中型note瞬间转移到突袭上。完成突袭的击打后,后面的中型就已经进入了玩家的读谱区域内了,此时玩家的注意力丝滑地转移到了下一小段上。在此过程中,突袭的存在让玩家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不会因为note密度的下降而破坏谱面的流动感。

图2.5 突袭进入读谱区间的时机,正好接上最后一个中型note的读谱区间


图2.6 突袭退出读谱区间的时机,此时后半段的中型正好进入读谱区间

    4.突袭note的运用是对音乐结构的表现。第二点提到突袭采的音是非常强的一个音,也是这一段音乐中非常特殊的一个音。如果你已经有一定的写谱(或听歌)经验,你一定会注意到大部分音乐中相同的节奏或旋律不会重复3次以上。在多次重复后,音乐需要做出变化以创造出新鲜的听感,谱面也应如此。在这一段落,相同鼓点的节奏型已重复多次,音乐在进行的鼓点中插入一个超强音(即人声采样)以冲击听感。这一变化在谱面上的体现就是采用突袭配色。突袭note的冲击力非常强,其快速入场的特点能使谱面的入场方式更丰富,谱面观感更灵动,常常在一个段落中起收尾或过渡的作用。这些特点和作用与音乐中插入音的是一一对应的,使用突袭采插入音正是谱面对音乐特点和音乐结构的表现。

    上述采“插入音”的突袭运用思路将会在后面的谱面中多次出现,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后半部分的谱面即为常规的build-up段连续16分写法,此处不深究。注意后8个16分note的切轨也表现了旋律的变化。

 

三、49-171cb

    我将这一段按照音乐结构分成三段:49-69cb,70-99cb,100-171cb。在音乐上,这三段结构统一,情感层层递进,如何表现这两点是谱面的重点。下面将逐段分析谱面。

    1、49-69cb

    首先分析音乐:在经历了一小段build-up后,音乐的情绪下降,旋律退场而鼓点凸显了出来。谱面的采音则融合了鼓点和人声两个音轨。均匀而强烈的鼓点支撑着人声,而人声反过来丰富了鼓点的要素,两者相辅相成。若用区分配色或排列等写法强行分开两个音轨,反而会破坏鼓点人声两者间的互补关系。从排列上看,这段延续了上一段的间隔一拍切轨的写法,同时note的入场皆为异侧入场,以强入场表现了音乐蓄势待发的情绪。同时59cb采人声24分note的插入丰富谱面的同时用切轨突出了大型所采的重鼓点。留意这里69cb的突袭与上文提及的过渡用法相似。

图3.1 49-62cb的谱面,留意24分小型对大型的强化

    2、70-99cb

    音乐上人声的要素相较上一段更为丰富,结构与上一段相似。此处谱面延续了上一段的写法。70-99cb的音乐中,鼓点对人声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如图3.2,在14小节人声的密度较低,鼓点则填补了人声之间的空隙,使音乐的节奏感更强。谱面采音上融合人声和鼓点写法是对这一支撑结构的表现,同时融合的音轨保持了8分的连续性(没有高于8分的note间隔),保留了谱面的流动感。可以留意的细节有开头的摆锤,音乐骤停后的摆锤可以很好地表现音乐的停滞感,原因是摆锤的力度很强而进场时间短。摆锤的强力度能够反过来与骤停段的空白对比构造层次,而短入场时间能够在骤停段引导玩家注意力,在骤停段保留谱面的流动感和连续感(与上文突袭类似)。

图3.2 70-89cb的谱面,图中红线标注了人声的节奏

    3、100-171cb

    音乐从蓄势待发的状态爆发,人声进一步的丰富使其成为了音乐的主要部分,同时第一段退场的旋律在这一段落也爆发了出来。谱面上这一段仍旧延续了前一段落的结构,引入了更强的配色且将表现的重点从鼓点和人声转到了人声和旋律。谱面很好地依托人声旋律交替登台“ABAB”的音乐结构,用短hold+突袭/摆锤的强配色采旋律并区分开中型为主的配色,在配色上构建层次以表现音乐上的层次与结构。同时丰富的人声要素加以鼓点的插音使得谱面的流动感更为突出,与上一段形成递进。段落结尾从间隔一拍切轨的排列思路陡变,锤子+16分小型的引入增加了读谱难度也使谱面的密度陡升。与上一段谱面对比更为强烈的排列与配色进一步构建了层次,同时完成了进入高潮前的build-up。此段可以留意的细节有:129-132cb的所有note都排在了下轨。这种写法尤其适合用于表现音乐的骤变,其原理是如此处理能使谱面密度骤降的同时与前后的均衡排列区分开。一般而言,在音乐正常流动的段落,谱面上下轨的note都会保持对称均衡,这种最基本的对称性能够创造良好的手感,提高谱面易读性,使谱面更具美感,也是音乐的均衡和流动性在谱面中的映射。正因如此,在均衡的排列中插入一段非均衡的排列是对正常流动的音乐骤变的表现,是以谱面的“不和谐”表现音乐的“不和谐”,以谱面排列的层次和变化表现音乐要素的层次和变化。从玩家视角看,排列的变化带来的是手感的转变,比起配色的变化更可感。同时排列上的骤变也能自然地引导着玩家变化手法。

图3.3 100-118cb的谱面,短hold和摆锤的配色与中型形成强烈对比

图3.4 摆锤+小型段,排列从间隔一拍切轨的思路陡变

四、172-249cb

    最喜欢的一段,可以说是为了这碟醋包了这顿饺子。从音乐上分析,此时音乐来到了全曲第一个高潮部分,旋律和鼓点主导了音乐的流向,如何表现强有力的旋律成为了这段谱面的核心任务。下面以前2小节为例分析此段。

    1.采音上看谱面忠实地用boss子弹和中型采满了旋律,并用幽灵表现了旋律中的弱三连音。(旋律中有大量的音低沉而模糊,不容易听出来,因而这一段谱面看上去像是大面积的插音。实际上这一段的每一个note都采了旋律的音,没有用插音的写法)谱面中没有大量用双押等强配色表现旋律中较强的音,这样写虽然会使谱面整体的力度不高,但能使谱面的连贯性和流动性更佳。旋律是这一段谱面需要表现的重点,这样处理更能表现旋律的流动感,显著提高谱面的与音乐的契合度。

    2.排列与配色。从最简单的排列特征说起,谱面的切轨频率与上一段相比几乎翻了一番,而更高的切轨频率表现了更强劲的旋律,也表现了音乐渐强的情感。此外谱面中切轨note都采了旋律的音,提高了note强度的同时使角色能随着旋律上下跳动(即为元首曾提到过的“跑酷感”),更能提高谱面与音乐的契合度。有关切轨的原理此处不再赘述。

    这里引出一个问题:这一段落的中型有何用意?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本段落采音的重点未曾改变,旋律中并没有需要特别突出的音色或要素,完全以boss子弹的配色完成这一段落也是可以接受的写法,而中型的插入似乎有些多余。这个问题简单的解释有二:一是中型能区分开旋律中八分和附点八分的节奏型,提高谱面的可读性;二是中型1偏冷的色调与boss子弹的暖色调形成对比,能增加谱面配色上的层次感。这两种解释对应的都是较为通用的配色思路,但这是中型非用在这里不可的理由吗?

    困惑不已时,答案往往在最基础的东西中。这一段的音乐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可以发现音乐的旋律能划分为4部分(如图4.1),其中B1、B2部分旋律的走向完全一致。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即:要表现音乐中的相同要素,谱面中的要素也应当对应的一致。在音乐对应的 B1,B2部分,谱面的排列与配色是几乎一致的,谱面以中型和boss子弹为主配色,与排列的走向一同组成了一个微观的配置,并以之表现B1、B2段一致的旋律走向。

    如此中型用在这的理由就很明显了:谱面旨在用中型1的配色将这一微配置与其他配置区分开来,以此提高其与旋律的关联。若将这里的中型全部统一为boss子弹,乍看之下和原先的写法区别不大,实际上统一配色之后这一配置就会混杂在谱面中无法区分,读谱时玩家就难以感知到配置与旋律走向的一致性。中型note与boss子弹的明暗配色的对比将B1、B2部分旋律对应的排列与其他部分的排列区分开,在配色上创造了与排列对应的层次。而中型note同时也是这一微配置独特的组成部分,中型note、boss子弹的独特配色和排列组成的微配置与其他配置独立出来,能让玩家游玩B1、B2段谱面时明显感知到两段配置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与B1、B2部分旋律的关联性是一一对应的,而谱面的要素与音乐要素的一一对应正是谱面演奏感的重要来源。

图4.1 172-193cb谱面,其中谱面所采的旋律可划分为四部分

    微配置思路的运用广泛存在于各个官谱中且能有效提升谱面的层次感和演奏感。其中一个我认为较为典型的谱面是同属于放弃治疗包vol.7的“Plumage”大触难度谱面。谱面的主歌段开头小型三连的运用和boss段齿轮的运用都是非常典型的微配置,很好地与音乐的要素对应了起来。这个谱面的写法同样非常经典,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再写一篇解析。

    此外,本段落谱面值得讲的细节有三:一是195cb的boss子弹,(见图4.2红框标注部分)此处接在大型后的boss子弹没有和大型错开轨道,这似乎与前面的排列思路有冲突。实际上大型是音乐进入新段落的标志,此处排列上的小变化对应了音乐段落变化,能有效提升谱面演奏感。如果此处boss子弹与大型错开轨道,大型前后的段落就容易“黏在一起”区分不开,玩家顺着打下来会感觉不到随着段落的变化而转变的手感;二是203-211cb(见图4.2蓝框标注部分)。这里排列思路的变化与第一点一样对应了音乐段落的变化和旋律的变化,同时谱面还使用了平入的小型这一新鲜的配色表现音乐情绪的下降。小型note平入的弱入场和突袭note异轨的强入场一强一弱形成对比凸显层次。段落最后的突袭运用思路和前面解析的思路相近,此处不赘述;三是整个boss段中齿轮的运用。所有的齿轮都放在了非boss子弹的异轨,这样处理能使boss始终处于发射的状态而不会闲下来,同时齿轮也配合了前面提到的微配置,也是区分微配置的一个层次。


图4.2 191-211cb谱面,注意标注部分排列的小变化

五、249-306cb

    副歌后的第一段主歌,情绪骤降,属于boss段后的休息段。这一段谱面可以简单划分为249-264cb、265-306cb两部分。

    1.249-264cb

    整体思路简单。平入的小型采鼓,齿轮和音符的组合采snare,音符和小型分居两轨以区分开鼓点和snare的音色。摆锤的引入是人声引入的标志,同时起前后段落的衔接作用,其运用思路与前文提到的突袭用法相近。(顺带一提,个人意见认为摆锤写在上轨更好)

图5.1 255-264cb谱面,摆锤后采音重点转变为人声

    2.265-306cb

    这一段谱面可以看作249-264cb谱面的延续。谱面采音的重点从鼓点转移到了人声上,但snare的采音思路与上一段一致,将所有的采snare的小型安排在上轨(齿轮异侧)。264-291cb的排列完全一致,谱面选择在配色上做出变化以表现音乐的不同要素。292cb开始谱面采音从人声转移到旋律,这主要出于人声节奏模糊而旋律强度渐高、节奏清晰的考虑。此处一个小细节是段落整体采用了同侧的入场(即上轨和下轨的note都从一侧入场),这种入场通常用于较为平缓、note密度较低的段落。使用在note密度较高、切轨频率较高的段落会让玩家难以读谱。


图5.2 264-274cb谱面,note均从上侧入场

六、306-433cb

    这一段落与49-171cb“人声为主,鼓点插音”的写法相近,有关此段落的分析可参照本文的第三点。其中306-322cb与49-69cb近似,这里不再着重分析。注意318cb的摆锤采插入音,而摆锤后齿轮采人声对应的思路为排列表现音乐骤变的思路。下面简要分析322-361cb、362-386cb、387-433cb三段。

图6.1 318-331cb谱面,注意红框标注的排列

    1、322-361cb

    前文提到要表现build-up,构造相同的排列是较通用的写法。本段落全段都紧扣了“间隔一拍切轨”的排列思路,将切轨note与鼓点建立联系,更能凸显音乐的节奏感。同时一致的排列思路也使谱面的流动感更佳。采音仍为“人声为主,鼓点插音”的思路。352cb开始本段build-up结束,大型note为其结束的标志,谱面引入了小型和长条的新鲜配色以表现音乐的变化。

图6.2 340-362cb谱面,间隔一拍切轨的排列思路

    2.362-386cb

    音乐开始新一段的build-up,人声要素减弱而鼓点增强,此处从人声为主的采音思路转变为“鼓点为主,人声插音”的思路。此处谱面在371-386cb采上了弱鼓点,以note密度和采音的变化表现鼓点和情绪的渐强。本段结尾的note变为了幽灵,表现鼓点的消失,同时也是段落转变的标志。

图6.3 362-371cb谱面,红线标注的即为人声的插音

图6.4 371-386cb谱面,红线标注的即为人声的插音

    3.387-433cb

    386-420cb的谱面与16-48cb的写法相似,有关此段的分析可参照本文的第二点,这里不再展开分析。下面稍微分析一下421-433cb的写法。这段尤其显眼的是采人声的幽灵8纵。这里的幽灵配色同时还表现了鼓点和音乐结构的变化。进入421cb时,鼓点消失,谱面配色随之转为了较弱的幽灵;音乐结构上这一小节是build-up段到副歌段的承接段,音乐情绪从build-up结束时的极强到极弱,再从极弱进入副歌段的极强。对谱面而言,要想凸显出音乐情绪的变化和层次,就必须在谱面前后的对比上做文章,因而谱面选用幽灵这一弱配色来降低这一段的情绪的强度。此外,谱面排列上从4纵到8纵的变化也表现了音乐情绪的变化。结尾的长条采人声的同时衔接了副歌段,也属于新配色的引入。

图6.5 404-433cb谱面,61小节即为过渡段

七、433-512cb

    主体部分与第一段副歌段写法上一致,有关此段落的分析可参照本文第四点,此处不再展开分析。本段可以注意一下两个衔接段的写法。

    1.464-480cb

    红框标注的排列思路(见图7.1)与前文提到的排列表现音乐骤变的思路一致,而突袭采插入音的思路也与前文一致。此处不一样的地方是空跳齿轮的运用。齿轮可以看作一个比幽灵强度更低的配色,而此处齿轮采的旋律没有鼓点的支撑。齿轮的弱和突袭的强对比,更能凸显出音乐的骤变和谱面的层次。

图7.1 464-480cb谱面,红框标注部分凸显音乐情绪的骤变

    2.499-512cb

    如果说第一段现阶段的齿轮是以配色的极弱表现音乐情绪的极弱,这一段衔接段的写法就是以排列和配色的极强表现音乐情绪的极强。摆锤标志着谱面的采音从旋律转变为鼓点,摆锤极强的配色采kick而小型采碎鼓,强配色的引入对玩家的视觉冲击表现了这一段鼓点对玩家听感的冲击。本段的排列思路与前一段的微配置思路强烈地区分开,将采kick的摆锤和采碎鼓的小型分开两轨,强化了摆锤note的强度。同时kick八分附点的节奏型对交互的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难度层面上进一步提高了谱面的力度。结尾长条表现了音乐情绪的骤降,同时丝滑衔接了前后的配置,使谱面的流动感更佳。

图7.2 489-512cb谱面,全谱难度最高的段落

八、512-596cb

    全曲高潮段落,这一段落中所有的人声和旋律都爆发了出来。音乐结构仍是前一段落的延续,因此谱面的结构也与之对应的是前一段落的递进。有关此段落的排列分析可参照本文第四点。本段落可以简单分为512-553cb,553-596cb两段分析。

    1.512-553cb

    整体结构与前一段落近似,这里主要分析两者不同之处。从音乐上分析,音乐的主要部分从旋律转为旋律与人声,两者节奏形成互补关系。谱面将人声和旋律两个音轨融合处理,把所有的八分2连依托人声补成16分3连。本段谱面排列思路基本与前一段落保持一致,但补成的16分三连依托切轨进一步强化了在拍子上的旋律,使节奏感和手感更佳。本段结尾采鼓点的摆锤又是经典的采插入音的思路,而且在摆锤前一拍(见图8.2标注部分)鼓点消失,摆锤的引入更能够表现鼓点再现给听觉的冲击感。值得注意的是摆锤和幽灵的配色组合。在摆锤段落鼓点、旋律和人声三者节奏合一,形成较干的听感。而由于幽灵视觉上“消失”的特征,其与摆锤note配合能够补足摆锤的节奏而不会使摆锤段的配色复杂化,这与本段较干的听感是对应的。

图8.1 512-535cb谱面,前一段落的增强版

图8.2 535-553cb谱面,红线标注的位置对应鼓点消失

    2.553-596cb

    副歌段收尾。音乐上看旋律走向与前一段落一致,但鼓点的节奏型改变,鼓点从稀疏到密集形成密度的递进。采音和排列思路与前一段相似,但鼓点的改变使旋律和人声的听感更干,谱面与之对应的将所有补成16分3连的采音退回到8分2连。同时谱面还引入了双押note采鼓点,通过双押密度的递进实现谱面难度的递进及表现音乐情绪的递进。注意双押配色上一次在谱面中出现还是在305cb,此处双押配色的运用思路也属于新鲜配色对观感的冲击。

图8.3 553-575cb谱面,注意双押的递进

图8.4 575-596cb谱面,注意双押的递进

九、596-690cb

    音乐的outro段落,与intro段落几乎一致,有关本段落的分析可参照本文一、二点,此处不展开。注意此段落相比开头的段落用幽灵补足了人声的采音,形成递进。(谱面结尾的16分可能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图9.1 596-605cb谱面,幽灵补足了人声的采音

    回观整个谱面,贯穿全谱的设计是排列对玩家的引导和对谱面层次的构造。谱面极少用双押表现具体的音,而往往将双押用于段落开始或结束的标志。这种写法或许可以归结为谱师本人的谱风,但这也可能是谱师为了构建独特的排列和配置做出的取舍。由于Muse Dash是双轨音游,在常规写法中双押即为全押,双押在观感上分割了前后的谱面,对双押note的频繁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限制排列的自由度和流动性。这里并不是在否认双押对排列的积极意义,而是在探讨排列在双押之外的自由度,探讨Muse Dash谱面设计里排列的可能性。或许对于这种可能性的探究,才是这篇赏析真正意义所在。

 

后记

    从22年9月开始,撰写这篇赏析的想法就萦绕在我心中。出于种种原因,直到半年后的今天这篇赏析才与大家见面,说来真是感慨万千。这篇九千多字的赏析伴随了我这半年来的谱面学习经历,期间经历了无数的从困惑、误解到领悟的循环,可以说这篇赏析就是我个人半年来对谱面设计的经验总结,是我头脑中的一部分了。

    非常可惜的是,我并没有将这篇赏析写成赏析的模样,而是将谱面近乎暴力的肢解了,从采音、排列到配色的各个部分都单独拆出来再拼起来,最终呈现的完全是解析的模样了。这或许出于我对谱面设计背后原理的偏执,我总是试图用语文阅读理解式的语言将谱面带给我的抽象感觉生硬地转化为可以述说的文字,并尝试构建一套可以自圆其说的设计原理框架。但在我实际撰写的过程中,我越发体悟到谱面中总有一部分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是独属于这个谱面的、是难以言说的。当我试图将完整的谱面肢解时,这种美便随着暴力消散了。如果以一种把玩的姿态接触谱面,仔细欣赏其中的美而不试图解构,或许这篇赏析才能够真正触碰谱面的美吧。以我目前对谱面设计粗浅的理解,我还不能带领来阅读这篇赏析的各位体会其中的奥妙,只能写出如此流于表面的赏析了,还请各位多多谅解。

    在完成这篇赏析之后,我或许不再会把谱面赏析写成这样的规模了。未来我依然会坚持写谱面赏析,但我会尽量将赏析的长度控制在两千字以内,而不再会像这篇赏析一样事无巨细把我所有的想法一股脑写下来了。这也算是我对未来的小小计划。

    文章最后,特别感谢@Shiron_L对这篇赏析的指导。没有他的指导,这篇文章或许就不会与各位见面了。以及最重要的,非常感谢能够读到这里的你!

 

作者:Cooler

2023.3.12.

 


【Muse Dash 谱面赏析】Maxi Lv.1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