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温陵丝源 | 探访宗教圣地,体悟多元文化

2022-11-27 06:05 作者:光紫Digee  | 我要投稿

【温陵丝源】【清源五中】

探访宗教圣地    体悟多元文化

——清华大学温陵丝源支队实践纪实

开元寺

细微处的古老文化(摄影/@yangyx、@zhoux)

开元寺,相信凡是对泉州有所耳闻的人都不觉陌生,更不用说在泉州成长起来的本地人了。坐落于鲤城区西街,你大可以在充满烟火气息的西街吃饱喝足后入寺参观,感受古老宗教庄严肃穆的气息。开元寺是福建省范围内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创于唐初,历经明、清两代修建,成为了如今人人敬仰的地标性古刹。近三十年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又位列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中,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开元寺,带着它著名的东西塔、大雄宝殿、甘露戒坛等建筑在数百年来向来来往往的游客们展示着自己的魅力,以及背后深厚的佛教文化。

——@sheny

开元寺作为泉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让我领会到了泉州历史的底蕴。开元寺里的天王殿、藏经阁、大雄宝殿,还有镇国塔和仁寿塔,它们历经风雨,见证了泉州一千多年的历史,代表了泉州地区独有的佛教文化。透过开元寺,我可以看到佛教与闽南风俗相融合,形成了现如今独一无二的泉州佛文化。

——@fangz

开元寺内东西塔
(摄影/@yangyx)

老君岩

以前我也曾数次游览清源山,但却是第一次在讲解员引导下细细观察老君岩——老子倚靠在茶几上,苍髯飞动,两耳垂肩,衣褶分明,双目似闭似睁,额纹历历可见,连三庭的比例也准确划分,整座造像看起来自然天成,又处处隐藏着雕刻者的匠心。想到多少文人墨客也曾同我一样站在这尊造像前仰望、赞叹,心中顿生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岁月骛过,由宋而今,泉州湾的潮水涨了又落,刺桐港的商人匆匆来往,烟火的街巷拔地而起幢幢高楼,而那眉目慈祥的老者依旧岿然坐在山脚,笑看这座城市的风起云涌,以其深邃的智慧,照见浮世沧桑。

——@caicl

不了解其玄妙时,只觉得它是一块体现高超雕刻技艺的巨石;经过讲解员的讲解,我才认识到老君造像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并非一朝所完成使这尊石像同时体现了多个朝代的雕塑特点,雕塑的细节体现工匠精湛技艺与匠心独运。

——@chenhx

泉州作为宋元时期的贸易中心,融合了大千世界的不同文化宗教,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清源山上的老君造像便是中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远看严肃深沉,近看微笑和蔼,体现老君岩石刻的动态美;双眸空灵静谧,双手姿态自然,体现老君作为道教圣贤的神韵与气度;背倚清源名山,眺望刺桐古城,体现老君造像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道教圣地之称也因此得来。

——@zhoux

从前看老君岩的时候往往是简单地看上几眼,就失去了兴致,仅仅是将它作为了心中老子的形象,并没能品味其中的内蕴。而这一次实践中,在讲解员的解说下我再次仔细地欣赏了老君的塑像,知道了胡须、眼窝、耳垂中蕴藏的“无为”观念以及无形有神的肢体比例,道家“无为”的大智慧从石像中透露而出,令我颇为神往。

——@chenhm

清净寺

奉天坛残存石柱(摄影/@yangyx)

提起清净寺,从我小时候起,就经常能看见祭拜用的供桌上同时摆放有佛教塑像和道教塑像的“奇观”,这或许也反映出了泉州多教融合、实用信教的特点,但这样的印象是比较模糊、片面的,它仅仅基于浅信徒甚至非信教者的生活,并不深入全面,且不包含伊斯兰教的存在。这一次参观清净寺,除了了解到泉州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更重要的是看到了目前仍在使用中的清真教堂,使我对于泉州的“多宗教”有了更深的理解。

——@chenhm

参观伊斯兰风格门楼(摄影/@xuezh、@zhuangsy)

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及顺济桥遗址

天后宫(摄影/@yangyx)
德济门遗址(摄影/@yangyx)

天后宫、德济门及顺济桥一带,是本次实践支队的重点考察对象。他们见证了泉州古港的兴衰,也将在新时代继续书写着开放包容的未来篇章。

五代十国时期,泉州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古城的商业持续发展。受沿江地形的限制,泉州城沿晋江河流走向形成城南聚宝街一带西北-东南走向的道路,形似鲤鱼,故泉州古称鲤城。此时的泉州古城规模不断扩大,向南拓展形成工商业集聚于城南的前市后朝格局,这是海洋商贸发展壮大推动的结果。城南是泉州城社会繁荣发展的引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桥头堡,也是泉州海洋商贸文化的重要源头。

宋元时期,泉州古港的贸易达到顶峰,成为马可·波罗笔下“东方第一大港”,一时风光无两。元至正十二年,泉州地方长官偰玉立为方便贸易而扩城,将南门从涂门街移至今中山路南端,即德济门。在德济门遗址中发掘出了很多宗教石刻,包括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这无疑是当时城门外蕃商在聚宝街一带聚居的产物,是泉州存在犹太教寺庙或犹太教商人住宅的有力佐证。

在德济门的对面是天后宫,其大门恰与城门相错,符合闽南“大门不对小门”的风俗。天后宫以南的城门外,千年古桥顺济桥的遗址在晋江的波涛中肃穆着,似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往事。据记载,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此时的天后宫已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之规模。以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赐额“顺济”,称为顺济宫。“顺济”者,即顺风以济之意。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泉州郡守邹应龙于笋江下流造石桥,以近顺济宫,因名“顺济桥”。石桥位于顺济宫前,横跨晋江,全长一百五十余丈,宽一点五丈,桥头横匾上书“雄镇天南”四字,桥中石刻“顺济桥”三字。中外商船泊于岸边江中,首先看见的就是顺济宫和顺济桥这两座雄伟的建筑,“顺济”、“妈祖”之名随之四海传扬。

如今,德济门已毁于大火,天后宫与顺济桥也风光不再;但在探访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一丝雄风。近年来,泉州以部分老街巷为试点,探索老区“修旧如旧”、统一风格、商旅综合的独特保护性开发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尊重场所历史,营造聚宝街文化街区;综合考虑片区交通组织,合理分配路权;以泉州地域文化为导向,从景观环境不同细节入手,提升环境品质,城南片区古港风貌得到了一定修复。然而,目前街区内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个人总结为如下两点——

(1)门户形象不突出。街区内的文物与历史建筑整体保存较好,但其价值没有得到最大发挥;部分文物及历史建筑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逐渐荒废,面临被弃置的危险。

(2)居住区现状堪忧。片区内居住条件较差,难以满足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功能需求以及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而街巷中居民也会对文物古迹造成使用性破坏,如街巷中过往大型车辆导致石板铺装的街巷破损。

笔者认为,天后宫、德济门及顺济桥一带的保护性开发,除了基础设施与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改进外,还更应注重对历史街区的完整保护和对泉州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弘扬。唯有继续深挖文化底蕴、做好老城风貌的修复工作,方能使古城在时代发展中有机更新,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yangyx

图片
顺济桥遗址(摄影/@xuezh)
天后宫(摄影/@yangyx)

以上摘录自“清源五中”公众号。感谢作者:

编辑:@zhuangsy

排版:@zhuangsy

文字:@caicl、@chenhx、@zhoux、@chenhm、@fangz、@sheny、@yangyx

摄影:@yangyx、@zhoux、@xuezh、@zhuangsy

审核:@yangyx

温陵丝源 | 探访宗教圣地,体悟多元文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