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丝源 | 重走海上贸易路,感受宋元泉州魂
【温陵丝源】【清源五中】
重走海上贸易路 感受宋元泉州魂
——清华大学温陵丝源支队实践纪实

支队概况:
2021年7月25日下午5点35分,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作为中国本届大会上唯一申遗项目,在提交大会上审议正式获得通过,成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该项目由福建省泉州市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等构成,完整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为深入探究泉州申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背景,清华大学十余位一字班学子组成“温陵丝源”实践支队,以“走进泉州•感受宋元中国”为主题,走访泉州历史文化古迹遗址、体验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并结合新发展理念,探究新时代下地方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又称海交馆,是专门反映古代航海交通历史的博物展馆。自泉州申遗成功以来,海交馆针对泉州的22个申遗点重新布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泉州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史和各申遗点的历史背景。选此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第一站,旨在让支队成员大体了解泉州宋元海洋贸易的文化历史背景,为后续的走访调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分为位于开元寺的古船陈列馆和东湖新馆。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我们回溯了泉州海外贸易的历史,从南朝的兴起,到宋元的繁盛,再到明清的衰落;钱币、瓷器、碑刻、画卷,一件件展品穿越千年风尘向我们讲述着家乡辉煌灿烂的历史,再现着刺桐城“市井十州人”的繁华与多元,也见证着古泉州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和城市精神。
——@caicl
关于海交馆,海交馆展示的作品其实时代跨越很大,不止于宋元,但宋元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地位最高的时代,而瓷器又是宋元时期泉州的主要外销品,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下文主要介绍我对海交馆瓷器展品的感受。
之前我只能在课本上看到一些瓷窑的代表作的展示图片,记下每个瓷窑瓷器的特点,诸如建窑黑瓷龙泉窑粉青瓷之类的。但是在海交馆里,我能看到那些课本上瓷器的实物。它们真的很令人震撼!我认为每个瓷器都在用自己的釉色产地形制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是看图片所感受不到的,所以我非常感谢海交馆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
海交馆中展示的出土陶瓷来自的瓷窑很多,包括建窑、遇林亭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同安窑、义窑、云霄窑、德化窑、磁灶窑等等,不少宋元时期的名窑都包括其中。而且不少上述的窑址距泉州都比较远,显然是特意运到泉州进行售卖的。这些都体现了泉州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地位,我想这也是海交馆展出这些展品的用意之一吧。
——@linyt

灵山圣墓

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位于泉州东湖尽头的灵山脚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墓埋葬了唐代来泉传教的三贤、四贤,其下葬当夜山光显发,故山有灵山之称。除去传统的伊斯兰教传统建筑外,圣墓还融合有颇具唐代中式特色的建筑风格,是古代泉州文化高度融合的体现。


+
唐代风格石柱
伊斯兰教圣墓告诉了我们伊斯兰教徒来中国传教的历史,而选在泉州传教更体现了古代泉州的地位,这样的传教活动也给泉州留下了珍贵的宗教遗迹和西方建筑。泉州兼容开放,宗教交织相融,给城市带来了新的生机。
——@caijj
伊斯兰教圣墓,是本次社会实践最让我惊叹的景点之一。在这里,我了解了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在泉州传教的故事,领略了灵山圣墓独有的庄严肃穆,看到了伊斯兰教文化和泉州本土文化的融合。泉州,作为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汇之地。伊斯兰教圣墓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通过圣墓,我感受到了泉州古代的辉煌,更看到了泉州在如今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的璀璨未来。
——@fangz




九日山

参观完圣墓后,支队一行人马不停蹄前往位于南安丰州的九日山。九日山作为宋代泉州船只出港前的祈风圣地,完好保留了数封祈风石刻,为宋代泉州海洋贸易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除此之外,山中还有许多历代名人题刻,无不为这座海拔不足100米的九日山增添了些许神韵,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支队一行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细心研读历代航海人留下的祈风石刻,领略古代泉州港的无限魅力……


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一处古迹,是九日山的摩崖石刻。仰头望去,过往的人与事化为密密匝匝的文字,铺展于庞大的岩壁。庆历、熙宁、淳熙、淳祐,一段段岁月被编订于其中,如历史的截面。不同时期的记录相互呼应,构成较为完整的历史脉络。九日山以石刻为主的古迹留存情况较好,但据一方石刻记载,朱熹遗墨已“湮灭无存”,又不知多少石刻亦随日久而湮灭,令人叹息。石刻是解锁历史的重要密码,亟须得到保护。
——@zhuangsy



洛阳桥

洛阳桥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有“海内第一桥”之美誉。洛阳桥在宋元时期的泉州具有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其造桥技艺在当时也堪称一绝,是泉州22处申遗点的必游场所之一。


关于洛阳桥,广义的讲,洛阳桥位于惠安地界,因此作为半个惠安人,我对它的感情比较深厚,之前也来过几次,不过自从上初中之后就没去过了,这次算是多年后故地重游,知道的东西也多了吧。
几年前我来洛阳桥的时候,因为尚小印象还不甚深刻,也没有讲解员的解释,只知道无数能工巧匠竟想出了筏形基础、种蛎固基法等方法来建造这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以及苏黄米蔡中的蔡襄,竟然还主持过洛阳桥的修建!这次来就了解了很多新的东西:原来,余光中先生曾经把洛阳桥写进他的诗中;原来,洛阳桥旁还有蔡襄亲书的《万安桥记》,还被誉为“文、笔、镌”三绝;原来,之前月光菩萨塔上看不懂的字是印度的梵文……桥边还有一块石头上刻着惠安1997,只能说行政区划上的变化也与我知识上的变化一样,大为不同了。
——@linyt
尽管身为泉州人的我们已在洛阳桥上走过无数次,但如此认真地了解洛阳桥的构造和历史还是头一回。筏形基础、浮梁架运、养蛎固基,古人的造桥智慧令人叹服;海风拂面、波涛声声、桥上信步,优哉游哉、悠然自得。一闭上眼,眼前仿佛浮现出宋元时期洛阳桥上商贾往来、熙熙攘攘的场景,远处的航船正有序地驶入港湾,为泉州带来千里之外的货物和消息。
——@xuezh
洛阳桥作为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在古时为泉州贸易路上北上福州的必经之路。核心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运输条件,体现出泉州作为宋元贸易中心所具有的发达的水陆交通。我们支队一行人漫步洛阳桥之上,江风轻抚,水波荡漾,远处葳蕤青葱的红树林随风曳动,仿佛诉说着“海内第一桥”的悠悠过往。
除去贸易之用,洛阳桥还体现出古代造桥者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桥墩减震抗压的筏型基础,让洛阳桥得以历经沧海桑田的历练仍屹立不倒。浮梁架运的巧思妙想,让石桥桥面上重超5吨的巨石得以实现半自动化搬运。养蛎固基的先进生物技术,让水下桥基严实致密,堪称生物造桥技术之鼻祖。
——@zhoux




以上摘录自“清源五中”公众号。感谢作者:
编辑:@zhoux
排版:@zhoux
文字:@caicl、@linyt、@caijj、@fangz、@zhuangsy、@xuezh、@zhoux
摄影:@yangyx、@zhoux、@xuezh
审核:@y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