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的阴暗面(1)——绪论部分
力量的阴暗面(1)——绪论部分
The Dark Side of the Force,作者为Jack Hirshleifir,原出版社为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我阅读的是中译本,华夏出版社(2012),译者为刘海青。
本书的作者Jack Hirshleifer,用经济学框架研究冲突的代表之一。突出贡献在于将效用函数由和平的生产、交换,扩大到了暴力、抢夺等非平和手段。在我看来,这是颠覆性理论,因为往常我们谈效用函数,是和平框架下,即效用的来源是生产、交换和休闲,而H将效用的讨论直接外延到了和平框架之外,将盗窃、抢夺和欺诈等行为一并视为一种生产,并给出了一套生产函数。。
针对《力量的阴暗面》的这本书,可以说是Hirshleifer对冲突理论研究的大综合体。作为全部讨论的基准点,在全书开篇之处,Hirshleifer就引用了帕累托的一句话“人类有两种不同的劳动方式,一种是生产和改造经济品,另一种是占有他人所生产的物品”。全书分为两篇,第一篇介绍了冲突概念的成因、影响和行为,第二篇在演化的思路下,给出了冲突的解决方案。
为了引出全书的中心议题,Hirshleifer旗帜鲜明的指出了真实世界的两种谋生手段,一个是十分熟悉的经济学关注的生产和交换,另一个是相对陌生,但是又随处可见的掠夺与冲突。这里值得给出评论的是,冲突、纠纷等等对抗行为是日常极为常见的现象。那么如何来理解人类的冲突行为呢?
Hirshleifer初步地给出了冲突相关边界和解释,①冲突是有技术维度的,如同耕种土地的生产技术,掠夺和保卫土地也有一套技术;②冲突未必涉及暴力,破坏和掠夺别人未必动刀动枪;③冲突无法创造财富,但可以分配财富。这里面涉及到的几个关键的信息是,技术是冲突“生产函数”重要的参数;竞争的概念一般是提高自身生产力水平,不过冲突范畴中的竞争还应该包括打压对手;生产力的提升靠生产与交换降低投入/产出,但是冲突投入的资源只能决定已有资源的归属,没有生产力效应。
接下来的知识点是,经济学的分析并不是完全疏忽了冲突现象,比如犯罪、诉讼、劳资冲突、设租寻租、再分配问题等。但是这些研究和一些小众的经济研究领域一样,尚未进入主流经济框架。因此在Hirshleifer看来,做冲突经济学的研究首要的工作是建立起独立的理论框架以适用于冲突情景的分析,然后再考虑向一统的经济学融合,可以建立起一个“交换与合同”——“斗争与竞争”的统一主流框架。
在引言中也给出了主要的具体的科学研究问题,当然会在后续章节做出回答,这里不再罗列。各个学科冲突研究相关的研究(书和论文)也做出了回顾。需要拓展阅读的话还得自己去查阅。当然,这个领域已经发展了好多年了,里面的文献已经老旧不堪,但是由于小众领域发展的很慢,所以还有一定的可读性。
总之,对于对冲突领域没有了解的经济学者来说,引言所包含的信息已经足够有吸引力。对于推崇“和为贵”、“以人为善”等和平哲学的我国人民,这些论点具有一定的颠覆性,但是了解这套冲突理论有两点可贵的意义:第一,掀开人们不愿意面对的社会阴暗面和人性的阴暗面并尝试用中立平和的态度去理解,理解黑暗才能对抗、引导黑暗。第二,理解冲突的理论逻辑,有助于我们理解欧美世界暴躁惹嫌的国际政策并且更好的应对(这个问题其实更应该看托马斯谢林对“震慑”问题的理解)。近年的大量事实表明,我们对外和平友善的态度,未必能换来合作互信,相反,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枪杆子才是谈判交流的底气。毕竟,有枪,才能站着把钱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