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各地为方,天下大同 ——读《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2023-09-19 07:48 作者:恩醯NX  | 我要投稿

生长于今日的环境,为什么许多人可以顺畅地读外语原文,可读文言文却需要译本?

文言、白话、官话、国语、方言、普通话,这些概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和区别?

我们都听过仓颉造字的故事,那拼音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本书从人民-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关注国语运动这一推行普遍性的汉语民族建构。20世纪初中西文化竞争中的失败带来的焦虑感,促使广大知识分子对比中西差异,试图找出落后的原因,而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重要象征就成了“中国文化落后”的替罪羊,兴起了一种废除汉字(文)、提升声音(言)地位的迷思,试图以此重塑中国文化。


国语运动围绕声音展开,提出了“言文一致”的目标,追求我手写我口的“声入心通”。国语运动由旨在普及识字率,提高国民素质的切音字运动拉开序幕;1913年之后进入第二阶段,注音符号开始出现,至五四之后推行白话文运动,文字改革进入白热化阶段,此时广大知识分子致力于统一全民语言,提升民族凝聚力;1930年之后国语运动进入第三阶段,一套国音标准(注音符号)被固定下来,废除汉字的主张没有之前激烈了,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普通话被采纳为中国官方语言。切音字运动、白话文运动、国音运动构成国语运动的文字、语体和语音三个维度,国家建构、民族认同、地方观念、阶级意识、城乡差异、政治派系等等力量各怀目的、相互交错、贯穿国语运动始终,并随时代而变动。


书中读到许多有趣又意外的点:如译名芜杂的弊病长期困扰着清末民初的学术界,远不限于人名、地名的纷繁,更重要的是一些学术性专有名词并无固定译法,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似乎依然没能彻底解决。“古人药(藥)字从草从乐(樂),正所谓入在耳朵里,印在脑子上,是声入心通的绝妙佐证”,然而以汉字本身论证试图废除汉字的声音中心论未免欺人太甚。1907年,“四川藏文学堂”改叫“四川省城方言学堂”,教学重点转向外国语;吉林“外国语学堂”奏请添设蒙文科,并更名为“方言学堂”;而清政府把培养翻译外语人才的学校命名为“同文馆”;这些名目遥相呼应,体现了广义的“方言”概念和“各地成方”又“天下大同”观念。值得一提的还有,直到1983年都还存在着废除汉字的声音,而汉字凭借顽强的生命力活到了汉字输入法出现的一天,熬走了那些认为汉字输入慢存在技术层面缺陷的罢黜汉字论者。


本书史料细密浓稠,适合细嚼慢咽反复品读。宏大的国语运动框架下每一章的子课题都足以单独成书,作者除了搜集大量文人志士相关史料外,还引用了一些佚名作者的日常文本,为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民众对国语运动的态度提供了更全面更丰富的视角。不同篇章之间有所涉及和关联时,作者会用简略的前情提要(如“参见第x章所述”、“前文提到”等)帮助读者回顾和建立阅读网络。此外,个人很喜欢每一章最后的“余论”一节,可以看到作者对史料背后的逻辑梳理和话语分析,是很好的文本阐释模板。在阅读浏览了大量的史料后,仿佛得以同作者就文本展开探讨,进而引发读者对史料的进一步思考。


各地为方,天下大同 ——读《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