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对中国梦的历史贡献

2021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5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瓜分豆剖之后,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们用生命和热血所接力奋斗的事业。周恩来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杰出代表。
人生“三步曲”书写伟大复兴
1840年之后,中华民族在经历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盛世“康乾盛世”之后,遭受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被西方列强瓜分豆剖,中国人成了亡国奴,成了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们就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薪火。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之概念,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之目标,毛泽东在其作文《心之力》中提出“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
中华民族魂飞梦断时期,年仅12岁的周恩来在目睹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可怜境地之后,奋然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1917年, 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求学时写下了著名的《大江歌罢掉头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临行,他在同学的笔记本上写了这样一句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大江歌罢掉头东》、“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正是周恩来所为之奋斗的人生“三部曲”。今天,我们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来回望周恩来的人生“三部曲”,我们会有一个令人感慨的发现:周恩来的人生“三部曲”不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起航、奋斗、实现过程吗!周恩来用他一生的行动践行了他的人生诺言和宏伟志向,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的擘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化”目标推进伟大复兴
“振兴中华”“创中华新纪之强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代名词。正是有了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们的引领和奋力求索,中华民族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也因此更有理由和条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也因此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我们可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追求的目标。追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路径,我们会发现,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配合毛泽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我们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当中,如果说对当时旧中国的了解,特别是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了解,没有人能跟毛泽东相比。但对于当时现代化的西方国家的了解,周恩来则更擅长。周恩来1917年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在日本近两年。1920年起他又远赴和辗转英国、法国、德国,一直到1925年才回国。因此他对西方的现代化社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这种经历的不同,使周恩来与毛泽东有一定程度的互补作用。正是这种良好的互补作用,催生了新中国“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也是对“四个现代化”概念的最早表述。1956年,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在报告中,周恩来提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即使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周恩来依然没有停止对“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思考。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正是由于有了“四个现代化”目标,拨乱反正之后,邓小平在总结毛泽东、周恩来关于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确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目标。“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之作。可以说,没有“四个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式现代化”。
“恩来精神”感召伟大复兴
周恩来总理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求索的一生,更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据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著名党史专家金冲及向笔者讲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里,周恩来总理平均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有时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在周恩来心中,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比什么都重要。他说过:“革命就是为了使全国人民不再过苦日子,要过上好的生活”。正因为如此,他对人民群众的关怀无微不至。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邢台发生地震,造成严重伤亡。周恩来当天就召开国务院紧急会议部署救灾,9日深夜赶到邢台。他来到受灾最严重的村子。群众听到总理来了,都涌到一处空场。周恩来登上一个大木箱讲话,当他发现老百姓迎风站着,坚决要求当地干部让群众掉过头去,他自己改为迎着风讲话,鼓励大家要“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在照片上还可以看到他讲话时那充满忧伤的神情。1972年5月,总理被确诊患膀胱癌,发展到每天便血,但仍继续超负荷工作。从确诊到住院的两年内,除了13天以外,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直到邓小平同志复出并参加联合国会议归国,他才在1974年6月住进医院,当天就做了大手术。住院期间,他会见外宾65批,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院开会20次,找人谈工作200次以上。完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总理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却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和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他所留给我们的光耀千秋的“恩来精神”已经成为感召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接力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线已经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曾经写下这样的寄语:“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周恩来同志生前念兹在兹的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实现。中华腾飞世界时,也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今天,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腾飞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作者:程冠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领导网执行总编辑。)
来源:学习强国·当代中国(强国号)
责任编辑: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