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推荐|年轻人的第一本键政指南——《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初看到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密尔的名言:做一个痛苦的人,而非做一只快乐的猪;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而非一个快乐的傻子。
当年我听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冒出一串问号:为什么我不能选择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人痛苦,做猪难道就不痛苦了吗?后来我才只知道这是曲解了密尔的原意,人家意思是说功利主义并不是越快乐就一定越好,也有一些价值是超越单纯的快感的。但我相信那种错误的理解,已经融入到了部分人的头脑之中,以至于他们会认为快乐总是肤浅的,而痛苦才比较深刻。继而认为你们这些成天乐呵呵的,都是些堕入迷津而不自知的人,而他们那样整日苦大仇深、怼天怼地的,才是「清醒的现代人」。
说起「键政」这回事儿,我前几年打听过一些区人大或者听证会的场面。我原以为既然人大代表能够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那照理说应该就不会搞「键政」了吧?既然有真的,谁还玩假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发现人大代表一样会搞「键政」,而且他们「键政」时候的状态,跟真正作为人大代表讨论公共事务时的状态很不一样。做人大代表的时候,视野广博,对问题的剖析入木三分——比方说电动车问题。
现在广州满大街都是电动车,但电动车上路到底合不合法的问题长期没个明确的说法,因为官方内部存在不同声音。有人认为:既然广州禁摩,那当然应该严格管控五类车;而且广州因为长期禁摩,市政道路建设基本没有考虑电动车的位置,如果要改的话会是非常浩大的工程。但另一些人认为不能禁,其中一个理由是:过去广州城市扩张很快,产生了大量城中村和老旧社区,而公共交通很难深入这些地方,居民的出行需求需要电动车来满足。如果禁行电动车,那这部分出行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又或者原本电动车就能满足的出行需求,现在需要购买汽车才能满足。这就是压榨穷人,为了富人的利益损害穷人的利益,人为制造社会不公。——所以,跟不时看见新闻里有人大代表提出「暴论」不同,在我印象里,人大代表谈论公共事务的水准,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是要高不少的。
但当人大代表搞「键政」的时候,就跟网上随处可见的键盘侠没什么两样了,也是听风就是雨的谣言传播者,喜欢阴谋论(例如关于疫情),甚至经常冒出反智言论(例如关于转基因)。这是我自己的观察,不知道有没有普遍性,或许只有少部分人大代表是这样。后来我思考到底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做人大代表的时候,讨论公共事务是他们的「工作」「责任」甚至「事业」;而「键政」对他们来说,无非是一种业余消遣的娱乐活动,用来排解个人情绪的「游戏」,彼时他们的身份是游戏里的「玩家」。这种自我身份认知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在讨论公共事务时的不同状态。
对于人大代表是这样,对于那些没有途径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键盘侠」来说,应该也是差不离的。就像有的人喜欢看带来「悲伤」的催泪向动画或者电视剧,有的人喜欢看带来「恐惧」的恐怖电影,那为什么就不能有人喜欢搞带来「愤怒」的「键政」的?我觉得网络上有不少人就是这个心态,他们对对与错、好与坏、公平和正义等话题其实并不是真的感兴趣,只是很享受怼人的「痛快」和被怼的「愤怒」。
如果你对「键政」的理解跟我一样,那我相信,你在面对网络上那些很难听的争吵时,心境就会坦然许多。但正像密尔所说的,总有些价值会超出单纯的感官享受。对于「键政」,乐在其中或许没有什么不好,但我们是不是应该稍微努力一下,让自己「键政」的水平更高一些,往「人大代表」的状态多靠拢一些呢?——正好,我们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就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键政」水平。

说实话,最初博集天卷找我推书的时候,一看是这种类型我是拒绝的。我是做哲学普及的,又不是意见领袖,你这个不对口啊。但我总不能一口回绝,要委婉一些,就问说:给钱不?不给就不推了。结果对方说:好!我就愣住了:你不按套路出牌啊?之前的书商全都让我恰空气,不愿意给钱的。那既然对方这么说,我就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收到书之后,因为忙着系里答辩工作,又放在那儿拖了一个多星期。后来想着拖不下去了,赶紧翻翻看吧。结果一翻开书,就发现这书不错,不是键盘侠出品,非常有我之前说的那种「人大代表」式的视野和深度。查了一下作者,发现是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学院派的,难怪书写得跟我们一样,一股学究气扑面而来。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主要分上下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政治学经典著作的导读,介绍了许多名家名著,比如韦伯「志业演讲」、福山《历史终结论》、米勒《什么是民粹主义?》等等。都是些不错的引入,读者读过那些经典著作再来看这本书的解读,或者读过这本书的导引再去找那些经典著作来读,应该都会有额外收获。
我给大家介绍其中一个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发生在乾隆年间的一起公共事件,说:1768年,大清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种名为「叫魂」的巫术。当时民众相信,施法者可以通过这种巫术吸取施法对象的灵魂,达到诅咒仇家、让他精神失常甚至死亡的效果。「叫魂」起源于浙江地区,在很短时间内蔓延了半个中国,引发了广泛的恐慌情绪。事情闹到乾隆那里,皇帝下令禁止,随后又演变为一场类似欧洲猎巫行动的政治运动,酿成了大量冤假错案,一时引发了社会动荡。作者把这类社会现象统称为「群体性疯狂」。
为什么毫无事实根据的巫术会风靡一时?如果用我们喜欢的文化认知科学的套路来解释,就会说:因为巫术观念命中了人类认知系统的某些「特性」——或者说某些BUG——所以巫术观念会像病毒一样,在人群当中传播。而《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给我们介绍了另外一种解释思路,说巫术是一种权力补偿:因为社会分配不公,所以人们企图用巫术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古时候的巫术、当代的打砸抢烧零元购莫不如是。——这种偏向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非常有意思,我虽然不太赞同这种看法,但仍然觉得耳目一新。
书的后半部分讨论了若干敏感话题,例如「我们为什么要爱国」、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的矛盾、科学研究和政治正确的关系等等。其中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解释近现代西方在文化方面对中国造成的冲击: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前,元清两代曾以「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却也没有这么强烈,这是为什么?作者认为:地域性文化的一个中心要素是对世界秩序的理解,而中国自古就把人类世界理解为华夏-夷狄的二分,元清两代并没有超出这种理解,但西方崛起则颠覆了这一认知,从而造成了核心文化的改变。——除了这两个例子外,《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还谈到了许多其他有趣的话题,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买来看看,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最后我还是要说一下这本书的文风。首先,《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在行文流畅方面没什么问题,印刷质量也对得起价格。但是,可能是出自一位教授笔下的缘故,这本书读起来很有学究气——我说「学究气」,是指每说两句就停下来引经据典,说这个观点又是谁提出的、证据是什么,那个观点又是谁提出的、证据是什么,对同一个问题又有哪些其他不同看法,这些观点各有什么得失等等。看起来倒是很学术,但毕竟这本书的定位是畅销书,不是学术论文集,这样写就让文段读起来很零碎,甚至让读者有些把握不住要点。
如果你想要那种一针见血的观点、酣畅淋漓的雄辩,那在这本书里面是没有的。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主要还是好在拓展读者看待公共问题时的眼界和深度,至于对公共问题具体看法的得失,则交由读者来判断。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应该是已经有一定阅读量的高中生或者大学生。如果你少年立志成为一名高段位的键盘侠,那这本书应该是一本不错的入门导引。
最后的最后,感谢博集天卷文化传媒的打钱,让UP主这回终于不用恰空气了。也拜托大家多多点赞分享,这样UP主才更有动力长久更新。谢谢大家~o(* ̄▽ ̄*)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