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天干物燥,你的尺八还好吗?(下) ——一篇气候差异与乐器状态的文字
关于音色和性能
之前给大家聊完了开裂的问题,接下来的篇幅就说一下气候差异影响下的音色和性能。
南北方的湿度差异问题,前面两篇已经基本提到过了,我们竹制或者木质的乐器,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对待开裂和变形,一方面要科学、理智的看待,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避免(比如打油、装画桶等等)。

在开裂这个大问题解决之后,我们日常使用的时候,也就该关注和理解另外的地方了——气候的差异对乐器性能和音色的影响。
古书里有一句话,叫做:“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其实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件事。笔者以为,这是个北方人写下的句子。因为在南方,绵绵不绝的雨,琴才不会叫“润”,只是会变“闷葫芦”。而这类事情还会引发许多尴尬。
有一次我去成都学习,晚上带着尺八去跟一位吹箫的朋友小聚。结果由于尺八“吃水”过度,在人家工作室,按照平时的样子去吹奏发现尺八居然不响。又一次,笔者携琴去洛阳访友,结果发现,本来在河北地区相对通透灵动的琴,在洛阳的音色居然暗哑下去,声音和弹奏呈现效果一度十分尴尬。

正是由于我们要的是“自然干燥”和“自然平衡”,所以乐器无论到了哪里,还是应该拿出几天的时间,让它好好适应一下当地的气候为好。或者,要在南、北方两地演奏,可以考虑选择不同性能基础的乐器。
比如有的乐器在南方听起来温润甜美的音色,到了北方一失水,很快就变成苍劲高古的感觉。可是在南方听起来通透灵敏、张力十足的这种,那最好还是慎来北方——它很容易失水后变的空洞无味,甚至显得有些喧嚣。至于很多乐器厂家就会钻这个空子,在南方销售以次充好的乐器——反正不会开裂也不会太难听。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这些经验对于演奏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而种种状况的出现和解决,根本上来讲,是要求演奏者和制作者均对乐器和环境有一个客观的认知。

最终,我们回到“干燥”和“平衡”。我们的乐器(无论是木纤维,还是竹纤维),新鲜纤维的弹性终究会逐渐褪去,并终将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向着更加干燥的方向“走去”,直至枯朽,化作尘埃(一千多年以后……)。于是那种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气候干燥还是潮湿,哪怕经受了岁月的考验,都能保持“自然平衡”状态的乐器,才是一件笔者心目中的好乐器。(这种乐器是存在的,现在也有人能做的出来,为了避免涉嫌广告,就不说都是谁的作品了,不过,你们懂的~)
最后的最后,我们单纯的从自然角度提一段性能的事儿。纤维含水量大,声音自然会相对甜美,但是振动状态不够发越,灵敏度会降低。如果这种情况下刻意去追求“大音量”制作,就会让这个乐器在干燥的时候呈现“空垮”的状态。反之纤维含水量小,振动自然会非常灵敏,但是如果因此而去过度抑制纤维振动,则容易在潮湿环境下“哑火”。

所以,作为一个成熟的演奏者,能够甄别、挑选真正好的乐器——取材上乘,做工扎实,性能平衡、稳定。制作者也能够明辨“是非”,在选材、制作和推荐上多下功夫。从这个角度讲,吹奏与制作是相辅相成的——不懂制作的人无法分辨乐器性能的稳定与否,更加不善甄选;同样的,只埋头制作的人,无法明晰如何才能制作出一件可以让吹奏者自在而精确表达自己内心的乐器。只在意“出货”的制作者,也已经不是一个手艺人,只是一个手工批量生产的“工具人”而已。优秀的作品可以被量化,却不能批量化;优秀的吹奏者可以不制作乐器,却不能不知道一件好的乐器是怎么被制作的。唯有此法,吹奏的过程才是脚踏实地,制作的过程才是匠心独运。
只有不抱着“反正能响”和“反正能卖钱”的心态去挑选和销售乐器,才能有助于技术、乃至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祝大家玩的开心,学有所得!
我是北吹竹尺八手作工坊坊主,咱们以后的文章中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