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芽之旅》: 歧路旅人

常世的草原上,死寂的海滩边,废墟的木门外,有人赠与你过去的回忆吗?有人伸出温暖的援手吗?有人握住勇气的钥匙吗?
▼
“灾难”的延长线
且不论《你的名字。》中小型陨石是否作为“311”的隐喻,《天气之子》的暴雨是否换作一种形式的破坏,《玲芽之旅》更为简单直接地将“311”作为旅途的起点与终点。或许是早已在心中已经规划出一条脉络,新海诚的这三部电影互为上下文,呈现出一种类似“三部曲”一样的整体性。爱情作为三部电影中表面的主题,承载了大部分的商业以及剧情推动作用,最终呈现的结果来说只有最纯粹的《你的名字。》中爱情戏份的观感在水准线以上,另外两部的爱情沦为“世界系”中两难抉择的牺牲品。我们可以这样看,《你的名字。》注重在灾难发生之前逆转(预防)悲剧的发生,《天气之子》着墨于已然崩坏的世界中正视灾难,而《玲芽之旅》则是站在灾难的延长线之上进行的横跨半个日本的旅途。新海诚用8年的时间描绘了他对于所谓“灾难”的看法与积极引导。

客观地说,《玲芽之旅》与我钟爱的《烟花》类似,是一部缺点被无限放大的电影,《玲芽之旅》尤甚,前两部珠玉在前,相同题材之下的受众广度不如偏向爱情的《你的名字。》,剧情深度不如更有勇气的《天气之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片子的一无是处,反过来说,作为三部曲整体性的最后一环,《玲芽之旅》才体现了新海诚作为成人童话集大成者的最温暖一面。有时候,我们并不是需要童话,而是童话需要我们的代入,才有值得前行的价值。
▼
走马观花
瑠美阿姨,环妈妈,千果三个作为旅途中的重要角色,理应作为重要的后灾难时期的人们现状的表现,但是在电影中的描写都是避重就轻,过分让路于所谓爱情剧情的推进和追逐戏份,是大家观感较差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电影场景的只言片语中看到他们与“灾难”的关系,作为同年级的高中生千果,门所在的学校坐落在震灾后的废墟之中;作为两个孩子母亲的欧巴桑环妈妈,小镇里有一个废弃的游乐园成为了门(这个桥段带有经典的日本没落乡镇的要素,满是老人的酒吧与旧时代的商业街);作为灾后孤儿监护人的瑠美阿姨搬到九州以及关于束缚的爱的争吵。短暂的旅途中理应是“见众生”反至“见自己”的应该浓墨重彩的一段,就这样被消解。以至于最后的东京,作为最有可能引出作为灾难第三者触动的基友(也指代对灾难没有实感的我们)也只是作为旅途的笑料和添头,东京的门也与前面的写实不同抽象为地下皇城的大门,更让我们离影片表达的地方更远一步了,这是新海诚保守的必然结果。

走马观花的旅途中,人情的温暖倒是真切地通过角色传达到我们心中,据说访谈中有透露过原案设想是瑠美阿姨的角色与玲芽作为双女主展开旅途,但是东宝当年认为双女主突破太大存在商业风险,不知道在这个骨头社都开始做百合机甲片的时代东宝是否有一丝后悔没有掌握财富密码呢。
▼
悲伤的普适性
我们尽可补充前面故事,想象着千果能在学校的坍塌中幸运地存活却失去了重要的朋友和校园生活;想象着繁华的小镇在没落后的寂寥,只剩这破败商业街晚上欧巴桑迎接着夜夜笙歌的老人;想象着瑠美阿姨带着拖油瓶背井离乡,奋斗生活的日日夜夜。但是最后给我们的结果却是,东京出来的都市人感慨到福岛的废墟真美。

或许有人说,没有关于“311”记忆的我们,是无法对影片中的角色产生共鸣的。但是可能在我私人记忆中,其实是能感受到新海诚对于“灾难”这一意象表达的普适性的,且不论“多难兴邦”后的地震记忆,同样可以具象为怪物的细小生物带来的“消失的三年”难道没有让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吗?街边鳞次栉比的倒闭小店铺和作坊是否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灾难”形成的废墟呢?相较于真正生存在灾难后夹缝中的人们,我们该抱着怎样的一种心态去面对,是不是还能正视任性的要石的决策?或许在现实里,神明的作为比你所迷惑的要石更加朴素迷离,而又不可控制。
▼
昨天的我与今日的你
终而在影片的结尾,揭开了俗套却合理的最后一个悬念,支撑着玲芽的勇气,那股强大的行动力的源头,是直面了灾难,同时体验并集齐了灾难之后美好生活努力的未来的玲芽。新海诚用三部电影的长度汇聚成的终点,是勇于在发生前预警灾难,是勇于在过程中直面灾难,是勇于在伤痛后背负着思念坚持前行。

完全带有遗憾的终章,正如你我的生活一般。关于“灾难”的话题,本来想说很多题外话,但是言至于此,毕竟玲芽已经完成了她的旅途,我们可是在歧路之中负重前行啊。
以上

文/ChristopherZou
202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