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炮弹落在身边,劫后余生又被冻伤,如今…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唱起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西来镇龙飞村的侯炳荣眼中满是坚毅的光芒。
侯炳荣老人今年87岁。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已经过去了70年,但侯炳荣从未忘记那段峥嵘岁月。时光回溯到70年前,1951年,村里动员村民参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8虚岁的侯炳荣一腔热血,积极报名。“那时候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要为国争光,做个出人头地的男子汉。”侯炳荣说。经过短暂的集训,侯炳荣被编入26军。1951年夏天,他与500多名志愿军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途。抵达鸭绿江时,原先的铁桥都被敌机炸毁,部队只能从临时搭建的浮桥通行。

战争的惨烈远超出了侯炳荣的想象。在前往营地的途中,白天常有敌机轰炸,侯炳荣和战友们只好在半夜行动。“有一次,一颗炮弹直接落到了我和战友身边,万幸的是,我掉进了旁边一个两层楼高的山沟,背包又正好护住了我的头,我这才死里逃生。”回忆往昔,侯炳荣仍有劫后余生的感觉,更让他痛心的是,当时他身后的三名战友都牺牲了。

到达营地后,侯炳荣被安排在了侦察连,主要负责趁夜潜入敌军察探敌情,把了解到的敌军部队人数、装备等情报传递回来。1951年11月,侯炳荣所在的一连被安排驻守朝鲜下浦里,防止敌人进一步入侵。山路崎岖,积雪厚的地方有1米多深,在这种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中,大家还要躲避敌机的袭击,死伤惨重。直至撤出下浦里时,侯炳荣在途中被冻伤,右手小指第二节被截除。
1953年停战后,侯炳荣又留京三年。1956年,他和上海籍战友侯怀玉、兴化籍战友陈俊荣一起,主动申请前往新疆参与生产建设。几经辗转,侯炳荣于20世纪80年代初回到靖江,过上了安稳的生活。“现在的日子好过了,政府对我们也很关心,各项保障政策都很到位。”说起现在的生活,侯炳荣很是满足,闲不下来的他还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都种了蔬菜,每天精心打理,生活十分充实。
责任编审:王平 朱正
记者:夏峥姣
编辑:闻攀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