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17年后离开北京移居徐州(二)行在北京——北京交通痛苦回忆

Sorry,我就是看到封面勾起了回忆,up不要嫌我麻烦,哈哈~
这是一段小小的属于民间的马上就要消失的记忆片段。请各位听听北京人眼里的北京是什么样的~
我是看封面进来这个视频的,一眼就认出是建国门...因为左边(路东)的外交公寓非常有辨识度,那是197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

2002年和2022年建国门地区卫星图片对比
我在建国门地区长大的(17岁之前),我家的简易楼楼道窗户,正好能看到这一排外交公寓。非典后我家的胡同(2004年)拆迁,原址盖成了现在的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我的小学的旧址和新址也一并拆除了,我记得那个小学的新楼是校长跑了三四年才批下来的,非常漂亮,结果用了4年就被拆了,学校也和附近的另一所学校(新开路小学)合并了...检察院的楼大概覆盖了三条胡同,旁边的贡院还有两处精美的四合院,那两处院子被拆后,我去废墟上面玩儿,看到的是整齐崭新的青砖,还有精美的砖雕......
我到现在还在怀念住在胡同里的日子,虽然那片胡同(南牌坊胡同)也没什么历史,只是明清贡院以东的一片空地,原来建有一排排守城士兵的营房,所以得名“排房”,后来就讹变成了“牌坊”。这一片还有北牌坊和小牌坊胡同,小牌坊胡同是现在的华润大厦,胡同是1996年左右拆掉的。北牌坊胡同还健在,但是被那个不伦不类的金宝街拦腰断作两节。北牌坊南边这段的中间部分有个向西延伸的支巷,里面是前些年被拆的争议很大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北牌坊胡同靠北的一段,和坐落着智化寺的禄米仓胡同相交。智化寺早先已经变成了大杂院,这一片的人叫它“大庙”,我家的大杂院里有一家人就是从“大庙”搬进来的。智化寺是北京市文博交流馆,在当下博物馆热的带动下,不温不火的有了点小名气。

这是解密的1973年的美国卫星照片,可以和上图对比一下区域的变迁
北京被日寇占领时期,这里的城墙被日本人开了豁口,当时命名为启明门,45年并在护城河上修了木桥,在这里开豁口,是因为方便前往东郊的工厂。建国门立交桥建于1977年,是北京的第一座立交桥,那时北京还没什么汽车。我见过开通初期大桥的照片,零零落落的汽车显得桥面那么宽。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晚饭后去散步,走在建国门桥上,爸爸告诉我汽车转向会闪灯,闪哪侧的灯就向哪边转弯。我还记得,那时桥下有一大片绿地,下午刚刚修完的草坪满是青草的清香,在上面踢球像是踩在地毯上一样...

1979年9月刚刚竣工的建国门桥
至于现在,用1970年代的设施承载21世纪的交通需求,这显然难为这座桥了。建国门桥的拥堵不是最近的事,而是从我小时候就在堵,毕竟到上世纪90年代时,那就已经是二十年前的设计了,更别说50年后的今天了。

1998年的一张建国门航拍照片(从南向北),可以看到当时的拥堵情况
这里的交通确实是问题,但却又没什么好办法,城市功能和规划的惯性和惰性,让这一切的改善那么难。世界上相同的事情放到中国,在如此的人口体量和经济规模下就是不能一概而论,而所有城市相同的事情放到北京同样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全中国只有一个北京,这里用明代的城市规划承载了当代的城市功能,当然处处充满了魔幻,这个城市的设施和它的功能显然是不匹配的,经管有那么多改善措施,依然差强人意,所以疏解非北京功能...嗯,又要挨骂了
关于这一切的美好和回忆都已经不在了,我的“故乡”也面目全非了,甚至作为北京人的身份都要在公开场合低调。北京人的公共形象再也不是我印象中仗义、温暖、絮絮叨叨的邻居叔叔奶奶,而是变成了互联网上被丑化的“地道”、“暴发户”、“通天纹”和排外者...我曾因为北京人的身份,在B站不止一次被怼被骂。我不知道北京人有什么错误,我也不知道恶意从何而来,我只知道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应该有刻进灵魂的回忆和童年的快乐,当我提起我的故乡时,我希望你也会心一笑。
我再冒着挨骂的风险说一句,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的区别,应该就是北京在他心中的意义。老北京人把这片土地当成家,就是再不好、过得再难也要留要留下来的家。这里有他们一代人或几代人的记忆,这记忆和这里的草木和地理事物紧密相连,当你看见你熟悉的地方时,你会滔滔不绝地讲出这里发生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