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师小哲】后现代理论与二次元(11)——动物化的后现代

这一篇就是作者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篇了。近期我也去多找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相关文章,还算是有些新的感悟的,之后应该会在讲这本书的实践部分(也写不了几篇)的时候顺带讲一讲,或者单独写一两篇谈一谈。后续的话可能也会时不时地再回顾,常看常新嘛。

根据上上讲科耶夫的说法,大叙事消失之后,人类只留下“清高主义”和“动物的回归”两条道路,但是“清高主义”在日本也已经宣告破产了,那么剩下的似乎只有“动物的回归”这一条路了。《动物化的后现代》这本书的名字也暗示了作者的结论。
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再进一步谈谈“动物化”这个词的。之前谈到“动物”的时候谈到:动物是只会顺应环境、不会改变环境的。“人类”拥有的是“欲望”,而“动物”只拥有“需求”,需求的特征只是单纯的从欠缺到满足,然后需求就会消失。而欲望则不同,即使欠缺被满足了也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膨胀。
当然,人要成为“动物”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前提,即“欠缺-满足”这个封闭线路能被快速满足,而后现代的科技发展正在逐步实现这个前提。
要说明后现代的人正在“动物化”,作者仍然是按照基本的思路——从御宅族发展身上找证据。
上一篇说道,我们之所以会被一个虚拟的故事感动,只是因为这个故事的萌要素组合的巧妙。这种萌要素的组合就能很简单地满足不再对大叙事抱有欲望的新一代御宅族的需求。
于是御宅族从真实的大叙事的时代到虚拟的大叙事的时代最终终于到了动物的时代。
作者还做了一些进一步的说明,也列举了当时日本其他一些潮流来说明“动物化”不止体现在御宅族之中,不过这里暂且略去。关于作者的理论我觉得写到这里就足够了。
稍微回顾并扩展一下。现代是有大叙事的时代,也就是有中心的时代。后现代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去中心化,也就是作者认为的资料库模式,这种模式下不存在一个中心,其底层是繁多复杂的的资料,这些资料排列组合起来就是各种拟像。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甚至可以直接得到资料库中的各种资料。我们当今可以看到,很多事情都是严重碎片化的,人们可能会为了某个很具体的事物轻轻松松地争吵起来,就好像他们讨论的这个事物是某个中心一样;我们也看到某种要素是可以被炒起来的,一个人设就可以圈起一波人。(这样的话题就不多谈了,万一被炎上了就麻烦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生态其实真的可以看做是某种在原始的自然界中生存的动物的状态。在这样的世界中,没有中心,动物专注的也只有觅食、繁衍这样的“需求”,动物们斗争的原因大部分也只是食物、配偶这样很具体的事情。
或者说,甚至资料库这样两层的模式都是不需要的,在后现代,世界的一切都是平铺在我们面前的。

当然,这样的理论是否有什么问题,当然是需要进行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