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乙女玩家的一生
近日,一条热搜又将乙女玩家这个群体推上了风口浪尖,但不同于以往的诸多污蔑和讽刺,这次的热搜更多是广大乙女玩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团结在一起和偏见与傲慢作斗争,故事源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中的一个小品《男友来了》,这个小品讲述了女儿向母亲介绍自己的“男友”扈泽言,在遭到母亲反对的时候,开启了一系列讽刺的故事,我们需要承认喜剧作品的本质就是讽刺,是嘲讽,但这种讽刺和嘲讽不该带有任何的偏见和傲慢,可悲的是这次的讽刺完全是某些编剧自以为是的傲慢,而这份傲慢酿造的就是全网乙女玩家挞伐之声。

在节目播出当天,节目组就受到了玩家的不满意见,但出乎意料的是该小品的幕后人员则发微博力挺自己的节目,表示自己旗下的艺人推掉了所有的影视邀约,七个月全身心投入,而现在仅仅因为“一小撮愤世嫉俗的键盘侠”就被攻击本人和家人,这是不妥的,但要考虑到的是当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时候,他们可不是这幅嘴脸。

某些玩家认为节目讽刺的是乙女玩家,或者说是《恋与制作人》玩家和自己毫无关系,甚至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还将节奏带到了女拳之类的话题上,但这些都是只看到了表面,小品其实呈现的内容和那些所谓的戒网瘾是一样,编剧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随意挞伐玩家,借用小品本身的一句台词“我没有沉迷游戏,而是游戏人物沉迷我”,编剧用着几十年前的思维肆意蹂躏其他普通人的娱乐来满足自己的救世主情节,整个故事就是为了拯救“沉迷游戏的少女”,这种逻辑难道和那些戒网瘾的人有什么区别吗?

这种偏见一直存在,这是在这个互联网年代,某些人不敢直接歧视全部玩家,就开始将这种歧视暗戳戳的放在某些弱势玩家身上,打着走出游戏面对现实的旗号,对普通人吆五喝六,就差直接告诉玩家——你们有问题,需要改正,而乙女玩家则成为了一个被歧视的群体,事实上,人们对于乙女玩家的刻板偏见普遍是花痴,沉迷虚拟世界,不敢面对现实,但其实很多乙女群体有着稳定的收入,不俗的社会地位,她们追求的只是一个现实中很难实现的恋爱梦,这并不影响任何人。

不要说普通的乙女玩家就连明星在玩乙女游戏的时候都会被看不起,金莎就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单身数年的她其实一直玩乙女游戏,她表示“生活中没有一个很投契的人和我对话,所以我选择虚拟人物”,乙女游戏的市场背后折射的不是什么沉迷游戏逃避现实,而是现代人的孤独和无助,珍妮丝在她的著作《阅读浪漫小说》中就提到,女性喜欢读浪漫小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弥合现实中的创伤,本质上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

很多人却没有这个意识,他们被某些人牵着鼻子走,把一个正常的消遣活动妖魔化为沉迷虚拟世界,把个例当成群体,进行赛博荡妇羞辱,这实在是太过可笑了,退一万步说,你的讽刺玩家们可以接受,但请你最起码了解一下你讽刺的对象,了解一下这个产业,不要把刻板印象当做自己的讽刺借口,因为这只会显得你很下作且傲慢。

乙女玩家在玩家的生态位上,处于一个低端,某种意义上她们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声》一样,同时忍受着主流社会和玩家群体的刻板印象,而某些人也愿意强化这种观念,但现实就是她们只是一群孤独的,承受着压力在业余时间玩玩游戏抒发不满的女生罢了,剥去了妖魔化的躯壳,我们才能看清楚到底是谁在做新时代的“贞节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