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专访康晓光:保持清醒,坚守底线,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2021-11-09 17:46 作者:中国公益万里行  | 我要投稿




*2020年11月27日,康晓光出席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闭幕主论坛

CFF:您长期研究政社关系,“依附式发展”是您提出的中国第三部门的主要特征。您如何看待当前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

康晓光:我有几篇文章讲了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把独立的社会组织斩草除根。允许社会有一定自主性,允许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存在,同时要防止危险的组织行动挑战权威,这是政府要考量的东西。

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既有合作的可能性,也有冲突的必然性。我们政府是根据社会组织的性质和所作所为来采取策略的,因此是两手策略,一方面是限制,另一方面协助社会组织把有用的功能,比如提供社会服务、扶贫济困这些功能发挥出来。

现在社会组织就是这么一个局面,承担给政府拾遗补缺的功能。基金会、社会组织等都积极配合国家战略,响应政府的号召,想政府之所想,急政府之所急,这都是政府最希望的局面。

CFF:您主张把互助互益也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一部分;完整的慈善是人人的慈善,不只是慈善组织的慈善;强调要承认生活中的慈善,拓展法律中的慈善,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从制度和文化出发,应如何推动中国现代慈善向前发展?

康晓光:我以前的一些文章谈到过传统慈善,但是从政策、法律上如何具体地推进,我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想法。

有一点我倒是想说,公益界要有自己的脑袋,有自己的思考,别整天跟着瞎起哄,要么跟着企业起哄,要么跟着政府起哄。它是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部门。你要想明白,政府为什么要第三次分配,为什么要共同富裕。一、二、三次分配中,能决定财富分配格局的,最主要、最基础的是一次分配。从调节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政府通过税收、财政支出、转移支付等完成的第二次分配。古今中外第三次分配都是拾遗补缺的,是次要的。

咱们GDP一年是百万亿数量级的,财政税收是几十万亿规模的。然而第三部门的分配有多少?只有几千亿的规模。那能扯到一块吗?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东西。而且,企业与百姓的税收已经很重了,还要再来个第三次分配,让大家再出钱。

第三部门的功能应该定位于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定位于财富的转移吗?第三部门、公益部门是干什么的?如果我们列大项的话,财富分配只是这个部门七八种功能中的一种。它还有结社的功能,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参与社会生活,而结社是最有利、最高端的人类自主的社会生活形式。我们这个部门中,社会组织为人类提供的结社功能是无价的。

结社后有组织地开展集体行动,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价值。组织起来后,我们还可以和资本讨价还价,像工会和消费者协会就是去制衡资本暴政的。工会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者组织起来去制衡雇主和资本,消费者协会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组织起来去制衡商家和资本。同时结社也是参与公共生活、政治生活的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和力量。

第三部门也是推进人类思想进步的机构。所有的文化机构、大学研究院都是非营利的,至少是以非营利为主。历史上主导人类思想世界的主阵地不是在政府、企业,是在非营利部门。社会生活方式的创新、个人兴趣理想的开发,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扶贫济困、保护环境、发展教育卫生、促进民族团结、国际交流等等,都是我们这个领域的功能。我们这个领域的社会功能,第三次分配连小手指头都算不上,在这个方面,它和第二部门和第一部门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是数量级的差别。我们的功能恰恰不是财富再分配,大谈财富再分配恰恰把那些重要功能弱化了、把我们的功能局限在拾遗补缺的位置。过去是瞄准富人,现在是瞄向中产阶级来缓解社会矛盾。

我们要把共同富裕,一、二、三次分配,以及政府现在为什么提三次分配搞明白了。不能觉得现在提第三次分配,就有存在感了,就赶紧跟着起哄。我个人觉得这样是莫名其妙的。有的人是愚蠢,有的人是投机,还有的人是认为要把第三部门的第三次分配的功能发挥出来,借势发展第三部门。第三类人,我赞同,前两类人我很鄙视。我们不要整天借这个东西,把慈善组织的功能萎缩到再分配上。所以我说,慈善事业别整天盯着慈善组织,我们还有广阔的蓝海。

CFF:您提到社会组织跟着“起哄”的现象,可以理解成是因为我们缺少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认可才追逐“热点”?

康晓光:可以这么理解,找不到价值不完全是社会组织自己的责任,而是环境所限。但是,条件不具备所以不能做,这是一回事;自己认为没必要做,或是根本想不到那些事,然后现在允许做什么就天经地义地认为自己应该做什么,这是两回事,完全不同。

现在很多人把不得已的选择当成了正当的选择,心甘情愿,这就成问题了。迫不得已是一种情况,可你乐在其中就是另一回事。很多人现在就是搞不清,也很享受。

CFF:您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中提出“好基金会”标准。包括正确的价值观、恰当的战略、有效的行动工具箱,以及外部网络、组织文化、团队、影响力等等。为了使中国有更多的好基金会,您认为基金会论坛、长青图书馆,包括行业各方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康晓光:至少独立思考还是应该能做得到的。

环境虽然有限制,但也没那么严重,我们还可以独立思考、认真学习。当然不可能这么要求所有人。然而一个行业总要有一部分人能够站在那里,标志着这个行业还存在,还活着,这个行业还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原则、主张、底线。人数可以少,也可以多,但必须有。不能说整个行业的人都整天起哄,什么热闹说什么,这不行。这个部门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凭什么存在于这个社会?别人为什么要给你捐款?为什么为你做志愿者?为什么要给你税收优惠?你享受了这么多特权,你要不要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人不能为了活着就什么都干,为了点名利就没有底线,这不行。

一个部门就跟一个国家一样,至少在某些方面要有能挺立得住、在大是大非面前问心无愧的人。否则的话那是真的没希望了。所以组织多或少,捐款规模大或小,发展快或慢,这些未来都可以找回来。可是一个领域没有了自己的精神,没有了自己的灵魂,没有了自己的脊梁,那是真的完蛋了。就像顾炎武说的,王国改朝换代,肉食者谋之;但礼崩乐坏、道丧学绝、率兽食人,基本的天理人伦丧失殆尽,这就是亡天下了,这时匹夫也与有责焉,人人都应该担当起来。而我认为,一个行业的基本价值主张、原则底线都不知道坚守时,甚至说满盘皆输时,就相当于这个领域的亡天下,这个时候是需要大家来承担这些东西的。

CFF:您期待中国基金会行业在未来十年实现怎样的突破?期待青年公益人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有怎样的作为?

康晓光:我还是希望这个领域有自己的思考,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功能和定位,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而不是整天跟着权力和金钱跑,要有自己的自主性。环境是需要适应的,但是适应也分类。是以我为主的适应,还是以环境为主的适应?现在依附的格局和程度越来越严重。早期依附政府,后来增加了对资本的依附。不过,政府和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促进了我们这个部门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情境下,这个领域怎样保持自己的清醒,有自己的价值立场,坚守底线,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别人希望你做的事,不成为给别人跑龙套的配角,这些是我们行业应该在未来5到10年,在越来越严峻的环境下该思考的问题。

对于青年人,我想从我个人说起。我们这一代人选择职业无非是三种考虑,最低的是为了饭碗,找一份工作,有收入,可以养家糊口。再高一个境界是出于兴趣爱好,喜欢做这个事,所以进入一个领域。最高的境界是出于责任、使命、理想去从事工作。如果你的工作既能让你吃饱饭,又是你喜欢的,又能通过这个工作实现你的理想,那是最完美的一种状态,你这一生就最幸运了,没什么可说的了。可是现在,我们这个行业变成了一个就业的部门,虽然这个行业对兴趣理想、价值需求的要求很高,更多人还是为了谋生才进入这个领域。

我特别希望在这个领域中的人,对这个领域的社会功能,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自己的社会角色、职业角色有更多认识,更加了解行业文化与职业文化。我们也应该宣传这些东西让大家知道。既然你选择了这个领域,就不能仅仅是为了谋生,起码你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应该和这个领域有一定程度的匹配度。这样的话在这既能养家糊口,又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于少数人,真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他人、为社会、为未来做些积极的有价值的事,追求一些不朽的目标,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这些无法要求所有的人。因为大家还是要生活,必须找到单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有收入,才能继续活着。当一个部门成为职业时,你就不能要求大家都是理想主义者,都凭着我喜欢,那太任性了,还是要解决大家的衣食住行问题。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年轻人刚进入这个领域,往往也都是要啥没啥的阶段,非常艰难,生活压力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对梦想的追求,还能有余力做个梦,那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所以要说我对年轻人有什么期望,我觉得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吧!然后社会应该给年轻人创造更好的政治环境以及其他的行业发展条件,让每个人在这里,能够把“人之为人”,人性中光辉的那一面都发挥出来,这就是我的期待。来源: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专访康晓光:保持清醒,坚守底线,做真正有价值的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