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十九)

2020-12-16 14:00 作者:YUKI奏  | 我要投稿

第八篇  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

第一章  赫尔巴特的实在论

第一节  反对黑格尔哲学

有些思想家坚持比较严谨的科学方法,达到同新哲学相矛盾的结果:实在论和多元论。另外一些思想家拒不接受世界是合理的观点,指出哲学必须说明实在中不合理的因素。还有其他思想家,步神秘主义、信仰哲学和直觉主义的后尘,在理性以外、心灵的其他职能中,寻求解决宇宙之谜的答案。所谓思辨哲学的两位最大的反对者是赫尔巴特和叔本华:二者都认为自己是康德真正的继承人,都注重自然科学,都在经验事实中为他们的思想找根据。

第二节  实在论哲学的理想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1841年)认为人不能根据一原则推导出实在:这样的原则位于哲学的末尾,而不在其开端。赫尔巴特反对唯理论的方法、先验论、一元论、泛神论、主观唯心论和自由意志,用经验论、多元论、实在论和决定论取代这些学说。

他指出在经验的范围以外,认识没有进展的希望。哲学的任务是从经验和科学的一般概念开始,从民族无意识地展开的思想开始。哲学一般是要在概念上下功夫:分析、比较和试图调和概念。像事物、变化、生成、物质和自我意识这样的概念,似乎是最简单、最清晰和最明确的概念,逻辑却在那里发现困难、不一致和矛盾:它们都包含许多矛盾。赫尔巴特断言,凡是矛盾就不能是实在的,从而恢复了往昔逻辑的矛盾律在哲学中原有的光荣地位。实在只能被看作是一绝对自相一致的体系。

第三节  形而上学

赫尔巴特同意康德的学说,认为经验只揭示现象,但是他断言现象必然始终是某种东西的现象:现象涵蕴实在;现象恰好在同样的程度上暗示存在。

表面上显现的现象世界一个矛盾的世界,是一个有许多性质和变化的世界。每一事物就是它那样,同它自己是同一的,是绝对的一:肯定它有几种性质或者他认为它有变化,那在用语上就是矛盾。

每一个别、在外表上是简单的事物,实际上不是具有许多性质的简单的事物,而是多少经常结合在一起的许多简单的事物或实粒的复合或集聚。变化被解释成实粒的来去;说一事物改变了它的性质,意识只是说:组成一事物的实粒或单子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原来组成那事物的实粒本身不变,它们都照旧维持原样;只有关系发生变化,实粒增加或减少了。为此,我们称现象为事物“偶然性的观点”。

实粒的世界是绝对的,其中没有变化、成长和现象,一切都是原样。

但是,实粒本身表现有变化。每一实粒都力图保持它的同一性,地址其他实粒的干扰。同一个实粒会采取不同的行动,以保全自己,抵制其他实粒。

第四节  心理学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是唯理心理学。心理学依赖经验、形而上学和数学。灵魂是简单、绝对、没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实物,这是科学迫使我们预先假定的第一个实体。因为领会是一个简单的实体,其中除去自我保全以外,没有别的活动。灵魂同肉体相连结,肉体是实粒的集聚;灵魂位于大脑中。灵魂原来没有能力或认知能力;也没有观念、感情和冲动;它对自己一无所知,没有形式、直觉或范畴,没有愿望或行动的先验的规律。心理学是心灵的静力学和力学。赫尔巴特的目的是要创立同物理力学平行的一门科学。赫尔巴特试图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心理生活被解释成观念的错综混杂、融合和对立;感情和奋进或冲动是观念的变化。

精神生活恒久的根基是灵魂实体,不是所谓与自身同一的自我、作为认识者的自我或有自我意识的人格。说认知者即被认知者、主体即客体,是矛盾的。而且,我们永远不能认识自我,因为当我们试图抓住它时,它总是移动它的基础,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客体、即作为客体的我。

赫尔巴特心理学的特征是他对机能论的排斥,他以表象为灵魂唯一和基本的职能的学说,他关于无意识的学说,他的统觉论、联想论,相互作用论,决定论以及他这一观点,即自我不是本原,而是产物。空间、时间和范畴不是心灵先验的形式,而是灵魂通常活动的产物,即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五节  价值论

实用哲学是美学的一个部门,研究道德美。经验表明有五种类型关系,引起伦理判断,这叫作类型或理念。我们赞成个人的意志同它的信念相符合的关系(内在的自由的理念);同一主体中、意志各种奋发的劲头之间和谐的关系(完善的理念);一意志以满足另一个人的意志为目的的关系(仁爱的理念)。我们不赞成集中意志相互妨碍、即冲突和倾轧的关系。我们赞成每一种意志容许一种意志妨碍它自己的关系(正义的理念)。我们不赞成有意为善或作恶的行为没有得到报应的关系(报应的理念)。

赫尔巴特通过他的教育理论,造成极大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是应用心理学,它的目的由伦理来决定。他关于精神生活是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机械观,可以说明他为什么强调教育、兴趣的重要性以及统觉的价值。

第二章  唯意志哲学:叔本华和哈特曼

第一节  叔本华

阿图尔·叔本华生于1788年,死于1860年。他的著作有:《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中的意志》、《伦理学中两个根本问题》、《附录和补遗》。

第二节  世界是意志和表象

叔本华承受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思想,认为经验世界是现象界,为人类理性所制约。心灵有其知觉的形式(空间和时间)和认识的范畴;叔本华把后者化归为单一的因果范畴。

叔本华说,如果我仅仅是一个有理智的动物、一个观察外界的主体,诚然,我只能知觉安排于时空和因果关系中的现象。但是,在我内心深处的意识中,我面对我的真实的基本的自我;我意识到活动,我就认识了自在之物。

第三节  自然和人类中的意志

一切事物都由叔本华借类比人的概念而加以解释。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表象上溯到理智,但实际上即意志。当我内察时,我面对意志;当我向外看时,我知觉我作为肉体的意志。我的意志使自己客观化为肉体,表现为有生命的有机体。

意志为自己制造脑髓,脑髓是智慧的所在地;智慧和知识是脑髓的机能,在这方面叔本华和唯物主义是一致的。在较低的存在阶段,意志没有意识,盲目地渴望,盲目地活动;在人那里,它变成有意识的;智慧被连结于意志上,则为自我保全的最大工具。但是,它始终保持为意志而服务,意志是主人,智慧是仆从。

意志统率知觉、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我们知觉、记忆和想象我们愿意知觉、记忆和想象的;我们的论证总是为意志作辩解。

个人可以生成和消逝,而意志却永远往前推进。因此,人类根本的部分即意志,是不死的;它借以表现的个别的和个体的形式是要死的。因此,自杀毁灭的是意志个别的表现,而不是意志本身。

第四节  恻隐之心的伦理学

求存的意志、求生的意志,是世界上一切斗争、悲苦和罪恶的根源。各种形式的求存的盲目的意志在那里相互斗争、不断奋战和搏斗的世界,即大鱼吃小鱼的世界,不是一个好的世界,而是一个罪恶的世界,确实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坏的一种(悲观主义)。

“大多数人的生活不过是求生存的持续的斗争,即注定终于要失败的斗争。人每一次呼吸都是对威胁自己的死亡的抵御,每一秒钟都为抵御死亡而战斗。但是死亡终于必然取得胜利,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受它支配,它只是在吞噬它的捕获物之前,要玩弄他一会儿而已。人却尽最大努力来延长寿命,正如人吹肥皂泡,使之尽量大和尽量长远,尽管我们绝对确实知道它终于必然破灭”。

“大多数人的生活是令人厌倦的向往和痛苦,是经过四个时期,趋向死亡的如痴如梦般的蹒跚,伴有前后相继的肤浅的思想。那像一架钟,上了弦就走而不知为什么;每当一个人成为胎儿而降生,人生的钟又重新上弦,奏出同样陈腐的老调,这以前演过无数次,冤仇报应,彼此相当,只带有微不足道的变化”。

人生是自私和卑贱的,这是他所以是罪恶的另一个原因;人生竟然如此,乃出于意志的本性。人是性恶的动物,是残酷而怯懦的利己主义者,恐惧使他诚实 ,虚荣使他合群;在这世界上成功的唯一途径,是像其余的人一样贪婪和欺诈。

叔本华指出同情或恻隐之心是道德的基础或标准,民族自私自利,则是不道德的。行为要善,必定是由纯粹同情心所促成的;如果动机是自己的福利没那么这种行为丝毫没有道德价值;如果动机是损害别人,它是不道德的。人的经验上的特性是完全被决定的,但是悔恨的事实提示意志是自由的,因此,我的特性一定终归取决于我的意志:有理智的自我塑造了经验上的自我。

因为自私的意志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一切烦恼的渊源,人必须否定意志,压抑自私的欲望,以便享受幸福,或至少能够坦然平静。通过几种途径,这是可能的。艺术或哲学天才可以从自私的意志中解脱出来,忘却自己,醉心于艺术沉思和哲学思想;这种途径尽管使人尝到解脱的滋味,只让人得到暂时的解脱。个人也可以通过沉思世界的邪恶、一切欲望的无益以及个人生存的虚幻,从他自私的意志中解脱出来。

第五节  无意识哲学

E.v.哈特曼(1842-1906年)力图调和黑格尔的唯理智论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运用归纳的科学方法来思考,提供了类似谢林所写的自然哲学。他认为机械论的解释是不妥当的,机械论必须为唯心主义的观点所补充。不肯定自然中意志的作用,就不能说明事实;必须设想这种意志为目的观念所决定,而目的却是无意识的。

一切欲望本质上都是邪恶的,是愁苦的原因。这种过程最后的目的是绝对意志从自身中解脱出来,复归于宁静的境界、即涅槃。人类的职责是要尽力维护求生的意志,不实行禁欲主义和遁离尘世。

哈特曼的著作有:《无意识的哲学》、《道德意识的现象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宗教哲学》、《范畴论》、《哲学体系大纲》。

第三章  新康德主义

第一节  反对思辨哲学

思辨哲学被指责忽略事实或试图从它自己内在的意识中编造事实,于是名誉扫地。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对经验作更加深入的研究,导致实证论以及对形而上学日益增长的轻蔑。形而上学被认为是和后起康德派的思辨是同一的东西。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开始了唯物主义的斗争。这个运动既反对思辨哲学的夸夸其谈,又同样反对神学的反对观念;把它的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同人道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伦理学结合起来。

第二节  批判主义的复活

在这种情况下,哲学家自然又重新思索康德曾经精心和认真研究过的认识问题,当代的各种文化思潮进行批判的考察。对反对黑格尔派的方法和唯物主义的进步以及怀疑一切形而上学的人来说,批判的哲学变成重整旗鼓的地区。

第三节  内在哲学

另一思想家集团受贝克莱、休谟以及康德的影响,限定哲学为对意识状态的分析。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内在哲学。有些成员以唯我论为归宿,比较大的一部分人宣扬客观唯心主义,确定普遍的意识为认识的必要前提。

第四章  唯心主义

第一节  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

随着黑格尔派的衰落,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乃占上风,一切哲学也暂时衰落了。凡是不能理解和真正认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方法和结果的人,不可能希望重新确定哲学受人尊敬的地位。没有经验,就没有科学和哲学知识;和实证主义的观点相同,他们断言任何形而上学的体系都没有绝对的确实性。

第二节  赫尔曼·洛采

洛采把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斯宾诺莎的泛神论结合起来,试图调和一元论和多元论、机械论和目的论、实在论和唯心论、泛神论和有神论;他称之为目的论的唯心论。他的目的是要公正地对待伦理-宗教的唯心论的论点(费希特)以及对自然现象严谨的科学解释。

洛采(1817-1881年)的著作有:《形而上学》、《普通病理学和治疗法是机械的自然科学》、《逻辑学》、《生理学》、《医疗心理学》、《小宇宙》、《哲学体系》:《逻辑学》。

第三节  机械论和目的论

人不仅仅是事实的镜子,机械的宇宙不能满足人的伦理和宗教兴趣。但是,包括生命在内的物理世界,必须以机械的原子论为基础,按物理和化学规律予以解释。

洛采以实践或伦理为根据,来肯定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他认为设想一冷酷的物质原子的机制,竟然为在有感觉的灵魂中绘制一美丽的有声有色的幻景这一唯一的目的而存在,那是令人不能容忍的思想。这样一个宇宙既没有意义,有没有伦理价值。

精神和肉体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肉体如何引起精神的变化或者相反,不能解释,但是这个困难并不比任何其他困难更大。我们所指的因果作用无非是这种情况,即一物体有变化时,另一物体就发生变化:至于怎么发生的,我们不得而知。只要肉体活着,灵魂就控制肉体;肉体死亡以后,灵魂如何,则是一个迷。但是洛采出于信仰,认为一切事物总会各得其所。

第四节  泛神论

在洛采的思维中,机械论如何转化为关于相互关联的精神实在的体系。不能设想这样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统一作用的宇宙实体,一切现象都是这个实体的状态或表现。自然的机制是绝对意志的表现,是绝对赋予自己以外在的有限形式的方式。洛采的哲学发展为同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思想因素相结合的唯心主义的泛神论。人类心灵不得不用它所知道的最高实在来解释宇宙实体,即把它解释成一个人物;我们必须相信这神圣的人物是绝对善的实在物,是仁爱的上帝。

第五节  费希纳

谷斯塔夫·席欧德尔·费希纳(1801-1887年)的著作有:《死后生活手册》、《至善》、《南娜或论植物灵魂生活》、《扎拉斯图拉信徒的经典》、《关于灵魂问题》、《心理-物理学原理》、《美学入门》。

费希纳通过类比,从人本身的精神活动及其在肉体上的表现,推论动植物以及那由原子作力的中心的无机物,也有心灵生活,知识是清晰的程度每况愈下而已。整个宇宙富有生机(泛心灵论)。

第六节  冯特

威廉·冯特(1832-1920年)的著作有:《生理学教程》、《人类和动物心理学讲演录》、《生理心理学》、《心理学导论》、《逻辑学》、《伦理学》、《哲学体系》、《民族心理学》。

冯特为哲学下定义,说它是一般的科学,其职能在于结合得自专门科学的一般真理,而构成本身一致的体系。心理学表明,精神生活本质上是活动,是意志:这表现在注意、统觉、联想、情绪和意志上,构成精神的中心因素(唯意志论)。

不要把心灵看作是实体,因为那是唯物主义的概念,而要把它看作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必须设想实在为奋进而有意志力的实在物的整体,这种实在物表现于物质的形式中:实在是由独立而经内在目的决定的实在物所组成的(目的论)。世界是一种精神的演化,是相互有联系、有目的的形式往前推进的发展。

第七节  价值哲学

我们所考察的一些哲学体系建立在价值判断上,这些体系以至善来解释实在:归根到底,世界一定是伦理、美学或重逻辑的意识所要求而作为理想的世界。康德认为宇宙本质上是道德意识所涵蕴的,那就是应该如何的宇宙:本体界必然是一个精神领域,一个目的王国,一个自由而合理的社会,其中每一个人都愿意有这样的结合。洛采的思想由善的概念所指引,他认为我们只能设想世界建立在善的原则上。

思维旨在实现求真的目的,意志旨在实现为善的目的,感情旨在实现理解美的目的——其方式是普遍可以接受的。相信普遍的目的是批判的方法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批判的哲学就毫无意义。

逻辑规律是追求真理的意志必要的工具。

人文科学是建立在目的论的描述一分析的心理学之上的,这就是普通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社会历史心理学。

第八节  奥伊肯

鲁道尔夫·奥伊肯(1846-1926年)的著作有:《现代思潮》、《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奋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意义》、《一种新世界观的原则》、《精神生活哲学导论》、《伦理学和现代思想》。

在他看来,自然主义和理智主义都不能充分地解释实在;前者总是隐含地假定一精神世界,而它的原则又予以否定;后者从来没有使经验同逻辑思维相符合。人心中要没有一无限的力量的活动,人的不断追求,自我活动的冲动,直接领悟和无限性,就不可思议。如果没有一个超验的世界,精神生活则将瓦解,失去其内在的真谛。由希望有一个比较高尚的世界,产生出唯心主义的泛神论。

宇宙生命是万物,即人类历史、人类意识和自然本身的根基。不过人的人格并未湮没在宇宙精神中,当然,只有在宇宙生命中分享宇宙生命,个性才可能有发展。


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十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