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8.49 实证主义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49、实证主义
十九世纪上半期产生于法国而广泛流行于英国。在法国有创始人孔德。在英国有主要代表人物斯宾塞和穆勒。
实证主义标榜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思辨,主张要依据“确实的”事实。所谓“实证”,就是指“确实”、“精确”。而“确实的”事实就是指的经验事实。它认为,科学只是对于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科学由于是经验的,所以才是实证的;实证哲学则是实证科学的延续和总结,是“科学的哲学”,从此开辟了一条“科学的哲学”的路线。实证主义者否认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回避哲学基本问题,认为那是形而上学问题。实证主义把所谓的形而上学与哲学等同起来,从而否认哲学的世界观意义,否认哲学作为研究独特领域的独立科学存在。表面上它反对的是传统的一切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实证主义看来,重要的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是划分实证的与非实证的。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的,即不能根据经验材料和合理的推论加以研究的,都是非实证的。立足于实证方法的哲学才是实证哲学,这是关于各专门科学之间的联系的总科学,而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东西。实证主义的主要课题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它企图结束二者之间的“冲突”、“对立”,并以“科学的哲学”代替“形而上学”,否认哲学作为世界观而存在。
实证主义哲学影响很大很久,传入中国较早,对近代中国最先向西方寻找新学说的启蒙思想家严复有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