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黛玉的结局分析兼感怀女神
1986年,《红楼梦》剧组杀青。
1987年,《红楼梦》正式播出。
2006年的夏天,是《红楼梦》自开机后满二十周年之际。电视台为庆祝这部经典剧作诞生二十周年,又将此剧重播了一回。
彼时,我刚满十岁。坐在电视机前看了此剧的部分片段。彼时,我在看到此剧里的林黛玉出场时,就惊为天人。当年我就在想:为何我就没有生得那般清丽绝代!
2009年,我正值豆蔻之年。我开始不喜欢世俗的东西,也开始有些喜欢上了文艺。还是在炎炎夏日里,我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里,第一次拿起了由清代文人曹雪芹所写的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原著。
翻开泛黄的书页,鼻尖是淡淡的墨香。我的灵魂也穿越到了那个温柔富贵乡里,遇见了那个美如西子,瘦似飞燕,才比谢娘的佳人——林黛玉。我非常喜欢她,喜欢她的倾城之貌,喜欢她的文墨之才,喜欢她的清净之骨,喜欢她的不渝之情……
我怜爱书里的黛玉的同时,又想到了那个我在三年前在电视上惊鸿一瞥的女子。那年,正赶上各种“翻拍热”。有翻拍剧,那就肯定会有人提到原版剧。因此我在别的节目里,从别人的口中听闻了87版《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扮演者的芳名。我知道,原来她姓陈,名唤“晓旭”。
黛玉,晓旭,连名字都这么押韵,令人读来口齿生香。
……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看书的数量增多,我知道了好些在豆蔻年华里不知道的,和《红楼梦》原著相关的信息。比如:《红楼梦》的八十回后的故事,是在清代被人从曹雪芹家中借阅后给弄丢了。高鹗为了使《红楼梦》的故事完整,就续写了后四十回。但他续写的情节,续写的人物的特点,都不符合原作者曹雪芹的本意。高鹗是狗尾续貂。再比如:曹雪芹的一生也是传奇,他天性是怜惜红颜的,他也经历过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可当雕梁画栋一夕变陋室空堂,树倒猢狲散时。曾经的花柳繁华地,如今已经是天降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经此变故,他看透红尘,决定和红颜知己脂砚斋一起“著书黄叶村。”他要将在他一生中,和他有过情感纠葛的女子们都写入书里,同时也是希望后人记得诸艳的美,裙钗的才是胜过须眉的。他将他写成的此书,命名为“《红楼梦》”,此书同时又有”《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等名。
《红楼梦》的八十回后的真正的故事究竟是如何?林黛玉的原型究竟是谁?是冯小青?是海兰珠?还是叶小鸾?还是董鄂妃?还是说曹雪芹将秦淮八艳每个人身上的一些别致的特点都赠送给了林黛玉?那么她的原型是只有一个人,还是由几个人拼合的?这些问题,目前还都没有准确的答案。
林黛玉的结局到底是如何?众说纷纭。但我比较认同的是:黛玉的结局可能是在贾母病逝后,她沉湖。但更可能的是:在疼爱她,一心支持“木石姻缘“的贾母病故后,她就和探春一样被命远嫁海外,但她不愿意背叛她爱的人。而选择在远行的路上投江,魂归太虚。
为何我会同意此说法,因为在原著里,黛玉的雅号是“潇湘妃子“,这个笔名是探春给她起的。探春的结局就是”千里东风一梦遥。“而“潇湘妃子”这个别称的背后也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在这个传说里的娥皇和女英的最终结局就是投湘江的。
可为何黛玉一定是在被迫远嫁异邦时投江,而非是她被支持“金玉良姻“的王夫人安排,被命令嫁给别的王孙公子时,选择投江?
因为在原著里说,黛玉在“群芳开夜宴“时,抽到了芙蓉花签,签上有句诗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原诗的内容是感叹那个容貌妖娆,使天上大雁见了她都纷纷坠落的王昭君的坎坷一生。(王昭君的名字里的”昭“字,因和晋太祖司马昭的名字里的字是同一个,因此在晋朝,史官为避讳帝王之名,就将王昭君称为”明妃“。)众所周知,王昭君是远嫁塞外的。而黛玉也曾写过《五美吟》,即吟咏五个历史上的传奇女子,在这五人里就有王昭君。
曹雪芹如此描写,没准就代表了黛玉在八十回后也会如王昭君一样被要求远嫁异国为王妃,离开她爱的人。但她不想要异国王妃这个尊贵的身份,也不想躲避在贾家大厦倾倒后被波及的祸事,更不想要口食珍馐,身着绮绫的未来的宫廷日子。她只想陪伴她爱的人——那个曾和她在她前世身为绛珠仙子时就遇见过的神瑛侍者,也是那个在前世对她有甘露灌溉之恩,令她修炼成仙;在今生与她重逢相惜相爱的男子。她只想和他朝朝暮暮,若是可以如此,哪怕是”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结局,她也觉得甜蜜。可是上天没有怜惜她,还是要让她和他分别。她不愿意辜负他,不愿意辜负她和他前生的”木石盟约“,今生的旷世爱情。所以她是不能嫁给别人的,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事实。所以她只有在去往异邦的路上,在船行至江边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投江。滔滔江水吞噬了她灿若娇花的容貌,吞噬了她弱如纤柳的身姿。但她终于保全了她和他的圣洁的爱情。她的魂魄回到了太虚幻境,她又恢复了她原本的绛珠仙子的身份。她静静地等他回来和她再续前缘……
在曹雪芹笔下:黛玉和探春关系也不错。有两人互相调侃,互相欣赏的情节。
黛玉住的潇湘馆里种有修竹,探春住的秋爽斋里种有芭蕉和梧桐。
关于竹子的传说最著名的就是:娥皇,女英因夫君逝去而悲伤,导致眼流红泪,泪落竹上,故此竹名为“湘妃竹“。这也是探春给黛玉取”潇湘妃子“这个名字的由来典故。(甚至还有人说:史湘云的名字和判词,曲子里都有”湘“字,而黛玉又号”潇湘妃子“,因此,黛玉,湘云就是贾宝玉的一生里的两个“湘妃。”)根据这个典故来看黛玉离开凡间的方式应该和水有关系。
芭蕉在古代也被文人墨客定义为含有悲愁哀怨的意思的植物,南宋时期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就曾填过一阕《添字丑奴儿》,里头就写了芭蕉。
词云: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此词是李清照在被迫离乡南渡后,思乡之情日益倍增。在一个夜晚,她看到庭院里的芭蕉树,心生感叹。三更时分,天上下起了绵绵细雨,她因愁绪而辗转难眠,因此填了这阕词。
南宋初期的词人万俟咏,他虽然不似李清照一般被后人熟知,但他有一阕词是千古名篇,那是一阕《长相思》,里头也提到了芭蕉。
词云: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此词也是万俟咏在客居他乡时,见雨打芭蕉,心有惆怅,难以入眠。故填成的。
关于芭蕉的这两阕著名的词都是在两个作者身处异乡,因离愁而难眠的情形中创作出来的。
探春住的地方种了芭蕉,自然就代表了她日后会离开故国,嫁往异国。那她也会如万俟咏,李清照一样有因思念故乡,而修眉笼愁雾,俊眼流清泪,难入梦乡的时刻。
梧桐在古代既是被赋予出尘独立的意思的植物,但也是代表寂寞断肠的意思的植物。
李清照就曾在一阕《声声慢》里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黛玉和探春各自住的地方里的植物,都是绿色的,都被赋予了诗意。
有人说,因黛玉写的诗风流别致,所以黛玉相当于是大观园里的李清照。但也有人说,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这点也是和李清照如出一辙。(当然还有人说史湘云身上的豪迈侠气,敏捷诗才和李清照也很像。以及史湘云的代表花是海棠,李清照就曾填过一阕《如梦令》来表达对海棠的怜惜。故此史湘云的原型之一也是李清照。)黛玉和探春又都有如王昭君般的结局,只是黛玉最终没有变成王昭君,但探春是真正成为了王昭君。
如此说来,黛玉和探春还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原型。
况且黛玉的容貌是“病如西子胜三分”,而关于西施的结局,也有人说她是投江而亡。黛玉所写的《五美吟》,里头也吟咏了西施。
貌似说远了,我要说的是:关于黛玉的结局,我有些不同的看法。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后来,我还了解了一些关于经典的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的生平。
陈晓旭也是个才女。她也和黛玉一样,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同时通晓音律,会弹古琴。在87版《红楼梦》开机前,导演挑选演员时,陈晓旭以其天生丽质的特点,和优美动人的诗作在众多林黛玉的候选者里脱颖而出。
其实当年在剧没正式开拍前,每个演员心中都是有一个自己最希望出演的角色,和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备选角色。但陈晓旭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在确定了自己最钟爱最想演的林黛玉后,再挑选一个别的角色。因为陈晓旭认为自己演林黛玉是本色出演,别的角色和自己都不像,所以除林黛玉外,不做第二选择。她此举其实是很有冒险的味道的,因为假如一旦竞选林黛玉失败,那么也就意味着:她连演例如芙蓉女儿晴雯,优雅才女妙玉,绝艳小妹宝琴,这些脱俗的角色的机会也没有了。
所以说,她是有破釜沉舟的精神的。不过,幸喜的是:她最终顺利通过了每个环节,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林黛玉”一角。
演完林黛玉后,她又演了《家春秋》里的薄命女钱梅芬,然后就再也没有选择继续让自己成为别的传奇红颜。(其实在我心中认为她在当年还可以演西施,卓文君,蔡文姬,班婕妤,谢道韫,苏蕙,苏小小,贞懿皇后,梅妃,薛涛,鱼玄机,唐婉,温成皇后,李清照,朱淑贞,李师师,冯小青,叶小鸾,李香君,董小宛,卞玉京,马湘兰,海兰珠,董鄂妃,良妃等才女佳人。因为这些女子身上都多多少少有些黛玉的影子,没准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角色时既想到了他最爱的女子,也想到了这些姝丽。)她选择离开影坛,去往商场。
她和黛玉一样心较比干,在商场上与人巧妙周旋。
她经历过创业初期的艰难,守业时的困境,但终也得到了应有的财富。
她虽然坐拥万贯家财,却希望人们只记得她是林黛玉,而非那个后来在商界叱咤风云的女企业家。她说,她喜欢大家说她是林黛玉。
可此时她的身份已经是“陈总”,不再是“林妹妹”了。
这正应了《红楼梦》里的那句话:美中不足,好事多磨。
在《红楼梦》里,黛玉身有沉疴。可让人想不到的是:作为书外人的晓旭竞也染上了痼疾,从此,凤眸无神,青丝脱落。
她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就选择出家为尼,缁衣顿改昔年妆,独卧青灯古佛旁。她不想接受那没有太大意义的会令自己花容消损,会令自己走得不体面的治疗。
2007年5月13日,她香消玉殒。她的生命最终定格在了42岁。
2007年,彼时,我刚十一岁。当时听闻此消息时,心中还不知悲伤,只是一惊。
时光荏苒,如今我也经历了在情感上的风霜,从无忧无虑的少女变成柔肠郁结的怨女。
……
我因平素喜爱雅致的东西,也有复古的情怀。比如:喜欢早期的港影港剧台剧东瀛剧韩剧新剧(新加坡剧的简称)里的女神们,喜欢看纸质书,看经典老片,还喜欢藏书。我觉得有句古诗特别能形容我和那些经典女神们的关系和状态,那就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我深以没能早生多年,没能在她们最美的年华和她们在屏幕上相逢为憾事。
其实在她们当中除了个别一些人已经作古外,大部分人都还是优雅地老去的。
陈晓旭是我在还没形成审美,还没喜欢文学时,遇到的第一个觉得不错的丽人。所以说,她对我是有特别的意义的。
但她却在我还没有成为现在的我时就已经过世了。让我连感叹:“我生君已老”的机会都没有了。
香港的生性英豪豁达的传奇红妆梅艳芳病逝时,才子黄霑曾叹道:“人间福薄,留不住这精灵般的女子。”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陈晓旭也是可以的。
是不是就如古诗中所言的一样:“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所以真正无瑕的玉人的结局只能是如夭桃般早凋零,埋骨于黄土陇中,令人叹一句“卿何薄命”。
也许等我青丝变华发时,会说一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陈晓旭在生前,曾说过,她是一人完成了宝黛二人的经历。
黛玉,是《红楼梦》的灵魂。
黛玉,是由她饰演的经典角色。不!她就是黛玉本人。她是从书中的太虚幻境里翩翩走出来的黛玉,来人间游历一番,就又回到书里去了。
其实若换一个角度来想:她在她绮年玉貌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非常符合原著描写的令后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经典角色。银屏将她的美永远的记录了下来,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啊!
有人说过:作为一个演员,能有一部好的戏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而作为商人,她赚到了数不清的金银,享受到了荣华富贵。
只是她享福的时间短了点,可没有人可以长生不死的。
这么看来:她是红颜没错,但好像不算是薄命的。
我也是不喜欢寻常的现世安稳,只要轰轰烈烈地夺目地绽放过就好。
我希望当我长眠于黄土时,也有人像记得陈晓旭曾演过黛玉那样记得我曾谱写出的极致的传奇。